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中医药大学红十字会志愿服务队的13名青年学子,带着精心准备的医疗器械与爱心物资,走进合肥市新站区的湖语时光、少荃府等社区,开启了为期3天的“三下乡”实践活动。这支由中医专业、中西医专业、中医儿科专业、康复治疗专业、药学专业学生组成的队伍,以“用专业技能解民忧,以青春力量暖民心”为宗旨,将课堂所学转化为基层所需,用专业所学为百姓绘就夏日里的一把把“清凉扇”。
![]()
汗与暖的双向奔赴
7月4日清晨,湖语时光小区的广场上,志愿者们刚摆放好义诊的物资,汗水便顺着额角滑落。“同学,快来树荫下歇歇,我给你们拿了矿泉水!”小区物业管理员王大姐拎着矿泉水匆匆赶来,身后跟着几位居民,有的递纸巾,有的搬板凳。原本计划在广场开展的血压测量、推拿理疗服务,在大家的默契配合下,很快转移到通风凉爽的一楼大厅。
“小姑娘,我这血压一直都高,在吃降压药,你给量量现在血压是多少?”65岁的张奶奶拉着中西医学专业大二学生张雨寒的手,指着自己的右肩。张雨寒询问完奶奶的基本信息,给奶奶测血压,“奶奶,您现在的血压是146/92,还是有点偏高,但没有特别严重,还是要听医生的话,坚持吃降压药啊。”张奶奶说:“那我就放心了!你们这些孩子,比我家孙子还贴心。”
这样的温暖互动在义诊中继续进行。当志愿者们为居民推拿时,有小朋友悄悄为志愿者扇扇子;当推拿结束后,大爷大妈们总不忘念叨“天热别中暑”。“原来被需要是这样幸福的事。”张雨寒在日记里写道,“汗水流得再多,听到一句‘谢谢’就觉得值了。”
![]()
书与梦的童趣连接
下午的捐书活动,成了孩子们的欢乐海洋。当志愿者们把带着墨香的书本、文具分发到三十多个孩子手中时,二年级的小宇立刻拆开包装,好奇地看着各式各样的文具,又拿起了“宇宙飞船”与志愿者分享。“老师,你看我做的火箭,能飞到火星呢!”他举着积木跑到中西医专业学生杨百慧面前,眼睛亮晶晶的。
杨百慧蹲下身,指着“火箭”说:“这飞船少了个‘能量舱’哦,就像我们的身体需要气血滋养一样。”她顺势给孩子们讲起中医里“气血运行”的简单道理。原本羞涩的孩子们渐渐放开,把自己的玩具、画作一股脑分享给志愿者,活动室里满是欢声笑语。
“我们不仅要送书,更要种下对知识的向往。”队长刘小姚说。志愿者还为小朋友们讲解“为什么夏天要喝温水”“勤洗手有多重要”,让孩子们在玩乐中接触健康知识。
![]()
序与情的无声共鸣
7月6日的少荃府小区义诊,因场地限制只能设置一个血压测量点。看着排起长队的居民,志愿者们有些犯难,刚想提醒大家有序排队,站在队首的李大爷突然转过身,对着身后的人群喊道:“大家伙听我说,孩子们大热天来服务不容易,咱都排好队,别让人家为难!”
一句朴实的话,让原本有些嘈杂的队伍瞬间安静下来。轮到李大爷测量时,他拉着志愿者的手说:“我儿子也是学医的,知道你们辛苦。你们能来社区给我们看病,比送啥都强。”测量结束后,他还主动当起“秩序员”,帮着引导后面的居民。
这样的理解与尊重,让志愿者们备受感动。中西医专业学生穆王月说:“在少荃府,一位阿姨测完血糖后,特意回家拿了盐汽水,非要塞给我们。那一刻我明白,基层不需要‘轰轰烈烈’,只需要‘实实在在’。”
![]()
知与行的青春答卷
此次“三下乡”实践活动,志愿者们服务居民达206人次,通过血压测量、推拿、健康知识讲解、捐书等活动,将专业知识转化为服务群众的实际行动,切实为社区居民送去了关怀与温暖。
此次“三下乡”活动中,该校学子用专业技能解民忧,以青春力量暖民心,展现了新时代青年紧跟党走、拼搏进取的昂扬风貌,书写了属于当代青年的担当答卷,在基层实践中绽放出了青春的绚丽之花。
通讯员 赵倩文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