预知更多大会内容,请点击以下链接
1.
2.
3.
JME学院第五届青年科学家论坛
"JME学院青年科学家论坛"是中国机械工程学会、机械工业信息研究院指导,《机械工程学报》编辑部主办,一年一度的重要学术活动。汇聚学界新锐,共话前沿科技,为青年学者搭建一个思想碰撞、学术交流的广阔平台。这场知识的盛宴将于2025年8月17日~19日在大连举行。
会议注册
1. 会议注册费
早鸟价为7月20日24:00前注册缴纳费用
注册费用包括会务费、资料费等,交通、食宿等费用自理。
参会代表可通过银行转账的方式缴纳会议注册费。
2. 会议报名采用微信小程序方式
扫描下方二维码进入会议注册系统,完成信息填报和会议注册,请务必正确填写报名信息。 已完成注册的参会代表可登录微信小程序持续关注会议相关信息。
3. 发票事宜
会议注册费由机械工业信息研究院开具发票,微信小程序注册报名与缴费时,请同步提交开票信息与电子邮箱。 缴费成功后会务人员根据缴费确认结果与填报信息开具电子发票,并发送至预留邮箱。 开票内容为会议费。
4. 账户信息
户名:机械工业信息研究院
开户银行:中国工商银行北京百万庄支行
帐号:0200001409014473834
行号:102100000144
通过银行转账,请在附言中标注“JME论坛”。
活动安排
时间:2025年8月17日~8月19日
地点:大连体育中心皇冠假日酒店
机构学理论与智能机器人技术分论坛
分论坛主席:
刘海涛(天津大学)
谢福贵(清华大学)
分论坛报告
陈飞飞 上海交通大学
报告题目:软体机器人作动-结构一体化设计方法与应用
报告人简介:
陈飞飞,上海交通大学长聘副教授,从事软体机器人设计与应用研究,主持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青年科学家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和面上项目、上海市启明星计划、东方英才计划等国家和省部级科研项目9项。在IEEE T-RO, T-MECH, PRL等期刊发表SCI论文30余篇,获2022年度上海市自然科学一等奖(排3)。担任机器人期刊IEEE Robotics & Automation Magazine和IEEE Robotics and Automation Letters副编辑,Soft Science、SmartBot等多个期刊青年编委。入选2019年福布斯中国30岁以下精英榜(科学领域)。
报告简介:
软体机器人是以软材料连续变形机制和新的作动方式为基础发展形成的机器人新技术,其工作特点是作动输入分布式地作用于软材料结构,通过结构连续变形产生空间运动。由于软体机器人运动的连续自由度特性,传统基于离散自由度描述的设计方法不再适用。本报告将介绍软体机器人作动-结构一体化设计方法与应用方面的研究进展。
聂锐 天津大学
报告题目:空间可展机构构型设计及展开分析方法研究
报告人简介:
聂锐,天津大学副研究员,博士生导师,中国振动工程学会机械动力学青年工作组副秘书长。主要从事空间可展机构及航天装备研究。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及青年项目、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子课题、国防173领域基金子课题、北京市自然科学基金等项目10余项。在M&D、IJMS、ND、MMT等期刊发表论文30余篇,成果应用于“天问二号”太阳翼等航天装备。入选中国科协“青年托举人才”,获天津市技术发明一等奖(排2)、“好设计”金奖(排2)等科技奖励。
报告简介:
空间可展机构解决了航天装备尺度要求与运载火箭包络限制的矛盾,是大型星载天线、太阳翼、太空望远镜等航天器载荷的主流形式,其能否顺利展开关乎航天任务成败。报告介绍了团队在可展桁架及柔软索网耦合行为影响下的可展机构展开分析及设计研究,囊括了空间可展机构构型设计、展开动力学分析、驱动配置等方面的最新成果及在大型网状可展天线展开设计上的应用。
李天梁 武汉理工大学
报告题目:手术机器人操作力光纤原位感测技术及应用
报告人简介:
李天梁,武汉理工大学教授,湖北省高层次创新人才,2022年至今连续入选全球TOP2%顶尖科学家榜单。主持国家重点研发计划(课题、子课题)、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青年)、湖北省重点研发计划等国家级和省部级项目10余项。在Adv. Sci.、Small、IJRR、IEEE/ASME Trans.汇刊、MSSP和ICRA、IROS等期刊与会议上发表论文90余篇,其中第一/通讯作者SCI论文55篇;授权发明专利22项。获中国电子学会-腾讯Robotics X犀牛鸟专项研究计划优秀奖、IAMM科学家奖章、湖北省技术发明二等奖等(序3)、中国计量测试学会科学技术进步奖二等奖(序1)。
报告简介:
手术操作力感测技术是阻碍微创手术机器人智能化发展的一项重大瓶颈。然而,现有力感知器件与手术操作器的分体配置致使其灵活性降低、力传递畸变,对术前消毒和术中狭腔高湿环境也难适应,导致要达到手术机器人操作力术中精准感测困难重重。因此,本团队研究开创了一种手术操作器“内生”传感光纤达到“感构共体”的操作力原位感测新范式,赋予手术机器人对术中操作力自感知能力。本报告将重点介绍手术机器人感构共体多维力的内生光纤敏感机理-构效关系建模-解耦测量等方面创新成果,以及在内镜、介入等手术机器人上的应用研究。
杨来浩 西安交通大学
报告题目:航空发动机微创维护机器人技术与系统
报告人简介:
杨来浩,西安交通大学航空发动机研究院副研究员/商发-西交UIC副主任。担任中国振动工程学会动态信号分析专委会委员,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Advanced Robotic Systems副主编,应用基础与工程科学学报、西安交通大学学报等青年编委。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大科学装置培育项目等10余项。出版专著1部,发表TRO、AS等学术论文80余篇,研究成果获陕西高等学校科学技术研究优秀成果一等奖、中国机器人学术年会最佳海报奖等奖项,并被中国日报、陕西电视台新闻联播等报道。
报告简介:
针对智能高效的航空发动机原位维护需求,本团队提出“机器人+自主智能”的原位微创维护保障模式,研发小型移动机器人、超长蛇形机器人、微小爬行机器人与智能维护终端,为发动机进行“微创手术”,实现其智能高效的原位检修。报告将从超长蛇形机器人与微小爬行机器人等方面介绍本团队在航空发动机原位检修方面的进展。
邓慧超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
报告题目:基于仿生机理的微型扑翼飞行器运动控制与系统集成研究
报告人简介:
邓慧超,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国家级青年人才。主要从事微小型航空飞行器、微纳传感器以及微能源系统的研究。主持/参与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大项目、面上项目、军委科技委项目10余项。累计在国内外重要期刊和会议上发表学术论文50余篇,授权国家发明专利46项。获中国发明协会发明创业创新奖一等奖 (2021 年,排第1),黑龙江省自然科学奖二等奖 (2021 年,排第2)。
报告简介:
微型仿生扑翼飞行器以其模仿自然生物飞行机制的小型结构和良好的机动性能,近年来逐渐成为智能机器人领域的一个研究热点。然而,受限于驱动效率、控制精度、系统集成等因素,该类飞行器的实用化仍面临较大挑战。本报告围绕微型仿生扑翼飞行器的基本原理与技术现状,探讨其在智能机器人系统中的研究价值与潜在角色,尤其是在感知控制、任务执行与仿生机制研究方面的应用可能。结合现阶段的研究进展,报告也简要分析了当前面临的技术瓶颈,探讨微型扑翼飞行器未来可能的研究方向与多学科融合路径。
舒利明 大连理工大学
报告题目:基于无创运动神经接口的智能上肢康复机器人系统
报告人简介:
舒利明,大连理工大学机械工程学院教授、博导,国家级青年人才,“兴辽英才”青年拔尖人才,日本东京大学客座研究员,担任Brain-X、中国机械工程(英文版)等期刊编委/青年编委。研究方向主要面向重大装备传感监测与智能医疗器械领域,致力于极端环境智能体的材料-结构-功能一体化协同设计与制造研究。近五年来,主持承担国家自然科学优秀青年基金(海外)、某部委人才专项、基金委面上项目等国家级科研项目8项及企业横向项目5项。已公开/授权中国发明专利10项,PCT国际专利2项,成果转化3项(转化额250万元),以第一/通讯作者在机械工程与医疗器械领域期刊Int. J. Fatigue、Mech. Mach. Theory、Int. J. Mach. Tool. Manu. 等发表期刊论文30余篇,参编英文专著3部。
报告简介:
针对传统上肢康复机器人刚性适配差、意图识别精度低等痛点,本研究重点开展了基于柔性电子皮肤的无创运动神经信号高通量采集系统研发工作,实现了舒适、高密度的神经活动捕捉。以此为核心,结合人体手指精细运动学分析,构建了智能灵巧手与柔性康复手套等主动执行单元。进一步,引入迁移深度学习网络,高效解码采集的神经信号,实现意图驱动的精准闭环控制。该系统为脑卒中等患者提供了个性化、主动化的智能康复新途径,显著提升训练效果与舒适度。
解增辉 清华大学
报告题目:大型复杂构件混联制孔机器人关键技术及应用
报告人简介:
解增辉,清华大学机械系助理研究员、清华大学“水木学者”,入选中国科协青年托举人才工程。从事并联机器人、移动加工机器人等方面的研究工作,主持国家重点研发计划课题、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基金、博士后基金特别资助等项目,获中国机械工业科学技术奖(技术发明类)一等奖以及ICMD 2023、IEEE-CYBER 2023国际会议最佳论文奖,担任《机械工程学报》、《机械科学与技术》青年编委。
报告简介:
飞机机身、卫星舱体等大型复杂构件的高效高精制孔是航空航天重大装备制造的核心环节。此类构件具有结构尺寸大、孔位数量多、精度要求严苛等特点,对制孔装备及工艺提出了严峻挑战。本报告基于并联机器人结构紧凑、高效高精特性,创新设计了系列混联制孔机器人,攻克了视触融合测量、动静态精度调控等技术,并实现了工程应用。
叶伟 浙江理工大学
报告题目:运动冗余并联机器人设计与分析
报告人简介:
叶伟,浙江理工大学教授,主要研究方向为可重构机器人、运动冗余并联机构、机械超材料。主持国家重点研发计划课题、国家基金面上、浙江省基金重点等项目十余项,发表论文五十余篇,授权专利二十余项,参与出版Springer专著2部。获浙江省研究生教育学会教育成果二等奖、机械工程学报青年杰出论文奖、ICMD2023最佳会议论文奖。担任《Chinese Journal of Mechanical Engineering》期刊青年编委、《机器人》期刊青年编委。
报告简介:
引入运动冗余对于规避并联机器人奇异位形、扩大操作空间以及提高性能方面有显著优势。报告提出基于李群理论的运动冗余并联机构构型设计方法,建立运动冗余并联机构运动学性能评价指标,介绍运动冗余并联机构运动学、动力学等建模方法,并提出性能导向的逆解求解方法,以典型两转一移运动冗余并联机构进行案例分析。
交通及住宿信息
会议期间大连正值旅游高峰期,往返车票及酒店房源十分紧张,请参会代表提前规划行程,预订车票/航班及酒店房间,如需住宿,请在会议小程序的“酒店预订”模块中完成酒店预订。
会议联系人
鲍岩:
电话:13998421193
邮箱:baoy@dlut.edu.cn
金程:
电话:13552710036
邮箱:cjme@cmes.org
征集
论坛赞助单位、参展单位、支持媒体征集中,欢迎相关单位、机构、企业成为论坛赞助单位、参展单位、支持媒体。 请有意者与会议联系人联系。
《机械工程学报》编辑部
2025年7月11日
责任编辑:杜蔚杰
责任校对: 张 强
审 核: 张 强
JME学院是由《机械工程学报》编辑部2018年创建,以关注、陪伴青年学者成长为宗旨,努力探索学术传播服务新模式。
欢迎各位老师扫码添加小助理-暖暖为好友,由小助理拉入JME学院官方群!
欢迎关注JME学院视频号~
寻觅合作伙伴
有一种合作叫做真诚,有一种发展可以无限,有一种伙伴可以互利共赢,愿我们合作起来流连忘返,发展起来前景可观。关于论文推荐、团队介绍、图书出版、学术直播、招聘信息、会议推广等,请与我们联系。
感谢关注我们!我们《机械工程学报》编辑部将努力为您打造一个有态度、有深度、有温度的学术媒体!
版权声明:
本文为《机械工程学报》编辑部原创内容,欢迎转载,请联系授权!
在公众号后台留言需要转载的文章题目及要转载的公众号ID以获取授权!
微信投稿、转载等:
联系人:暖暖
电话:010-88379909
E-mail:jme@cmes.org
网 址:http://www.cjmenet.com.cn
官方微信号:jmewechat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