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作声明:本文为虚构创作,请勿与现实关联
"老王,这活儿我们不干了!"装修队长铁青着脸扔下手中的瓷砖。
"说好的材料你临时要换,价格差了两万多,这不是坑人吗?"
王建国擦了擦额头的汗珠:"老张,不是我要换,是我儿媳妇非要用进口的..."
"你们有钱人就是事多!"工人师傅愤愤不平,"当初说得好听,现在又变卦!"
"什么叫有钱人?"王建国声音提高了八度,"我这点钱都是血汗钱!"
正在争执不下的时候,手机铃声突然响起。
王建国看了一眼屏幕:陌生号码。
"喂?"
"请问是王建国先生吗?"电话里传来一个年轻女性的声音。
"是我,你哪位?"
"我是市公证处的工作人员,有一件非常紧急的事务需要您立即过来处理。"
装修现场瞬间安静下来,所有人的目光都投向了王建国。
他的脸色慢慢变得严肃,手里的电话差点滑落。
01
2008年3月,春寒料峭。
王建国站在自己的建材店里,满仓库的水泥钢筋让他心情舒畅。45岁的他,二十多年打拼,终于在小城市站稳脚跟。妻子刘桂花在银行上班,儿子王磊刚上高中,成绩不错。年收入五六十万,在当地算得上中产。
那天下午,王建国正在盘点库存,老同学张军突然找上门。
"建国,想找你帮个忙。"张军在县教育局工作,平时很少主动联系。
"什么事?"王建国放下手中的账本。
"是这样的,我们县里有个特别优秀的孩子,家里条件不好,现在需要资助。"张军递过来一份材料,"你看看,方便的话..."
王建国接过材料,上面是一个叫李明的学生简介。照片上的男孩清瘦干净,眼神中透着一股坚韧。
"这孩子怎么了?"
"家里穷,父亲前年出了事故,现在半身不遂,母亲一个人撑着,还有个妹妹在上初中。"张军叹气,"孩子成绩特别好,但是继续求学的费用实在拿不出来。"
王建国仔细看着材料。李明,18岁,湖南省某县人,家庭年收入不足五千元。
"他需要多少钱?"
"按照现在的标准,四年下来大概需要24万,包括学费和基本生活费。"张军有些不好意思,"我知道这个数目不小..."
王建国沉默了一会儿。24万,对他来说不算什么大钱,但对那个山区家庭来说,可能是一生都无法企及的数字。
"这样吧,我考虑考虑。"
"好的,不急。"张军起身准备离开,"对了,如果你愿意的话,可以和孩子的母亲见一面。"
三天后,王建国见到了李明和他的母亲。
那是一个瘦小的女人,穿着洗得发白的外套,手上满是老茧。李明站在她身边,虽然衣着朴素,但站得笔直,眼神清澈。
"王叔叔好。"李明主动问候,声音有些紧张。
"你好。"王建国打量着这个年轻人,"听说你成绩很好?"
"还可以。"李明有些腼腆,"我一定会努力的。"
李明的母亲从包里拿出一个皱巴巴的本子:"王老板,这是明明从小到大的成绩单,还有一些奖状的复印件。"
王建国接过本子,翻了几页。成绩确实不错,各种奖状证书一大堆。
"如果我资助你,你准备怎么办?"王建国直接问道。
李明想了想:"我会好好学习,将来有能力了一定报答您的恩情。"
"报答不报答的先不说,关键是不能辜负这个机会。"
"我明白。"李明点头,"我不会让您失望的。"
王建国看着母子俩期待的眼神,心软了。
"这样吧,我可以资助你,但是我们要签个协议。"
"什么协议?"李明的母亲有些紧张。
"很简单,我按时给钱,你按时汇报学习情况。不求你感恩戴德,但要诚实守信。"
"一定一定!"母子俩连连点头。
一周后,王建国和李明签署了正式的资助协议。协议很简单:王建国分八个学期,每学期转账3万元,共计24万元。李明需要每月汇报学习情况,每学期提供成绩单。
第一笔钱转出去的时候,王建国心情复杂。他不是没做过善事,但这么大数额的长期资助还是第一次。
"老王,你说这钱花得值不值?"晚上,妻子刘桂花问道。
"能改变一个孩子的命运,我觉得值。"王建国点了根烟,"况且我们也不缺这点钱。"
"但愿这孩子能懂得感恩。"
"我相信他会的。"
02
资助开始的头两年,一切都很顺利。
李明每个月都会准时打电话汇报情况,话语中满含感激。电话里,他会详细说明这个月的学习安排,遇到的困难,取得的进步。每次通话结束,王建国都感觉很欣慰。
"王叔叔,这个月我参加了英语演讲比赛,拿了二等奖。"
"不错,继续努力。"
"还有,我想申请勤工俭学,减轻一些负担。"
"可以,但不要影响学习。"
除了电话,李明还会定期写信。信件不长,但字迹工整,内容真诚。每逢春节、中秋等节日,必定会寄来贺卡或者家乡的土特产。
王建国把这些信件都收藏起来,有时候拿出来看看,心里暖暖的。
"这孩子挺懂事的。"刘桂花看着那些贺卡,"没白帮。"
"是啊,比咱家那小子懂事多了。"王建国瞥了一眼正在玩游戏的儿子王磊。
然而,从第三年开始,王建国注意到了一些微妙的变化。
李明的电话变少了,从每月一次变成两个月一次,后来变成一个学期一次。内容也越来越简单,经常只是简单汇报一下成绩,缺少了以往的详细和真诚。
更让王建国疑惑的是,李明开始提出一些额外的要求。
"王叔叔,现在物价涨了,生活费有点紧张,能不能每个月多给一千?"
"协议上写的很清楚,每学期3万,够用了。"
"可是其他同学都..."
"其他同学是其他同学,你要量力而行。"
虽然最终王建国还是同意了增加生活费,但心里已经有了不快。他开始觉得,这个孩子变了。
接下来的几个月,类似的要求越来越多。
"王叔叔,我想买台电脑,学习需要。"
"图书馆不是有吗?"
"那不方便,而且同宿舍的人都有。"
"多少钱?"
"五千左右。"
王建国犹豫了。五千块钱不多,但他总觉得哪里不对劲。
"这样吧,你自己想办法。可以兼职打工,锻炼锻炼自己。"
电话那头沉默了一会儿。
"王叔叔,您是不是觉得我要求太多了?"
"不是,我是希望你能学会自立。"
"可是您既然要帮我,为什么不帮到底呢?"
这句话让王建国很不舒服。什么叫"帮到底"?难道24万还不够吗?
"李明,我觉得我们需要谈谈。"
但是接下来的几次通话,两人都有些别扭。李明话里话外透露出不满,认为王建国小气;王建国则觉得李明不知感恩,要求太多。
03
转眼到了2011年,李明已经是第四年了。
两人的关系越来越紧张,每次通话都像在完成任务。李明的语气变得冷淡,王建国也失去了最初的热情。
矛盾在一次电话中彻底爆发。
"王叔叔,我想申请出国交换,需要额外的费用。"
"多少?"
"十万左右。"
王建国差点被呛到:"十万?李明,你是不是搞错了什么?"
"怎么了?我觉得这是个很好的机会。"
"我们的协议是24万,现在已经给了你21万,还剩最后一年。"
"可是这个机会很难得..."
"李明,你听我说,我资助你是希望你能完成学业,不是让你享受生活的。"
电话那头沉默了一会儿,然后传来李明略带愤怒的声音:
"王叔叔,我觉得你的想法有问题。"
"什么意思?"
"你口口声声说是资助,实际上是在控制我的生活。我应该有自由选择的权利。"
"自由选择?"王建国的火气也上来了,"你拿着我的钱,跟我谈自由选择?"
"这就是我想说的,你根本不是真心帮我,你只是想满足自己的控制欲。"
"李明,你说话注意点。"
"我说的是实话。从一开始,你就把我当成你的私有财产,要求我按照你的意愿生活。"
"我要求你什么了?好好学习过分吗?"
"你要求我定期汇报,要求我节俭,要求我听你的安排。这算什么?这是资助还是控制?"
王建国被气得说不出话来。他从来没想过,自己的善心会被这样理解。
"李明,我觉得我们没有继续下去的必要了。"
"我也是这么想的。"李明的语气变得更加冷硬,"从今天开始,我不再接受你的资助。剩下的钱,我会还给你的。"
"还不还是你的事,但我们的关系到此为止。"
"好,一言为定。"
电话挂断后,王建国坐在椅子上愣了很久。他怎么也想不通,一个自己真心帮助的孩子,最后会变成这样。
晚上,他把这件事告诉了妻子。
"我就说嘛,现在的年轻人没有感恩心。"刘桂花叹气,"你白费心了。"
"算了,就当花钱买个教训。"
"那最后一年的钱还给不给?"
"不给了。既然他觉得我是在控制他,那就让他自己解决吧。"
04
两个月后,李明主动打来了电话。
王建国以为他是来道歉的,没想到一开口就是质问。
"王叔叔,你为什么不转最后一年的钱?"
"我以为你不要了。"
"我说的是不要额外的十万,不是不要本来该给的钱。"
王建国被这种理直气壮的语气激怒了:"李明,你搞清楚,这是资助,不是义务。"
"可是你答应了四年..."
"我也答应了很多事情,你都做到了吗?"
"我哪里没做到?"
"感恩,你做到了吗?"
电话那头沉默了几秒钟,然后传来李明冷笑的声音:
"感恩?王叔叔,你要的是感恩,还是控制?"
"李明,够了。"
"不,还没够。"李明声音激烈起来,"你知道你这是什么吗?道德绑架。用钱控制我,然后要求我感恩。"
"我控制你什么了?"
"你要求我定期汇报,要求我按照你的意愿花钱,要求我做一个你心目中的'好学生'。这不是控制是什么?"
"那是为了确保钱用在正途上。"
"正途?什么是正途?你定义的正途?"李明的声音越来越高,"我告诉你,我不是你的员工,也不是你的儿子,我有自己的人生。"
王建国被气得手都在发抖:"李明,我今天算是看清你了。"
"我也看清你了。"李明毫不示弱,"你们这些有钱人,总是喜欢用钱来证明自己的道德高尚,实际上不过是变相的施舍。"
"施舍?"
"对,就是施舍。你们给点钱,然后要求被施舍的人感恩戴德,按照你们的意愿生活。这就是施舍的本质。"
"李明,你太过分了。"
"过分的是你。"李明声音带着愤怒,"我不欠你什么,这三年我受够了你的控制和指手画脚。"
"好,既然你这么想,那我们就此了断。"
"正合我意。"
电话再次挂断,这次是彻底的决裂。
第二天,李明通过QQ发来一条消息:"王叔叔,从今天开始,我会删除你的所有联系方式。这三年的钱,我会尽快还给你。另外,我希望你以后不要再打扰我的生活。"
发完这条消息,李明就把王建国的QQ删除了,电话也被拉入黑名单。
王建国看着被删除的好友提示,心情五味杂陈。他没想到,一片善心最终会换来这样的结果。
"算了,就当认识了一个白眼狼。"刘桂花安慰丈夫,"以后咱们做善事,得睁大眼睛。"
"嗯,这个教训太深刻了。"
从此,王建国再也没有主动联系过李明,李明也如他所说,彻底从王建国的生活中消失了。
05
时间一晃就是16年。
王建国的生活发生了很大变化,但那段资助的经历,他从来没有忘记过。
这些年来,他的建材生意越做越大,从一个小店发展成了当地有名的建材公司。员工从最初的几个人增加到现在的几十个人,年营业额也从几十万增长到现在的几千万。
儿子王磊大学毕业后,进入了一家国企工作,表现不错,去年刚刚结婚。现在小两口准备要孩子,需要一套新房子。
王建国在市中心买了一套140平米的房子,准备装修后给儿子当婚房。这就是今天装修现场发生争吵的原因。
"爸,你就听我媳妇的吧,用好一点的材料。"王磊在电话里劝父亲,"咱家现在也不差那点钱。"
"不是钱的问题,是原则问题。"王建国有些固执,"说好了用什么就用什么,不能随便改。"
"可是她说那个瓷砖太便宜,显得寒酸。"
"寒酸?八十块钱一片的瓷砖还寒酸?"
这些年来,虽然家里条件好了,但王建国依然保持着节俭的习惯。他经常说,钱要花在刀刃上,不能随便浪费。
这种价值观的形成,很大程度上与16年前的那次资助有关。李明的忘恩负义让他明白了一个道理:钱可以改变一个人的生活,但不能改变一个人的本性。
关于李明,这些年王建国再也没有听到任何确切的消息。
"那个李明,你还有联系吗?"有一次,张军在同学聚会上随口问道。
"没有,早就断了联系。"王建国表面平静地回答。
"也是,这么多年了。"张军点点头,"不知道现在怎么样了。"
"谁知道呢。"
王建国说得轻松,但心里还是有些复杂。这么多年过去了,李明就像从人间蒸发了一样,再也没有任何音信。有时候王建国也会想,那个年轻人现在过得怎么样,但也仅仅是想想而已。
"老王,你还在想那个事吗?"刘桂花看出了丈夫的心思。
"没有,都过去这么久了。"
"那就好,人要往前看。"
"嗯。"
但实际上,王建国心里还是有些遗憾的。不是遗憾那24万块钱,而是遗憾一段本来可以很美好的关系,最终变成了这样。
这些年来,王建国依然在做慈善,但方式变了。他不再直接资助个人,而是通过慈善基金会匿名捐款。这样既能帮助到需要帮助的人,又避免了复杂的人际关系。
"还是匿名好,省得麻烦。"他经常这样对妻子说。
06
2024年12月的这个下午,王建国正在新房装修现场检查进度。
房子装修已经进行了一个多月,基本接近尾声,但儿媳妇突然要求更换瓷砖,导致了现场的争吵。
"王老板,我们也不想为难你,但是这个改动确实太大了。"装修队长老张擦了擦汗,"重新铺瓷砖,工期要延长半个月,人工费也要增加。"
"我理解,但是我也很为难。"王建国叹了口气,"家里的女人们,你们也知道..."
"那你看怎么办?要不你再和家里商量商量?"
就在这时,王建国的手机响了。
他看了一眼屏幕,显示的是一个陌生的本地号码。
"喂?"
"请问是王建国先生吗?"电话里传来一个年轻女性的声音,听起来很正式。
"是我,你哪位?"
"我是市公证处的工作人员,姓陈。有一件非常紧急的事务需要您立即过来处理。"
"公证处?"王建国有些疑惑,"什么事这么紧急?"
"具体情况电话里不方便说,您能现在过来一趟吗?"
"现在?"王建国看了看装修现场,"我这边还有点事..."
"王先生,这件事真的很紧急,而且只能您本人过来处理。"陈工作人员的语气很坚决,"如果方便的话,希望您能尽快过来。"
王建国犹豫了一下。公证处的事情一般都很正式,不会无缘无故找人。
"好吧,我马上过去。"
挂断电话后,王建国向装修队长说明了情况,暂时停工,然后开车赶往市公证处。
路上,他一直在想这件事可能与什么有关。最近没有房产交易,也没有涉及公证的事务。会是什么事呢?
市公证处位于市中心的一栋办公楼里,王建国以前来过几次,都是办理房产相关的公证。
07
一个小时后,王建国匆忙赶到了市公证处。
接待他的是一位中年女工作人员,神情异常严肃。
"王先生,您来了。"她示意王建国坐下,"这件事确实很紧急,也很...特殊。"
"到底是什么事?"王建国焦急地问。
女工作人员没有直接回答,而是从抽屉里拿出一个牛皮信封,上面工整地写着"王建国先生亲启"几个字。
"这是今天早上有人专门送来的,指名要交给您。"
王建国接过信封,发现字迹有些眼熟,但一时想不起在哪里见过。
"还有这个。"女工作人员又递过来一个小木盒,"也是一起送来的。"
王建国颤抖着手撕开信封,抽出里面的信纸。然而,当他看清第一行字的时候,整个人如遭雷击。
那行字写着:"王叔叔,我是李明,如果您看到这封信,说明..."
王建国的手剧烈颤抖起来,当他打开那个小木盒后,眼前的一幕让他瞬间崩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