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亲爱的读者,今天是国研睿观察的第六期,我们给大家讲述《全球发展报告2024》背后的故事。发布《全球发展报告》是2022年6月国家主席习近平主持召开的全球发展高层对话会主席声明和成果清单中明确列出的事项,是推动落实全球发展倡议的重要知识产品。它分析全球面临的共同挑战,给出具有可操作性的建议,得到国际社会的广泛赞誉。《全球发展报告2024》是该报告连续第三年发布,主题为“动荡变革的世界:合作应对全球共同挑战”。未来,我们将继续讲述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重大研究成果背后的故事。请您和我们一起倾听有智慧、有价值的智库声音,走近这些声音背后的智库人、智库事。
采访手记
■中国经济时报记者 张一鸣
如果将《全球发展报告2024》比喻成一件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以下简称“国研中心”)出品的“华服”,那么国研中心党组就是设计师,以中国国际发展知识中心(以下简称“国际知识中心”)为落实单位、跨越国研中心多个研究部所的研究团队是裁缝,国内外的权威咨询专家是装点“华服”的珠宝师。
人们欣赏“华服”之美,就不能忽视多方合力的奠基之人。
过去一年,国际知识中心的17位研究人员在国研中心党组的引领和悉心指导下,同国研中心相关部所的研究人员合作,召开近百场讨论会,听取、吸收国际权威专家的观点和建议,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细致打磨拳头产品。
国研中心党组定主题、把方向,亲力亲为,指导每一个环节,研究团队判断、筛选海量复杂信息,收集、整理大量数据,最终用“总论+分论”的结构,共十章内容,尽可能传达出最多信息,直面全球发展挑战,探寻共同应对之策。
这是一支年轻的队伍。2015年9月,国家主席习近平在联合国发展峰会上宣布中国将设立国际发展知识中心。2017年3月,国际知识中心依托国研中心组建,同年8月正式启动运行。
自成立以来,国际知识中心秉持“唯实求真、合作包容、交流互鉴”的价值理念,积极同各国一道研究和交流适合各自国情的发展理论和发展实践,在交流互鉴中贡献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研究交流发展理念、促进国际发展合作、推动全球落实可持续发展议程”是其职责使命。《全球发展报告》是国际知识中心向国际社会提供的重要公共产品,也是国研中心的两大旗舰报告之一。
课题组既要带着全球性视角、学理性思维,还要抓准各国面临的现实挑战,将“学理清、事实明、建议可操作”的原则贯穿其中。
这是非常宏大的叙事结构。对于年龄结构相对年轻的国际知识中心来说,驾驭这样一份报告并非易事,年轻人面临的压力不言而喻。
国际知识中心常务副主任王金照带着一群年轻人,与国研中心其他部所的同事们通力合作,打了一场攻坚战。
他传授给年轻人写作“三部曲”,首先要弄清楚事实;其次看逻辑框架是否合理清晰;最后是给出具有针对性、操作性的建议。
听起来容易,做起来却很难。
负责某分论写作的年轻人告诉记者,她负责的章节最早写了2万字,在统稿时删减到1万字,定稿时又做了更大幅度的调整,“整个过程就像在割肉,但对问题的认识却在不断加深”。
这并非个案。《全球发展报告2024》整理了庞杂的数据,用数据精准、客观地刻画出全球发展形势。课题组的每一位年轻人都经历了大海捞针般筛选观点信息、形成判断的艰苦过程,写出的文字从薄到厚,又从厚到薄。
“每个人写的都是局部的问题,最终要整体把关,统一在同一个主题下,所以每个章节都要站在更高、更广的角度,跳出本专业之外看问题,做到观点清晰、逻辑严谨。”王金照坦言。
“《全球发展报告》题目很大,领域很多,逻辑链条很复杂,汇集、梳理、整合、提炼,很费脑子。国际知识中心年轻人多,团队基础素质很好,关键是要发挥每个人的专长,同时还要集思广益,互相讨论,让大家能够多听别人的意见,共同成长。”王金照说。
在课题组年轻人的记忆里,《全球发展报告2024》撰写的前期和后期几乎每周一次专题会,最关键的一个月里,所有执笔人两天一次讨论,成员之间相互启发。
年轻人用“打硬仗”来形容撰写《全球发展报告2024》的过程,他们一轮一轮地修改,反复地讨论,最终将横贯多个领域的大问题,串成逻辑关系清晰严谨的报告,团队集体过关,战斗力显现。
很多人记得,当《全球发展报告2024》进入最后攻坚阶段时,恰逢长假,研究人员仍聚集在办公楼里讨论修改。而这只是撰写过程中的若干次修改之一,团队此前已经多次按照国内外权威专家提出的意见修改文稿。
经过三年淬炼,《全球发展报告》的撰写团队趋于稳定,每个人长期关注相关领域,研究日趋成熟,能够形成新的视角、新的观点,写作能力提升,团队的凝聚力和战斗力增强,这让每一年的《全球发展报告》比前一年更接近团队预期的目标。课题组希望,《全球发展报告》中的观点在十年后依然能禁得起推敲。
百尺高台,起于垒土。
《全球发展报告》已经成为国际知识中心带队伍的抓手,写作过程中不同人的专长逐渐显现,年轻人找到了长期安身立命的“看家本领”。
“我们挖掘年轻人的优点,让他们成为国际知识中心的增长点,再迎接硬战就更有底气。”王金照说,年轻人要多淬炼几次。
2025年的《全球发展报告》已经进入收尾阶段,今年团队写作效率普遍提高,一些年轻人已经形成自己的写作方法论。但大家普遍认为,与国研中心党组对《全球发展报告》的要求和国际社会的期待相比,还有不小差距,需要脚踏实地,久久为功。
国际知识中心的愿景是成为组织研究中国发展理论和发展实践的高水平智库机构、分享传播中国发展理论和发展经验的高水平交流平台、推动落实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的高水平知识伙伴。这条路很长,需要一批既了解世情党情国情,又能引领全球议题话题的高端复合型人才。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全球发展报告》影响力日渐显现的背后,是我们国家广袤大地上丰富璀璨的发展实践,更是国家综合实力的显著提升。这些在一次次攻坚克难中淬炼出来的智库人才,在不断迎接这个时代抛出的机遇和问题,也在默默影响和塑造着这个时代。
总 监 制丨王列军车海刚
监 制丨陈 波 王 彧 杨玉洋
主 编丨毛晶慧 编 辑丨曹 阳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