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俄罗斯《消息报》网站7月11日报道,俄罗斯国防部可能放弃修复俄军唯一现役航空母舰“库兹涅佐夫海军元帅”号,目前,这艘军舰的维修和改造工作已经暂停。这一消息引发了广泛关注,俄罗斯为何会考虑放弃其唯一的航母?这一决策背后又有着怎样的深层原因和影响呢?
“库兹涅佐夫海军元帅”号航母于1985年下水、1991年开始服役,可搭载28架飞机和24架直升机,主要用于打击大型水面目标、保护海上舰队免受敌方攻击以及支援登陆作战,该航母还曾参与俄罗斯在叙利亚的军事行动。从2017年起,它便开始了现代化改造进程,然而,改造之路却充满了荆棘。2018年,俄罗斯最大的浮动船坞沉没,致使舰体受损;2019年,航母上又发生了重大火灾,对舰体造成了严重破坏。这一系列事故不仅让维修工作变得愈发艰难,也使俄罗斯海军在这艘航母上投入了大量的时间与资金成本。
俄罗斯考虑放弃修复“库兹涅佐夫海军元帅”号航母,技术难题是其中一个重要因素。苏联解体后,原本完整的航母建造技术体系瞬间分崩离析,大量相关技术人才也纷纷流失。俄罗斯在航母维修与升级的诸多关键技术领域存在着明显短板,例如航母动力系统的更新换代、舰载机适配技术的优化等,都面临着重重挑战。“库兹涅佐夫”号航母本身的动力装置就不太可靠,蒸汽锅炉等关键部件问题严重,即便耗费巨资将其修复,未来大概率仍会频繁遭遇技术故障,导致维护成本持续居高不下。这就如同驾驶一辆老旧的汽车,虽有感情,但却频繁出现故障,维修成本远超车辆本身价值,此时放弃或许是更为理性的选择。
经济因素同样不可忽视。俄乌冲突爆发后,俄罗斯的军事预算大量向作战前线倾斜,海军经费遭到大幅压缩,能够投入到“库兹涅佐夫”号维修上的资金近乎枯竭。维修航母本就是一项极为烧钱的浩大工程,一艘中大型航母的现代化改装和维修费用往往高达几十亿美元,以俄罗斯目前的经济状况,这笔开支实在难以承受。在资金有限的情况下,俄罗斯不得不慎重考虑资金的投向,优先发展那些能在当下发挥关键作用的武器装备。
战略重心的转移也是促使俄罗斯做出这一决策的重要原因。如今,俄罗斯的战略重心发生了显著变化,更加侧重于发展那些能在俄乌冲突等实际场景中直接发挥作用的装备,诸如核潜艇、轻型导弹护卫舰和高超音速导弹系统等。相比之下,航母这类大型水面舰艇的重要性相对有所下降。
从作战理论和实际运用层面来看,俄罗斯在航母运用方面缺乏足够有效的作战训练以及成熟的作战理论,舰载战斗机数量以及经验丰富的飞行员也相对短缺,这使得航母在执行复杂任务时面临诸多困难。随着海战形式的不断演变和技术的持续进步,俄罗斯越发强调反介入/区域拒止战略,航母与现代军事需求的契合度有所降低。俄罗斯军方内部不少观点认为,将资金投入到护卫舰或核潜艇的建造上,能取得更好的军事效果。
如果俄罗斯最终确定放弃修复“库兹涅佐夫海军元帅”号,俄罗斯海军可能会暂时步入无航母时代,其远洋作战能力和海上威慑力无疑将受到明显削弱。不过,这也有可能促使俄罗斯海军重新审视并规划自身的发展方向,将资源集中投入到更符合当前战略需求的舰艇和武器装备领域,比如进一步强化核潜艇力量等,推动海军朝着更为精干、高效的方向转型发展。
考虑放弃对“库兹涅佐夫”号的维修,深刻反映出其在军事发展进程中面临的艰难抉择,以及在复杂国际形势下军事战略调整的必要性与紧迫性。这一决策的最终走向及其后续影响,值得我们持续关注。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