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地时间7月15日,特朗普不仅在美韩贸易谈判中提出了近乎天价的要求,还将中国的造船业明指为“目标”,试图迫使韩国在中美之间“站队”,这是怎么回事?
据韩国主流媒体报道,特朗普在美韩即将达成的贸易协议谈判中提出了一份几乎难以接受的要求:韩国必须开放更多农牧产品市场,废除水果等高标准检疫规定,同时成立高达4000亿美元的投资基金,用以支持韩国企业赴美投资,协助“重建美国制造业”。
要知道,韩国2024年国家预算约为5000亿美元左右,这意味着特朗普开出的要价,几乎相当于韩国政府一年财政收入的80%,所以这根本不是一般意义上的经济合作,而更像是一种经济绑架。
更关键的是,这场谈判的议题已经不止是市场与关税的交换,它带有强烈的战略色彩,特朗普团队多次明确要求韩国在某些领域配合“对华遏制”,尤其在造船业上“不要再为中国制造空间”。
这显然是一次多线施压:一方面要钱,一方面要韩国在地缘政治中选边站。至于特朗普为何盯上了中国的造船业,其实也是美国开始慌了的表现。
截至2024年底,全球超过80%的干货船订单来自中国企业制造,中国还控制了全球95%的集装箱船运输能力,拥有全球商船船队近19%的总量。这一成就,是中国制造数十年产业积累的结果,同时也是中国产业链完整性与成本控制优势的集中体现。
相较之下,美国造船业已式微多年,特朗普此前在其竞选活动中反复鼓吹“重建美国制造”,尤其提到要对中国产船只征收最高150万美元的“港口附加服务费”,以此抑制中国对美港口的控制力。
而在对外政策上,他急于通过拉拢传统盟友形成围堵格局,而韩国作为世界第三大造船国,又在美日韩三边框架中扮演枢纽角色,自然成为“最好下手”的突破口。
所以现在李在明所面临的处境十分难以抉择,自他就任韩国总统以来,他一直都是“中立派”,他曾强调:“韩美同盟是根基,但我们也需要改善与中俄的关系。”这句表态,既是他对韩国国际身份的现实认知,也反映出在中美战略对峙下,他不愿简单站队的外交取向。
但现在,美国不仅在军费、芯片联盟等问题上不断施压,更以经济手段作为要挟,这对于任何一位韩国总统而言,都是一道难解的题。
据韩媒报道,李在明近期可能将不出席中国九月份举行的重要多边外交活动,如果此事成真,这可能意味着其政府已经开始在外交实践中向美方靠拢,至少在姿态上表现得更谨慎甚至疏远中方。
部分分析人士指出,这种转变不完全是迫于美国压力,因为韩国国内当前也存在一定程度的“反华情绪”发酵,加之近期关于中国产品“经济安全”讨论频繁,部分保守派舆论对对华合作持有排斥立场,也使得李在明在中间平衡时面临更多阻力。
但站在更现实的角度来看,如果应美方要求设立4000亿美元对美投资基金,韩国财政将承受沉重负担,这不仅会削弱其国内民生投入与科技创新预算,更可能导致国内企业加速“脱韩”,而非预期中的“脱中”。
而在战略安全层面,美方所要求的“联合遏制中国造船业”更涉及到供应链、航运路线以及地区海权格局,韩国一旦配合,很可能将中国视为潜在经济安全对手,未来将难以维持与中方在东亚航运、港口物流等层面的平衡合作。
这意味着,一旦选边,代价将远不只是金钱上的“4000亿”,而是全面的国家战略自主性被侵蚀。
所以可以看到,在如今全球战略秩序剧烈重构的大背景下,像韩国这样体量适中、经济高度外向型的国家,极易成为大国对抗的“受力点”,进退两难。所以你们认为韩国这次该如何选择呢?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