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守估计,未来十年绝大多数工科生的就业形势会很严峻。我并非危言耸听,希望大家能静下心来听我说完。
首先,大家可能刷到过一条新闻,说美国最近在推行“劫贫济富”政策,相关法案叫“大而美法案” 。这个法案核心内容很简单,就是通过大规模补贴、税收减免、采购倾斜等方式,把制造业重新带回美国,尤其是高附加值的产业链环节。什么是高附加值呢?
打个比方,原本一支笔卖1块钱,给它装个芯片,能实时记录写字数量并显示在手机上,这支笔就可以卖100块,多出来的99块就是产业附加值。当然,附加值不是重点,关键在于这个法案不仅扶持大企业,更要把美国底层民众逼回工厂。
以前,美国底层民众不工作也能领低保和医疗补助,所以很多人宁愿日子苦点,也选择吃低保不工作。但从2025年开始,美国法律规定,凡是没有孩子的成年人,每月至少要工作、参加培训或者做义工80小时,才能继续领取救济。说白了,就是不许躺平,得去打工。这些人去哪打工呢?自然是制造业,因为制造业最能吸纳就业人口。
以前美国可不是这样,之前搞的是制造业外包,把研发和销售留在国内,这俩环节最挣钱,而把不挣钱的制造业环节转移到其他国家,比如中国、墨西哥等。但今时不同往日,美国要把制造业带回去。而且美国也清楚,现在美国人不愿干苦活,工厂里机器效率又比人高,所以更倾向扶持高自动化、大规模、标准化的制造业巨头。
这场制造业回流,本质上是一场强制性的社会再分配,砍掉救济,让人去打工,集中订单形成新的龙头企业,把小企业排除在外,让大企业占据整个市场,典型的“劫贫济富”,牺牲底层救济,提升产业效率。
那中国是怎么回应的呢?
2025年7月1日,中央财经委员会召开会议,明确要淘汰落后产能,治理低价无序竞争。意思就是不再扶持那些靠低价抢单、压榨员工生存的小工厂。过去十年,中国制造业存在一个潜规则,不是产品好就能赢,而是谁敢压价谁活得久。
这导致了一系列后果:
第一,员工越来越累,工资却越来越低;第二,企业不敢投入研发,只能拼价格;第三,产品做得再多也赚不到钱。最关键的是,低端制造业本是吸纳就业的“蓄水池”,现在不仅没稳定就业,反而成了压制转型的绊脚石。为啥呢?
因为老百姓生活好了,同学们都不爱去制造业干那些又苦又累的工作,比如天天出差、加班、倒班,做安装、生产、调试、维护等工作,这些工作虽能挣钱,但都是血汗钱。所以,中国也下定决心要转型。
问题来了,美国要让底层人进入制造业,中国却在放弃低端制造业,这中间会空出多少岗位?会有多少原本想进厂的工科生发现厂子没了?又会有多少有技能的专科生、本科生连第一份工作都找不到?
所以,未来真正面临就业危机的,不是文科生,而是大批学历不够高、技能不够精的传统工科生。像本科读机械、电气、土木、材料、采矿等专业,原来毕业能做施工员、技术员、图纸员、巡检员、维护工,现在企业不要了,为啥?
因为低端产能被淘汰,自动化替代了人力,剩下的岗位要么要求硕士以上学历,要么直接没了。
那该怎么办呢?有没有出路?
有,但在讲出路之前,我们要先明确一点,不能再幻想读工科就能稳就业,也别指望肯吃苦企业就一定会要你。现在拼的是结构位置和人岗契合度,更关键的是,不能再找那种只靠体力不用脑的岗位。
接下来我说的几条出路,不是让你继续干那些会被淘汰的活,而是告诉你如何进入还在增长的产业领域,从“工具人”转型为能解决问题的人。
但要注意,这些出路不是刚毕业的应届生马上就能得到的岗位,而是给你指明方向,这些岗位大多需要经验、场景理解和系统认知,不是一毕业就能轻松上岗的,而是要提前做好认知准备,脚踏实地积累3 - 5年后才能真正站稳脚跟。
第一条路,扎进制造业的服务环节,比如调试、维护、售后等。但重点是,不是去拧螺丝,而是要能看懂系统、解决故障、优化逻辑流程。真正能调试设备、排查故障的人,比写代码的还值钱。而且这类岗位很多是项目制加出差制,经常要出国调试设备、安装生产线、做售后支持,有可能会去东南亚国家。
第二条路,跳出传统制造业,转向服务制造业。也就是说,不是去造机器,而是帮企业把机器卖出去并投入使用,比如做工业销售、方案配置、设备租赁、售前技术支持等。只要能讲清楚方案,理解客户需求,搞定项目落地,技术背景就是优势。但还是那句话,客户可能不在国内,在国内的话就是大厂,而大厂招聘工科生很看重院校档次。
第三条路,转向泛工程应用场景,比如新能源、轨道交通、数据中心、光伏储能等领域,做项目落地或系统运维。不再只是干活,而是站在系统角度进行协调调度和运行保障。现场工作可能累点,但产业稳定,岗位有增长,不容易被替代。同样,小厂会被淘汰,公司大多是大公司,大公司看重院校档次。
第四条路,转型职能岗,这不是妥协,而是升级。制造业企业需要懂技术的计划、采购、行政流程优化等岗位的人才。这类人才稀缺,但企业很青睐。不是去打杂,而是去优化流程、降本增效,三年工作经验的价值比一线拧螺丝岗位高很多。不过,能存活下来的大多是大公司,大公司看重院校档次,小公司可能不在国内。
总结来说,工科不再能提供就业安全感,必须主动寻找出路,别想着肯吃苦企业就会养你,得想办法让自己对企业有用。要明白,我刚才说的这些出路,不是一毕业就能马上找到的工作,而是需要努力去靠近的方向。怎么努力呢?
要么读研,要么本科时别只跟着学校学,早点接触实际。因为这些岗位虽存在且有增长,但越来越看重学历、经验、院校,还有沟通能力、项目理解力。学历可能提升有限,院校档次也许高考时就定了,那至少可以锻炼沟通表达和项目理解能力。
而文科方面(这里泛指文科相关岗位),反而有一批岗位在悄悄增加,像行政、人事、客服、教务、文案、售后、辅导、培训、短视频剪辑、电商客服、平台运营等。这些岗位薪资不高,天花板有限,但至少还存在,门槛低,不怎么比拼学历,只要会用系统、会写文案、能正常沟通,就能留下来。
这就是未来的新格局,工科的黄金时代过去了,技术岗越来越少,科研岗门槛越来越高。而文科在产业服务业的带动下,撑起了大量社会分工的下层结构。说到这儿,肯定有人会说工科生也能做这些文科类工作。没错,但大家思考一下,企业招人看什么?是看你是不是工科生,还是看你的人岗匹配度够不够高?
相信大家心里有答案,企业只看匹配度。就算是工科生,大学四年花和文科生一样的时间去了解文职相关知识技能也可以,但即便这样,工科生在人岗匹配度上还是可能不够,为啥?专业名称不对口。工科文科之争这个话题每次提起都会引发争议,我也不想找骂,如果不认可,就当我没说。
我们接着说,如果特朗普下台,这一切会改变吗?不会。因为制造业回流是美国的国家共识,不是特朗普的临时政策。民主党上台只会改变做法,从强硬逼迫变为慢慢引导,但不会回到过去随意领补贴、制造业外包的状态。那中国会不会因为特朗普下台就不淘汰低端产能了呢?
也不会,因为我们这么做不是为了应对美国,而是自身发展的需要。低端制造业带来的污染、低效、无利润、事故频发、职工抱怨等问题,让我们必须做出改变。
所以,未来这个趋势不会逆转,能改变的只有我们自己。能不能在制造业大洗牌前找到一条能立足的路?能不能在岗位重构前,将自己的能力转向真正有未来的方向?要明白,这个时代不是学历决定命运,而是结构决定机会。要认清局势,才不会成为弃子。
被淘汰的不是岗位,而是反应迟钝的人;留下来的不是学历,而是认知高的人。而且,这场产业结构重构至少会持续10年以上,是中国制造转型的必经之路,也是全球分工洗牌的历史周期。美国制造业回流不会停止,因为这是他们最后的竞争战略,连武器都造不出来,还怎么在国际上称霸?中国制造业升级也不会后退,因为我们没有退路。
未来十年是优胜劣汰、岗位重新洗牌的十年,也是学历贬值与能力升级同时发生的十年。所以,别再沉浸在“工科为王”的幻想里了,以后工科可能只有研究生才有优势,本科生要早做打算。提早认清这些,才能提早适应、提早自救,不成为产业转型的牺牲品。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