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偶然的,看到了《哥德巴赫猜想》,也很自然地想到这个当时风靡一时的报告文学的作者——徐迟。
后来注意到,徐迟的创作或者说发表高峰出在1978年,这一年 相继发表了 《哥德巴赫猜想》 《在湍流的涡漩中》《生命之树常绿》等,还在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了报告文学集。
因为同样是创作者,看过哥德巴赫猜想的我,也对另外两本书产生了兴趣,尤其是《生命之树常绿》(文末附有链接)。 《生命之树常绿》的价值,不仅在于记录了一位科学家的生平,更在于它以文学的方式回答了 “科学的意义是什么”、“知识分子应如何自处” 的时代命题,而且这部作品尤其具有人文关怀,在改开之初就提出了英雄者不少高大全的命题。
文章中,徐迟特别讲到了,蔡希陶并非闭门造车的学者,而是始终将科研与现实需求结合。抗战时期,他研究云南植物资源以支援前线;新中国成立后,他推动橡胶种植以解决国家战略物资短缺问题;晚年仍坚持在西双版纳热带植物园一线,探索植物资源的经济价值,而且他还买下来紧邻黑龙潭的一块地……通过这些具体实践,展现了 “科学不是空谈,而是解决问题” 的务实精神。
通过这部作品,通过蔡希陶的故事,徐迟让更多的人了解到云南热带植物研究的重要性,也让 “扎根基层、服务国家” 成为科学家的精神符号,间接推动了此后青年投身科研、扎根边疆的热潮。
那是一个多么火热的年代啊。
那个时候的文学作品,包括报告文学,有一种味道,很独特,现在已经看不到了,就是很亲切,很朴实,没有功利的气息。
记得小时候,我特别喜欢报告文学,有点零花钱,就去买报告文学的杂志,因为这种文章生动,真实,也开眼界。这些阅读以及吸收,对我后来的成长包括文风的形成起到了不可低估的作用。
很感激那些报告文学作品……感谢你们陪着我一同长大。
有一篇徐迟的摄影记者的文字,也很好看,午米酱:https://www.meipian.cn/4pib572j 大家可以找来看看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