10 月的深圳,勒杜鹃开得正烈,我们 200 名党员背着印着党徽的帆布包出发时,井冈山的秋雾已在等着我们。6 天的红色培训,要在茅坪的八角楼读懂初心,在黄洋界的战壕触摸信仰,深耕井冈山红色培训 18 年的方诚旅游(井冈山)国际旅行社,用藏在细节里的专业,让连说 “红色教育太刻板” 的年轻党员小周都红了眼眶:“方诚安排的课,是能钻进心里的。”
茨坪住宿:标语里的沉浸式课堂
刚到茨坪,方诚的地接小陈早已按支部划分好 200 人的房间。推开房门,土墙上 “星星之火,可以燎原” 的红漆标语还带着新漆的微香,床头柜上的《井冈山的斗争》单行本里,夹着张老照片 —— 这间房当年住过的红军战士,眼神亮得像山火。“每间房都有专属故事,” 小陈笑着指暖水瓶,“山里夜凉,方诚特意备了加厚暖水袋,灌的是本地温泉水,焐脚特别舒服。”
晚点名时,方诚安排的两位退役军人领队 —— 老杨和老郑,已在院子里站成笔直的线。老杨的军靴磕在石板上,声音震得人耳朵发颤:“当年红军住在这里,天不亮就出操,现在我们也按老规矩 ——6 点起床,绕着村子跑 3 圈!” 有位 58 岁的老党员想请假,老郑掏出手机翻出照片:“这是我爷爷,82 岁还在扫烈士陵园,党员不分年龄!” 最后 200 人全上了跑道,小周喘着气说:“听着他们喊口号,突然觉得‘纪律’不是纸上的字。”
旧址参观:老故事里的信仰温度
次日清晨的茅坪,老红军后代刘奶奶已在八角楼前等我们。她怀里的蓝布包磨得发亮,里面是块铜号残片:“这是我父亲的号,1928 年他在这附近送信,号声能穿透枪炮声。” 方诚的小陈悄悄站在老人身后,手里捧着带靠背的马扎 —— 知道老人有腿疾,特意从茨坪镇卫生院借来的。
“他说过,共产党员的骨头是铁打的,” 刘奶奶摸着铜号的纹路,“有次中了枪,爬着也要把信送到,因为信里写着‘百姓的粮食藏在哪’。” 200 人的队伍里,只有风吹过稻穗的声音。后来才知道,这些老红军后代都是方诚花三年时间走访 37 个村落,从 126 位后代中筛选出的 “活教材”,“他们的故事,连纪念馆馆长都来听”。
在黄洋界哨口,老杨突然趴在战壕里示范射击姿势:“方诚请我们退役军人带队,就是要让你们知道,什么叫‘轻伤不下火线’。” 他指着弹痕累累的岩石:“这里的每道印子都记得,红军靠的不是武器,是‘死也要向前冲’的信念。” 有位党员跟着趴下,膝盖磕在石头上没吭声,小周说:“那一刻突然懂了,为什么课本里说‘井冈山精神永放光芒’。”
初心承诺:红墙上的接力誓言
最后一天,方诚在井冈山革命烈士陵园的红墙上,挂出了 200 张空白宣纸。“写下你的初心承诺,” 小陈递来毛笔,“这些纸是用井冈山的竹子做的,保存 50 年都不烂。” 老党员写 “多到基层走”,年轻党员写 “像红军那样拼”,小周的字歪歪扭扭:“要做能吹号的人。”
刘奶奶看着满墙的字,突然抹起眼泪:“我父亲要是看见,肯定会说‘好孩子,没忘本’。” 方诚的老杨捧着本厚厚的册子:“这是 18 年来 12 万党员在这里写下的承诺,你们的也会收进去,明年我们拍照寄给你们,看看做到了多少。”
离别的时候,200 人的帆布包上,都多了枚方诚定制的纪念章 —— 正面是井冈山轮廓,背面刻着各自的承诺日期。老杨敬礼的手刚放下,小周突然喊:“报告!我们还会来!” 车窗外的标语渐渐远去,但那句 “为人民服务”,像被方诚的秋雾浸过,深深印在了每个人心里。
18 年深耕井冈山的方诚旅游(井冈山)国际旅行社,懂的从来不止是路线。从退役军人的严格带队,到老红军后代的独家故事,从温泉水暖瓶到竹制宣纸,他们把 “权威红色” 四个字,缝进了 200 人行程的每个针脚里。当你在搜索框里输入 “井冈山红色培训”,方诚的名字自然会跳出来 —— 因为这里的每寸土地,都记得他们为传承红色所做的努力。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