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面对铺天盖地的保健品宣传,如何辨别真伪是现代人的健康必修课。今天为您解读六类常见保健品的科学认知,助您避免无效消费和潜在风险。
理性看待功效:并非人人必需
1.护肝片: 主要成分水飞蓟素,研究显示对某些肝病患者有支持作用。但健康人群肝脏代谢能力强大,额外补充并非必需。
2.益生菌制剂: 肠道健康需个体化。无明确消化问题者盲目补充特定菌株,效果可能有限甚至不必要。不同菌株作用差异大,选择需针对性。
3.葡萄籽提取物/白藜芦醇: 蔬果中天然存在这类抗氧化物质。目前科学证据不足以支持提纯补充剂具有明确抗衰效果。权威研究提示,过量抗氧化补充剂需谨慎。
警惕潜在风险:避免盲目使用
1.青蒿素产品: 世界卫生组织明确青蒿素是抗疟疾处方药物。商家宣称的“增强免疫”、“抗肿瘤”等功效缺乏可靠依据。非医嘱使用可能带来健康风险。
2.大豆异黄酮产品: 对缓解部分更年期不适或有帮助,但需警惕市场上存在非法添加雌激素成分的风险。过量摄入可能影响内分泌。通过食用豆制品获取植物雌激素更安全自然。
3.羊胎素胶囊: 瑞士监管部门多年前已叫停羊胎素注射疗法,因其存在严重健康风险(如过敏、感染)。口服胶囊的有效性及安全性未经科学充分验证,应避免将其视为“抗衰神器”。
科学消费三原则
1.明确需求,咨询专业: 是否需补充,应在医生或营养师指导下,根据个人健康状况判断。
2.认准标识,查验信息: 购买时认准国家“蓝帽子”保健食品标识,并通过官方渠道查询产品备案信息。
3.膳食优先,天然为本: 均衡饮食是获取营养的最佳途径,其中的天然成分更易被身体吸收利用。
肿瘤科提醒
健康不能仅依赖保健品。保持理性判断,让健康投入更有效。真正的养生之道,始于对身体的科学了解和日常的均衡生活方式。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