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地,1500名少年!
从足球赛场上的绿茵拼搏,到科技夏令营里的创新探索,再到艺术周舞台上的文化共生,京藏疆青蒙五地青少年通过百余场跨地域研学、数百小时混合排练,收获了成长,收获了友谊,也共同感受着“中华民族一家亲”的温暖和力量。
2025年7月17日 星期四 晴
作为一个生长在内蒙古草原的孩子,我总觉得自己的世界是被长风与牧草填满的,直到这次研学,北京的轮廓在我眼前铺展开,还意外获得了一段温暖的友谊。一个玲珑的北京姑娘,和一个带着草原气息的我,成了研学路上形影不离的伙伴。研学结束,列车启动时,我望着窗外渐渐远去的北京,忽然懂得:研学的意义,从来不止于看过多少风景。那些与她并肩走过的路,那些跨越山海的交谈,早已像草原上的种子,落在心里,悄悄发了芽。或许未来某天,我们会在草原或京城重逢,但这段从红墙到草原的情谊,永远是记忆里最明亮的光。
——刘嘉怡(内蒙古自治区包头市第三中学)
2025年7月17日 星期四 晴
这场旅程中,最动人的是心灵的靠近。不同的语言、不同的成长环境,在共同的体验中渐渐交融,取而代之的是默契的眼神和会心的微笑。我们分享着对知识的渴望、对未来的期待、对家国的热爱,在交流中加深了理解,也收获了真挚的情谊。
离别时,心中满是不舍与感动。这段旅程让我们明白,无论身处雪域高原还是繁华都市,我们都会记住,心中都有着同样的憧憬与热爱。这段共同的记忆,会成为我们心中最珍贵的宝藏,指引我们在未来的路上心怀热爱,勇敢前行。
——陈佳馨(北京实验学校)
记者随团直击
“额尔古纳三中已送达北京朝阳站,全体师生已顺利进站”“内蒙古包头十四中师生已送达北京北站,已顺利进站”“北京第15中学,全体师生安全到校”……
7月17日,随着工作群中陆续发来送站信息,京藏疆青蒙“融铸式”教育协作系列活动接近尾声,1500名“小石榴”陆续结束研学活动,踏上归途。
为进一步推动首都“融铸式”教育协作发展,北京市教委在今年暑期开展京藏疆青蒙 “融铸式”教育协作系列活动。此次系列活动由足球赛、艺术周、科技夏令营三大活动组成,通过“五地协作、混合编组、协同表达”的组织方式,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构建起以“书信结对、研学同行、赛事协作、舞台共创”为载体的跨地域、跨民族、跨学段“大思政课”综合实践课堂。
在此次系列活动中,京藏疆青蒙五地青少年在真实生活场景中交往互动、联结情感,在“共生活、共学习、共成长”中潜移默化涵养国家认同、文化自信与责任担当,民族团结的种子在春风化雨中生根发芽。
来自内蒙包头三中的学生高雅鹏细致地把此次北京研学之旅记录在研学手册上:“六天的行程里,我们与历史擦肩,与星辰对望,与民族的精神血脉相连。那些厚重的红墙、古老的飞檐、浩瀚的星空和翱翔的银鹰,不再是教科书上冰冷的图片,而成为刻入生命体验的鲜活记忆。”从故宫的红墙黄瓦,到清华园的荷塘月色与未名湖的博雅塔影;从党史馆的立体史诗到天文馆的银河星空,高雅鹏告诉记者,她突然意识这次研学的真谛,“教育不该是困在教室里的知识搬运,而应该是让年轻的生命与广阔世界建立真实连接的过程。当我们在故宫数脊兽、在清华抄碑文、在党史馆听故事、在天文馆认星座时,所有的知识都获得了温度和重量。这种行走的课堂,不仅让我们看见了更大的世界,更让我们在这个世界中看见了自己的位置与可能。”
当1500名五地青少年学子携着雪域的问候、草原的牧歌、都市的科技与非遗的薪火齐聚一堂,通过“同学、共研、同赛、共演、结对”的多元融合路径,生动展示了“融铸式”教育协作的丰硕成果,也为全社会呈现了一堂可感可亲、深度与温度兼具的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大思政课”。这段珍贵的研学经历,让孩子们悄然蜕变与成长,他们对理想、对家国都有了更深刻的思考。一位内蒙的孩子说:“书包里装着北京的礼物,心里揣着更清晰的家乡。原来走出去,是为了带着更宽的眼界,深爱脚下的土地。”一位北京的孩子说,六天的朝夕相处,让这些来自不同地域、不同民族的学生,在共同的体验中渐渐交融,取而代之的是默契的眼神和会心的微笑。他们彼此间分享着对知识的渴望、对未来的期待、对家国的热爱,在交流中加深了理解,也收获了真挚的情谊。
返程前,带队老师和孩子们许下约定
很多学生在返程时都表达了离别的依依不舍。一对分别来自北京和内蒙的结对小伙伴告诉记者,“研学这一周,我们同吃同住,她跟着我学唱呼麦,我跟着她学画画。研学结束,我们约定,想我了就写信。”
“拿起纸笔·见字如面”也是此次活动中北京学生发起的一项倡议。“见字如面”活动发起者代表李槟子代表北京学生发起倡议:“我们发起,邀请五地学子以笔为媒,共赴一场跨越山河的成长之约。”“常来常往,不是一面之交,彼此牵挂,做一生的朋友。”这份五地少年的约定和承诺,将架起一座连接北京与西藏、新疆、青海、内蒙古五地青少年心灵的桥梁。
“小石榴”们已陆续安全返程,但对未来开始有了更多的期许。一位领队老师在手册上写下这样的话:当西藏少年把绿茵场上的拼搏友谊带回雪域高原,新疆少年把艺术周舞台上的歌舞韵律传遍天山南北,当青海学子将中关村的创新火种撒向三江源头,当内蒙古学子将所见所闻讲给草原伙伴,当北京的同学把结对故事写成民族团结的生动篇章……这场活动的真正意义,正在于让“融铸式”教育走进千万青少年的心中。
“小石榴”们
万水千山,常来常往!
转载请注明来源“现代教育报(ID: modedunews)”
如您对本文内容有任何意见或建议,请发邮件至xdjyb18@126.com,我们将第一时间与您沟通。
文字:冉阳 常悦
编辑:韩冲
校对:苏珊
审核:张秋颖
终审:冉阳 李继君
关注教育的人都在看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