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一阿姨花600万买银行保险,10年后去取钱,却愣在原地

分享至

创作声明:本文为虚构创作,请勿与现实关联



"妈,银行来电话了,说您那个保险到期了。"

徐慧芳接过女儿递来的手机,听着那头熟悉的声音,心跳莫名加快了几拍。

十年了,整整十年,那笔让全家人争论不休的600万投资,终于到了见分晓的时候。

01

2024年3月15日,春光正好,徐慧芳却在家里坐立不安。

她一遍遍地翻着那张发黄的保险合同,上面清楚地写着投保金额:600万元整。

"你说我当年是不是太冲动了?"她问正在看报纸的丈夫陈大明。

陈大明放下报纸,叹了口气:"都过去十年了,你还纠结这个干嘛?"

徐慧芳记得十年前那个春天,她刚从教师岗位上退休,手里攥着夫妻俩大半辈子的积蓄。那时候房价还没有现在这么离谱,银行存款利率也比现在高一些。

"徐老师,您这笔钱放银行里太可惜了。"当时的理财顾问刘顾问一脸诚恳地说,"我们银行这款产品,十年期,预期年化收益能达到6%左右。"

那个下午,徐慧芳在银行里坐了整整三个小时。她反复看着产品介绍,心里盘算着:600万,如果按照6%的年化收益,十年后能拿到多少?

"妈,您疯了吗?600万全部买保险?"当晚,女儿陈小娟从上海打来电话,声音都变了调。

"小娟说得对,妈,这钱要是有个闪失,咱们下半辈子怎么办?"儿子陈小军也在一旁附和。

徐慧芳看着一家人焦急的脸,心里也开始打鼓。她想起自己当老师时,总是教育学生要理性思考,可这会儿轮到自己做决定,却发现理性和感性在心里打架。

"我再想想。"那天晚上,徐慧芳一夜没睡好。

第二天一早,她又跑到银行找刘顾问详细询问。

刘顾问很耐心,把产品的每个细节都解释得很清楚:保本保收益,中国人寿的信誉保证,十年期满一次性取出。

"徐老师,您这个年纪,求稳是对的。"刘顾问说,"但是完全不理财,也是另一种风险。"

徐慧芳点点头,她想起前几年通胀的厉害,钱放银行里确实跑不赢物价上涨的速度。

回到家,她把一家人叫到一起开了个"家庭会议"。

"我决定了,就买这个保险。"徐慧芳的语气很坚定。

"妈,您真的想好了?"女儿还是不放心。

"想好了,这钱本来就是我和你爸的养老钱,现在提前规划,十年后我们正好70岁,那时候用钱的地方更多。"

陈大明虽然心里也忐忑,但看妻子主意已定,只好点头同意。

02

2014年3月20日,徐慧芳正式签署了投保合同。

那天天气很好,银行里人不多,她的手签字时竟然有些颤抖。

"恭喜您,徐老师,您做了一个明智的选择。"刘顾问笑着说。

明智吗?徐慧芳心里问自己。她看着合同上的数字,600万,这是她和丈夫省吃俭用大半辈子攒下的全部家当。

签完字回到家,徐慧芳把合同小心翼翼地放进保险柜。从那天起,她每个月都会翻出来看一眼,就像看着一个熟睡的孩子。

第一年过去了,她没有收到任何分红通知。她有些着急,打电话给刘顾问。

"徐老师,这是十年期的产品,中途是不分红的,到期一次性给付。"刘顾问解释道。

第二年,第三年,徐慧芳渐渐习惯了这种"看不见摸不着"的投资方式。

有时候她会想,如果当初把这600万买了房子,现在得涨了多少?

"妈,您后悔吗?"有一次女儿回家,无意中问道。

"后悔什么?"徐慧芳反问。

"后悔买保险啊,您看现在房价涨得多厉害。"

徐慧芳笑了笑:"房子涨了又能怎样?我们又不卖房子,而且房价涨了,其他东西也贵了。"

她说得轻松,但心里确实有过动摇。特别是看到邻居老王家买的房子两年就涨了一倍,她更是五味杂陈。

第五年的时候,家里遇到了一件大事。陈大明突然查出了糖尿病,需要长期用药。

"要不我们把保险退了吧?"陈大明提议。

徐慧芳摇头:"退保要损失很多钱,而且你这病不是急症,我们还有其他积蓄。"

那段时间,徐慧芳几乎每天都在计算家里的开支。她把每一笔花销都记录得清清楚楚,生怕影响了家庭的正常生活。

"妈,您要是缺钱,我们可以支援一些。"儿子陈小军说。

"不用,我们还撑得住。"徐慧芳不想给孩子们添负担。

第七年的时候,女儿陈小娟在上海买房,首付差50万。她试探性地问母亲能不能先垫付一些。

"这保险不能提前取出来。"徐慧芳有些为难。

"妈,当初您要是不买这保险,现在我们也不会这么被动。"女儿话里带着一丝抱怨。

那一刻,徐慧芳心里很不是滋味。她开始怀疑自己当初的决定是否正确。

03

第八年,徐慧芳开始频繁地关注保险公司的新闻。

她担心万一公司出什么问题,自己的钱会不会打水漂。

"你天天看这些新闻有什么用?"陈大明劝她。

"我这不是关心我们的钱嘛。"徐慧芳说。

每当看到保险公司的负面新闻,她就会心慌。

有一次,她甚至跑到银行问刘顾问,公司会不会倒闭。

"徐老师,您想多了,中国人寿是国企,不会有问题的。"刘顾问安慰她。

第九年,徐慧芳67岁了,身体开始出现各种小毛病。她更加迫切地想知道那笔投资的最终结果。

"还有一年就到期了。"她经常这样告诉自己。

有时候晚上睡不着,她会躺在床上计算:600万,按照6%的年化收益,十年后应该能拿到多少?她用计算器算了无数遍,每次都是1073万左右。

"400多万的收益,值了。"她这样安慰自己。

但她又担心,万一实际收益没有那么高怎么办?万一只有4%的收益怎么办?

第十年开始的时候,徐慧芳几乎每天都在等待银行的通知。

她把刘顾问的电话存在手机里,隔三差五就想打过去问问情况。

"妈,您这样等下去不是办法,要不我陪您去银行问问?"儿子陈小军建议。

"不用,还没到期呢。"徐慧芳摇头。

她想起十年前签合同的那个春天,想起刘顾问信誓旦旦的保证,想起家人们的反对和支持。

这十年来,她经历了太多的心理波动。

直到2024年3月15日,她终于接到了银行的电话。

04

"徐老师,您好,我是中国人寿的客服,您的保险产品已经到期,请您方便的时候来银行办理取款手续。"

电话里的声音很甜美,但徐慧芳的心情却格外复杂。她等了十年的这一天,终于来了。

"我需要带什么证件?"她问。

"身份证、保险合同,还有当时的银行卡就可以了。"

挂了电话,徐慧芳坐在沙发上发呆。陈大明看出了她的紧张。

"怎么了?不是一直在等这个电话吗?"

"我突然有点紧张。"徐慧芳说,"十年了,也不知道最后能拿到多少钱。"

"按照当时的承诺,应该不会少吧?"陈大明安慰道。

徐慧芳点点头,但心里还是忐忑。她想起这十年来的种种波折,想起家人的质疑和支持,想起自己无数次的计算和担心。

第二天一早,徐慧芳就起床了。她把需要的证件都准备好,又把那份保险合同仔细检查了一遍。

"要不要叫小军陪你去?"陈大明问。

"不用,我自己去就行。"徐慧芳说,"这事儿是我做的决定,结果好坏我都要自己承担。"

出门前,她在镜子前整理了一下衣服。镜子里的自己,比十年前老了不少,但眼神依然坚定。

银行离家不远,徐慧芳走了十几分钟就到了。这家银行她来过无数次,但这次感觉格外不同。

"请问您办理什么业务?"柜台小姐问。

"我是来取保险到期的钱的。"徐慧芳说着,把证件递了过去。

柜台小姐查看了一下系统,然后说:"您稍等,我叫一下我们的理财经理。"

很快,一个中年男子走了过来。

"您好,我是王经理,刘顾问已经调到其他部门了。"

徐慧芳点点头,心里有些失落。毕竟刘顾问是当年说服她投保的人,她原本想当面感谢一下。

"王经理,我想问一下,我的保险最终收益是多少?"

付费解锁全篇
购买本篇
《购买须知》  支付遇到问题 提交反馈
相关推荐
无障碍浏览 进入关怀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