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孩查分721,当晚选择坠楼自杀,警方检查手机短信,发现实情

分享至

“妈,我查到了,721分!”

电话那头的声音清脆、飞扬,像一只刚刚挣脱束缚的百灵鸟。

喜悦几乎要从听筒里溢出来,烫得陈静的耳朵一阵发热。

她激动得有些语无伦次,连声说了三个“好”字,眼泪已经夺眶而出。

挂断电话,她立刻冲进书房,对着丈夫林国栋的背影喊道:“老林!湘湘考了721!我们女儿是状元!”

整个下午,这个普通的三口之家都沉浸在巨大的幸福里。

晚饭的餐桌上摆满了林湘最爱吃的菜,空气里满是香甜的气息。

然而,午夜的钟声还未敲响,那个考了721分的女孩,那个被誉为“别人家的孩子”的林湘,却像一片凋零的叶子,从自家阳台坠落。



01.

警笛声划破了老城区的宁静。

林湘的家住在一个有些年头的六层居民楼里,邻里之间都相互熟识。

此刻,楼下已经围满了睡眼惺忪的人,他们脸上交织着震惊、惋惜和不解。

陈静已经昏厥过去,被邻居搀扶着。

林国栋,这个一向沉默寡言的男人,像一尊石雕般僵立在警戒线外,双眼死死地盯着那片被白布覆盖的地方,仿佛要将地面望穿。

他的身体在微微颤抖,那是压抑到极致的悲痛。

负责现场的刑警队长叫李维,三十多岁,眼神锐利。

他快速扫视了一圈,最后将目光落在林国栋身上。

他没有立刻上前盘问,而是转向身边的年轻警员:“通知技术队,仔细勘查顶楼阳台,任何痕迹都不要放过。另外,去跟家属了解一下情况,注意方式方法。”

“是,李队。”

李维绕着现场走了一圈,眉头越锁越紧。

太干净了,现场除了死者和一滩血迹,几乎没有任何搏斗或挣扎的痕迹。

初步看起来,这像是一起……自杀。

可一个刚刚查到721分高考成绩,前途一片光明的女孩,为什么要自杀?

半小时后,初步勘查结束。

年轻警员小王前来报告:“李队,死者林湘,18岁,本地一中高三毕业生。今天下午四点左右查到高考成绩721分,是今年的市理科状元。据她父母和邻居反映,孩子性格开朗,非常懂事,从没有任何异常表现。就在晚饭时,她还和父母商量着要填报哪所大学的医学专业,说以后要当一名救死扶伤的医生。”

小王顿了顿,补充道:“我们去她家看了,她父母说林湘吃完晚饭就回自己房间了,说要跟同学分享喜悦。她房间里的一切都很整齐,书桌上还放着一张计划表,上面详细规划了暑假的旅行和学车安排。没有任何遗书。”

“没有遗书?”李维的眉头拧成了一个疙瘩。

这太不合常理了。

“是的,”小王递过来一个物证袋,里面装着一部粉色的手机,“这是在死者房间书桌上发现的手机。我们想或许能从里面找到些线索。”

李维接过手机。

手机没有设置锁屏密码,他很轻易就打开了。

通话记录的最后一通,是下午四点打给母亲陈静的报喜电话。

社交软件的聊天界面,停留在和同学分享分数、互相祝贺的对话上。

一切看起来都那么正常。

李维点开了短信。

收件箱里大多是验证码和通知,但最新的一条,却是在晚上九点半收到的。

它没有发件人号码,只显示着一串奇怪的乱码。

李维的目光凝固在那条短信的内容上。

短短两行字,却像两只无形的手,瞬间扼住了他的呼吸。

他身经百战的脸上,第一次出现了无法抑制的惊骇。

站在他身旁的小王,无意中瞥见了屏幕上的内容,也瞬间脸色煞白,下意识地后退了半步,嘴巴微张,却发不出任何声音。

那不是一条信息。

那是一个来自深渊的宣告。

02.

时间倒回一周前。

期末考试的最后一天,林湘背着书包走出校门,阳光将她的影子拉得长长的。

她心情很好,甚至哼起了不成调的歌。

路过小区门口的水果摊,她还特意挑了一个最甜的西瓜,准备带回家和爸妈一起分享。

“张奶奶,”她看到隔壁单元的张奶奶正提着一袋米,吃力地往楼上走,立刻跑过去,“我帮您提上去吧。”

“哎哟,是湘湘啊,刚考完试?”张奶奶笑得合不拢嘴,“不用不用,奶奶自己来。”

“没事儿,我力气大着呢。”林湘不由分说地接过米袋,一口气扛上了三楼。

她灿烂的笑容和热心肠,是整个小区公认的。

谁家有事,只要说一声,这姑娘总是第一个来帮忙。

在邻居们的眼里,林湘不仅学习好,更是一个善良、阳光、没有任何阴霾的好孩子。

可就是从那天起,一些微小的异常开始出现。

林湘开始变得比以前更在意自己的手机。

以前她的手机总是随手放在客厅的茶几上,但现在,无论是吃饭还是去洗手间,手机都寸步不离。

有一次陈静想用她的手机查个菜谱,林湘几乎是立刻从房间里冲了出来,带着一丝不易察觉的紧张,拿回了手机,口中说着:“妈,我来帮你查。”

陈静当时只觉得女儿长大了,注重个人隐私,并没多想。

还有一次,是在查分前两天。

一家人正在吃晚饭,林湘的手机突然响了。

她看了一眼来电显示,立刻按了静音,神色有些慌张地对父母说:“……一个推销电话。”

林国栋随口问了一句:“推销电话怎么不直接挂掉?”

林湘的眼神闪躲了一下,低着头扒拉着米饭,含糊地应了一声:“嗯……忘了。”

那天晚上,陈静起夜,路过女儿房间门口,听到里面传来压抑的、小声的争执声。

她听不真切,只隐约听到“求你”、“放过我”、“不是我”之类的词语。

她以为女儿是在和同学闹别扭,便没有打扰。

现在回想起来,那声音里充满了她从未听过的恐惧和哀求。

一些更琐碎的细节也开始浮现。

林湘开始频繁地删除自己的社交媒体动态,尤其是那些暴露了个人生活点滴的照片。

她甚至还向关系最好的闺蜜打听,如何能彻底注销掉一个很久以前注册过的网络论坛账号。

这些碎片化的“异常”,在当时看来,不过是青春期少女寻常的小情绪。

它们像一颗颗微不足道的尘埃,飘散在幸福和期待的空气里,无人留意。

直到悲剧发生,这些尘埃才被悲痛的飓风卷起,凝聚成一块沉甸甸的巨石,压在所有人心上。

03.

“啊——!”

一声凄厉的尖叫刺破了午夜的寂静。

最先发现林湘的是住在二楼的王阿姨,她起夜上厕所,习惯性地往窗外看了一眼。

就在楼下的绿化带里,一个模糊的人影趴在那里,一动不动。

她揉了揉眼睛,再仔细一看,吓得魂飞魄散。

很快,整栋楼都被惊醒了。

灯光一盏盏亮起,人们从窗户探出头,或者匆匆跑下楼。

当看清那个躺在血泊中的女孩正是林湘时,所有人都倒吸一口凉气。

“怎么会是湘湘?”

“天哪!这孩子下午不还考了状元吗?”

“快!快打120!快报警!”

人群乱成一团。

陈静和林国栋是被邻居的砸门声惊醒的。

当他们冲下楼,看到那难以置信的一幕时,陈静的世界瞬间崩塌了。

她双腿一软,就什么也不知道了。

林国栋则像被抽走了所有力气,他想冲过去,却被邻居死死拉住,只能发出野兽般绝望的嘶吼。

那是一个无比漫长的夜晚。



救护车和警车的声音交织在一起,红蓝色的警灯在每个人的脸上闪烁,映出一张张惊恐而悲伤的脸。

医生现场确认了林湘已经没有生命体征。

这个消息像一记重锤,彻底击碎了林国栋最后的希望。

警察拉起了警戒线,技术人员穿着白色的勘查服,在现场忙碌着。

他们拍照、取证,每一个动作都冷静而专业,但这并不能驱散笼罩在社区上空的巨大悲痛。

林湘不仅仅是一个家庭的女儿,她也是这个社区共同看着长大的孩子。

她会在过年时给孤寡老人送去亲手包的饺子,会在下雨天帮忘带伞的邻居收衣服,她会笑着跟每一个人打招呼,声音清脆甜美。

她的存在,是这个老旧社区里一抹最明亮的色彩。

而现在,这抹色彩被硬生生地抹去了。

李维站在人群外,听着周围的议论。

几乎每个人都在重复着同样的话:“不可能,湘湘那么好的孩子,怎么可能自杀?”

“是不是有人把她推下来的?”

“查!一定要查清楚!”

民间的愤怒和怀疑,与现场那个“符合自杀特征”的初步结论,形成了尖锐的对立。

李维感到一种前所未有的压力。

这不仅仅是一宗坠楼案,它已经变成了一场社区公共风暴。

他知道,如果不能给出一个足以说服所有人的真相,这场风暴将永远无法平息。

04.

警方的初步调查迅速展开,但很快就陷入了僵局。

对顶楼阳台的勘查没有发现任何搏斗痕迹,也没有第二个人的指纹或脚印。

法医的初步尸检报告也显示,死者身上的伤势符合高空坠落的特征,没有发现其他可疑的暴力伤。

所有的物理证据,都指向“自杀”这个唯一的结论。

李维的团队对林湘的父母、老师、同学以及所有关系密切的人都进行了问询。

“警官,我用我这条命担保,我女儿绝对不会自杀!”陈静在临时安置的宾馆里,哭得撕心裂肺,“她下午还跟我说,要去最好的医学院,以后要治病救人。她连暑假去哪里旅行都计划好了,她怎么会去死?”

林国栋坐在一旁,一夜之间仿佛老了十岁。

他没有哭,只是用布满血丝的眼睛盯着李维,一字一句地问:“你们,查到她手机里的那条短信了吗?那是什么?”

李维无法回答。

那条短信的内容已经被列为最高机密,在真相查明之前,绝不能向任何人透露,包括受害者家属。

这既是办案纪律,也是为了防止引起更大的恐慌。

他只能含糊其辞:“我们正在全力调查,请相信我们。”

这种官方的、程序化的回答,显然无法安抚一个濒临崩溃的父亲。

林国栋的眼神从恳求变成了失望,最后变成了一种混杂着愤怒和决绝的冰冷。

警方的“无能”和“敷衍”,在家属和社区居民眼中被无限放大。

一些年轻的、和林湘关系好的邻居开始自发地组织起来,他们不相信警察,他们决定用自己的方式去寻找真相。

他们开始在网上发布信息,试图寻找任何可能的目击者;他们一遍遍地回忆林湘死前几天的言行,试图拼凑出被忽略的线索。

官方力量和民间力量之间,出现了一道无形的裂痕。

就在这时,一个更深层次的发现,让案件的性质变得愈发扑朔迷离。

警方在整理林湘的遗物时,在她的一个旧书包夹层里,发现了一张被揉得皱巴巴的汇款单。

收款人是一个陌生的名字,汇款金额高达五万元。

汇款日期,就在案发前三天。

一个还没有任何收入来源的高中生,从哪里弄来的五万元?

她为什么要给一个陌生人汇款?

这笔钱,像一把钥匙,似乎即将打开一扇通往真相的大门。

然而,门后究竟是光明的出口,还是更黑暗的深渊,无人知晓。



05.

调查陷入了前所未有的困境。

那张五万元的汇款单,收款人的身份信息是伪造的,资金流向经过几次中转后,彻底消失在了一个海外的虚拟账户里。

线索,在这里中断了。

而那条被列为核心机密的手机短信,经过技术部门的全力追踪,发现其发送源同样来自一个经过层层加密的境外服务器,无法定位。

所有的路,似乎都被堵死了。

市局的会议室里,气氛压抑得让人喘不过气。

领导要求李维尽快结案,给社会一个交代。

如果找不到他杀的证据,就只能以“因高考后精神压力过大导致轻生”的结论定性。

“我不同意!”李维猛地站了起来,声音因为激动而有些沙哑,“林湘不是因为压力自杀!那条短信就是铁证!这背后一定有一个我们看不见的黑手,是他杀了林湘!”

“证据呢?李维!”领导敲着桌子,“我们是警察,办案要讲证据!不是靠你的直觉!”

李维沉默了。

他有直觉,有愤怒,但他没有证据。

与此同时,林国栋和他组织起来的那些邻居们,也意识到单纯的情绪和网络呼吁是无力的。

在一个深夜,几个人聚集在林国栋家里。

这个一向老实本分的男人,眼中燃烧着复仇的火焰。

他低声说,声音里带着一种令人心悸的平静,“湘湘不可能白死。我们必须把那个藏在暗处的混蛋揪出来。”

大家的情绪都很激动,但具体怎么做,却毫无头绪。

他们只是普通人,没有侦查手段,也没有权力。

就在这时,一直沉默的、林湘的闺蜜,一个叫张蕊的女孩突然开口了。

她颤抖着从口袋里拿出一个小小的U盘,递给了林国栋。

“林叔叔……这是湘湘前几天偷偷给我的。”她的声音带着哭腔,“她说……如果她出了什么事,就让我想办法把这个交给一个绝对信得过的人。”

李维的团队也取得了突破。

就在他因为缺乏证据而一筹莫展时,技术队的一名年轻警员冲进了他的办公室,脸色苍白,但眼神里却带着一丝兴奋。

“李队!我们恢复了林湘电脑硬盘里一个被格式化的加密文件夹!我们找到了……找到了源文件!”

他将一台笔记本电脑转向李维。

画面是静止的,似乎是一个视频的封面截图。

李维只看了一眼,他脸上的血色瞬间褪尽。

他身边的老搭档也看到了屏幕上的内容,他猛地倒吸一口冷气,嘴里下意识地吐出两个字:

“畜生……”

付费解锁全篇
购买本篇
《购买须知》  支付遇到问题 提交反馈
相关推荐
无障碍浏览 进入关怀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