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何诵经总是心不静?高僧开示:读经时缺少了这个重要步骤

分享至

创作声明:本文为虚构创作,请勿与现实关联
本文资料来源:《华严经》《心经》
图片均源自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本文纯属虚构,不传播封建迷信,请读者朋友保持理性阅读。

诵经,本是修行人日课,也是接引佛法智慧的重要法门。可为何许多人日日诵经,却总觉心神不宁,妄念纷飞?明明口中念着佛号经文,心中却如野马奔腾,难以安住?

这个问题,自古以来就困扰着无数修行人。就连那些在寺院中日夜精进的僧众,也曾为此苦恼不已。究竟是什么原因,让本该清净的诵经变成了心灵的煎熬?

其实,早在一千多年前,就有一位高僧道出了其中的奥秘。他说,大多数人诵经时,都缺少了一个至关重要的步骤。正是这个步骤的缺失,让诵经变成了徒劳的口舌之功,而非真正的心灵修行。

那么,这个被遗忘的重要步骤究竟是什么呢?



唐朝贞观年间,长安城外的终南山中,有一座名为华严寺的古刹。寺中住持法藏大师,乃是华严宗的开山祖师,学问渊博,德高望重。

这一日,寺中来了一位年轻的行脚僧。这僧人名叫慧明,自幼出家,勤奋好学,每日诵经不辍。可他却有一个苦恼:无论如何用功,诵经时总是心猿意马,难以专注。

"大师,弟子每日晨钟暮鼓,诵经不断,可心中总是妄念纷飞,如波涛汹涌,难以平静。"慧明跪在法藏大师面前,神情焦急。

法藏大师端坐蒲团,面容慈祥,听完慧明的诉说,并没有立即回答,而是问道:"你诵经时,可曾观察过自己的心念?"

"观察心念?"慧明有些困惑,"弟子只是专心诵读经文,没有特别注意心念的变化。"

法藏大师微微一笑:"那你告诉我,你诵经时想的是什么?"

慧明想了想,如实回答:"有时想着经文的意思,有时想着今天的斋饭,有时想着明天要去哪里挂单,有时又想着家乡的亲人..."

"正是如此。"法藏大师点点头,"你虽然在诵经,但心却如脱缰之马,四处奔跑。这样的诵经,如何能得清净?"

慧明听了,更加困惑:"那弟子该如何是好?"

法藏大师起身,走到殿前的一口古井旁,指着井水说:"你看这井水,平日里清澈见底,可一旦有人投石其中,便会波澜四起,浑浊不清。待到波澜平息,水又恢复清澈。"

"大师是说,我们的心如这井水?"慧明若有所悟。

"不错。"法藏大师继续说道,"心本清净,如明镜止水。但被妄念搅动,便如投石入井,波澜不止。诵经本是为了让心归于清净,可若方法不当,反而会激起更多妄念。"

慧明急忙问道:"那正确的方法是什么?"

法藏大师没有直接回答,而是说:"明日清晨,你随我到大殿,我教你一个方法。"

第二天天还未亮,慧明就来到大殿等候。不久,法藏大师缓缓而来,手中拿着一卷《华严经》。

"今日我不教你诵经,先教你做一件事。"法藏大师说道,"你先闭眼静坐,什么都不要想,只是观察自己的呼吸。"

慧明依言而行,盘腿而坐,闭目凝神。可没过多久,他就发现心中念头纷乱,一会儿想着昨天的对话,一会儿又想着今天的功课。

"大师,弟子做不到啊,心中妄念太多了。"慧明睁开眼睛,满脸苦恼。

"这很正常。"法藏大师平静地说,"心如猿猴,本就难以驯服。但你要记住,不要与妄念对抗,只是观察它们来去,如观云卷云舒。"

慧明重新闭眼,这一次,他按照法藏大师的指导,不再试图驱除妄念,而是静静地观察。渐渐地,他发现妄念虽然还在,但似乎没有那么强烈了。

"很好。"法藏大师的声音轻柔如春风,"现在你明白了吗?修行的第一步,不是急于诵经,而是先要学会观心。"

慧明点点头,若有所悟。

法藏大师继续说道:"大多数人诵经时,只是口诵心散,如鹦鹉学舌。他们忘记了一个重要步骤——在诵经前,先要调心。"

"调心?"慧明虽然听过这个词,但从未真正理解其含义。

"正是。"法藏大师说道,"《华严经》云:'心如工画师,能画诸世间。'心是一切的主宰,心不清净,诵再多经也是枉然。"

法藏大师走到佛像前,恭敬地合掌:"诵经之前,必须先要净心、调心、摄心。这就像要在一面镜子上作画,必须先将镜面擦拭干净一样。"



慧明听得入神,感觉自己多年来的困惑正在一点点解开。

"那具体该如何调心呢?"慧明迫切地问道。

法藏大师微笑着说:"调心有三个要点:第一,要先静坐片刻,让心平静下来;第二,要观察自己的妄念,但不要被妄念牵走;第三,要将心专注在当下,不想过去,不虑未来。"

"做到这三点,心自然清净,如明镜止水。此时再诵经,每一个字都能深入心田,如甘露洒向干涸的大地。"

慧明听了,感到醍醐灌顶般的清醒。他想起自己以往诵经时的情形,确实如法藏大师所说,总是心不在焉,妄念纷飞。

"大师,弟子想试试这个方法。"慧明恳切地说道。

"好。"法藏大师点头,"你先按我说的方法静坐调心,待心平静后,再诵一段《心经》。"

慧明依言而行,先是静坐调心。起初,妄念还是很多,但他记住法藏大师的话,不与妄念对抗,只是静静观察。渐渐地,心中的躁动平息了许多。

当他感到心境相对清净时,便开始诵读《心经》:"观自在菩萨,行深般若波罗蜜多时,照见五蕴皆空,度一切苦厄..."

奇妙的是,这一次诵经,他感到前所未有的专注和宁静。每一个字都仿佛有了生命,在心中荡起清澈的涟漪。以往那些纷乱的妄念,此时竟然消失得无影无踪。

诵完《心经》,慧明睁开眼睛,脸上满是惊喜:"大师,这种感觉真是不可思议!以前诵经时心中总是乱糟糟的,现在却感到如此清净安详。"

法藏大师欣慰地点点头:"这就是调心的妙用。心净则佛土净,心清则法音清。"

慧明激动地说:"原来我以前诵经,都缺少了这个调心的步骤!"

"不错。"法藏大师说道,"调心如磨镜,不磨则无光。心不调,经不入。这是修行的根本。"

慧明又问:"大师,除了诵经前调心,还有什么需要注意的吗?"

法藏大师沉思片刻,说道:"诵经时,还要做到三个'不离'。"

"哪三个'不离'?"慧明专注地听着。

"第一,声不离耳。诵经时要用心听自己的声音,让心专注在经文上。第二,心不离文。要理解经文的意思,不能只是机械地念诵。第三,意不离境。要观想经文所描述的境界,让心与法相应。"

慧明听了,连连点头:"原来诵经有这么多讲究!"

"诵经不是简单的念诵,而是与佛菩萨的心灵对话。"法藏大师语重心长地说道,"只有做到心专意诚,才能真正受益。"

就在这时,寺中的钟声响起,提醒僧众该进行晨课了。法藏大师对慧明说:"今日就到这里,你去参加晨课时,记住要先调心。"

慧明恭敬地向法藏大师行礼,然后走向大殿。这一次晨课,他严格按照法藏大师的教导,先静坐调心,再开始诵经。

整个晨课过程中,慧明都保持着前所未有的专注。他发现,当心真正清净时,诵经竟然变成了一种享受,而不是负担。每一句经文都仿佛有着神奇的力量,让他的心越来越宁静。

晨课结束后,慧明感到身心轻安,精神饱满。他明白了,原来诵经的关键不在于诵得多快多好,而在于心是否清净专注。

接下来的几天,慧明都按照法藏大师的方法修行。每次诵经前,他都会先静坐调心,然后才开始诵读。渐渐地,他发现自己的心越来越容易安定下来,妄念也越来越少。

一个月后,慧明再次来到法藏大师面前:"大师,弟子按照您的方法修行,现在诵经时心境清净了许多,妄念也减少了。但有时还是会有杂念冒出来,这是为什么呢?"

法藏大师慈祥地看着他:"这很正常。凡夫的心如猿猴,要完全调伏并非一朝一夕之功。重要的是,你已经掌握了方法,只要持之以恒,必有成就。"

"那弟子还需要注意什么吗?"慧明继续请教。

法藏大师说:"除了调心,还要注意环境。诵经时要选择安静的地方,远离喧嚣。同时,要保持身体的正直,不可歪斜懈怠。"

慧明点头记住了这些要点。

"还有一点很重要,"法藏大师接着说,"诵经要定时定量。每日在固定的时间诵读,形成习惯。量不在多,贵在持恒。"

慧明感激地说:"大师,您的教导让弟子茅塞顿开。以前诵经时总是心神不宁,现在明白了根源所在。"

法藏大师微笑着说:"修行如登山,每一步都要踏实。调心只是第一步,更重要的是要持之以恒。"

又过了一段时间,慧明的修行越来越精进。他发现,当心真正清净时,诵经不仅能让自己内心平静,还能感受到经文中蕴含的智慧。

有一天,他在诵读《华严经》时,突然对其中一句话有了深刻的体悟。他激动地跑去找法藏大师:"大师,我今天诵经时,突然明白了'心佛众生,三无差别'的含义!"



法藏大师听了,眼中闪过一丝欣慰的光芒。他知道,慧明已经真正开始受益于正确的诵经方法了。

"很好,"法藏大师说道,"你能有这样的体悟,说明你的心已经与法相应了。"

慧明兴奋地继续说:"以前诵经时,只是机械地念诵,从未有过这样的感受。现在才明白,原来经文中蕴含着如此深刻的智慧!"

法藏大师点点头,然后神情变得严肃起来:"不过,这还只是开始。真正的修行,还有更深的层次。"

"还有更深的层次?"慧明好奇地问道。

法藏大师沉默了片刻,然后说:"你现在所学的调心方法,只是诵经的基础。如果想要真正深入经藏,获得佛法的甘露,还需要掌握一个更加重要的秘诀。"

"什么秘诀?"慧明迫切地问道。

"这个秘诀,涉及到..."法藏大师话说到一半,突然停了下来。

就在这时,远处传来阵阵钟声,打断了他们的对话。法藏大师看了看天色,对慧明说:"时间不早了,今日就到这里。关于那个更深的秘诀,我们改日再谈。"

慧明虽然心中充满好奇,但也不敢追问,只能恭敬地告辞。

付费解锁全篇
购买本篇
《购买须知》  支付遇到问题 提交反馈
相关推荐
无障碍浏览 进入关怀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