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一张盖着“中国工程设计协会”大红章的预警图突然在网上疯传,内容直指行业寒冬,搞得人心惶惶。
后来真相被扒出来了,这个协会压根就是山寨的,官方根本没说过这话。但你说怪不怪?设计院里那些老油条们看了,心里反而咯噔一下——话是假的,可这滋味,太真了。
2023年,整个建筑业的总产值实实在在地掉了6%,新开工的项目面积更是缩水了20%。一个干了十年的结构工程师私下说:“预警?我们院去年裁掉了三成的人,还需要别人来预警?每天上班都像开盲盒,不知道下一个轮到谁。”
这图看着唬人,背后戳中的是行业的真痛点。
别一听“设计院不行了”就觉得全完蛋。其实惨也分三六九等。搞民用建筑设计的院,那真是直接躺进了ICU。听说某省会城市的一个大型设计院,2023年签的合同额直接腰斩,逼得所长都亲自下场拍短视频拉私活了。
反观那些搞电力、水利、交通这些基础设施设计的院,最近几年可是闷声发财。有个电力设计院的哥们偷偷炫耀,说特高压项目多得加班加到手抽筋,去年的年终奖足足发了8个月工资。翻翻行业报告,白纸黑字写着:新能源、电力勘察设计这块蛋糕,每年还在以15%的速度膨胀,可民用建筑设计市场呢?萎缩了35%。冰火两重天,冷暖自知。
活不下去,就得想办法。最近几年,设计院里的自救现场堪称人间百态。有人彻底转行,头也不回。广州一个前建筑设计师,干了十年,受够了甲方的气,转行去卖保险,结果半年就干成了区域销冠。
他自嘲:“跟甲方扯皮练就的口才和心理素质,卖保险简直是降维打击。”有人想走又不敢走,死扛着。北京某国企院的建筑师,月薪被砍到只剩4000块,背着房贷不敢辞职,每天还得假装出门上班,到了工位就拼命刷招聘软件。
更有人玩起了跨界。杭州那边就有一群设计师,抱团专接光伏项目的设计,图纸按兆瓦算钱,比吭哧吭哧画住宅户型图赚得爽多了,还赶上了政策的风口。
问题是,行业里有些坏习惯,像滚雪球一样,把大家都拖得更惨。低价竞标就是个无底洞。江西一个安置房项目招标,居然有三家设计院报出了0元的设计费!为了抢活,倒贴钱都干。无限改图更是家常便饭。
深圳一个开发商,让设计师把方案反反复复改了76版,最后项目居然烂尾了,设计费一分没拿到,全是白工。更糟心的是拖欠设计费成了顽疾。有行业调研显示,超过60%的设计院都被拖欠款超过一年,设计师们无奈自嘲:“以前叫乙方,现在?我们就是讨债的民工!”
救命稻草有没有?当然有,就看能不能抓住。政策风吹过来了。住建部明确要求,到2025年,新建厂房的屋顶光伏覆盖率必须达到50%。
这消息一出,不少设计师连夜翻书考证,奔着新能源设计使劲。地域红利也是机会。像杭州、合肥这些地方,政府喊着要打造“设计之都”,真金白银地给补贴、减税收,扶持设计工作室。
技术也能当外挂。上海有家事务所,大胆用AI来画基础的施工图框架,效率直接翻了三倍。老板很清醒:“机器干重复的体力活,人腾出手来搞创意、搞关系,这才是活路。”
说到底,行业的调整是大势所趋,不会消失,但肯定会瘦身。住建部的数据已经透风:未来五年,传统的建筑设计岗位预计要缩减40%。一个干了大半辈子的总工,喝了点酒说了大实话:“过去画图,能换房换车;现在画图,也就图个温饱。想活路?要么眼睛亮,跟着国家政策的风向标走;要么腿脚快,跟着转行成功的同事走。死抱着绘图板不撒手的,坟头草都得两米高了。”
清醒点的人早就看透了:要么趁早跑路,你看某985名校的建筑系2024届毕业生,超过六成直接转行去了互联网或考公;要么副业够硬,B站上有个教SketchUp建模的UP主,粉丝一大半是同行,人家副业月入五万,轻松碾压主业那点死工资,真正实现了“主业保社保,副业保温饱”;要么就抱紧大腿转型,广州有家小事务所,老板直接放话,谁再接住宅项目就扣谁奖金,全员死磕光伏市场。
设计院的冬天是来了,但春天属于那些看得清、跑得快、转得动的人。熬是熬不出头的,自救才是唯一的出路。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