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作声明:本文为虚构创作,请勿与现实关联
金满楼的包厢里张灯结彩,78岁的林慧芳正接受着来自四面八方的生日祝福。她穿着紫色唐装,笑容满面,像个幸福的老太太。
"妈,您今天是主角,就好好享受吧。"儿子孙立伟举起酒杯。
可就在这温馨的时刻,角落里一直沉默的丈夫孙建国突然站了起来。
"等等,我有话要说。"
他的声音不大,却让整个包厢瞬间安静下来。所有人都转过头看向这个平时话很少的老人。
"今天是个好日子,我觉得有些话该说出来了。"孙建国从怀里掏出一个发黄的信封,"关于这个家,关于这45年来的一些事情。"
林慧芳的笑容僵在了脸上,坐在主桌另一边的徐文博手中的茶杯轻轻颤抖着。
这个看似和谐的家庭,究竟隐藏着什么秘密?
01
两个月前,当我提出要给母亲办78岁生日宴的时候,全家人都很兴奋。
"妈,您这身体硬朗着呢,78岁生日必须好好庆祝!"我在电话里跟母亲说。
"哎呀,立伟,别瞎花钱。"母亲林慧芳的声音依然清脆,"我和你爸两个老家伙,随便在家吃顿饭就行了。"
"那怎么行?您桃李满天下,这么多年帮了那么多人,这个生日必须办得体面些。"
母亲确实是我们家的骄傲。她在市重点中学教了32年语文,直到65岁才正式退休。即使退休后,还经常有学生来看她,有的已经当了局长、校长,见到她还是恭恭敬敬地叫"林老师"。
"那你们看着办吧,我听你们的。"母亲最终同意了。
第二天我回到家里和父母商量具体安排。父亲孙建国正在厨房忙活,听到我们的对话,探出头来说:"立伟说得对,你妈这辈子为别人操了那么多心,这个生日就该办得隆重些。"
父亲虽然话不多,但对母亲一直很用心。他今年80岁了,身体还算硬朗,每天早上六点起来给母亲准备早餐,晚上还要陪她散步。邻居们都说他们这对老夫妻是模范。
"建国,你就别操心了,我和立伟商量就行。"母亲说。
"我不操心谁操心?这可是我老婆的78岁生日。"父亲笑着说,然后认真地补充,"我觉得咱们应该请金满楼,那里环境好,菜品也不错。"
金满楼是我们市里最有名的老字号饭店,确实适合办这种家庭聚会。
"那就金满楼吧。"我说,"到时候把亲戚朋友都请来,还有妈您的那些学生和同事。"
"对了,还有老徐。"母亲补充道,"徐文博帮了咱们家这么多忙,必须请他。"
徐文博是我们家的老朋友了,从我记事起他就经常来我们家。他是报社的退休编辑,比我父母小一两岁,一个人住,没有儿女。这些年来,他就像我们家的亲戚一样。
"当然要请徐叔叔。"我说,"他对咱们家这么好,不请他说不过去。"
父亲在厨房里没有接话,但我听到了他"嗯"了一声。
接下来的几天,我和母亲开始筹备生日宴会。让我意外的是,徐叔叔比我这个亲儿子还要积极。
"慧芳,你看这个酒怎么样?"徐叔叔拿着一瓶红酒问母亲,"我托朋友从外地带回来的,据说口感很好。"
"老徐,你太破费了。"母亲接过酒看了看,脸上的笑容格外灿烂,"这么贵重的酒,留着你自己喝吧。"
"我一个老头子,喝什么好酒?这是给你过生日用的。"徐叔叔说,"再说了,这么多年你们对我这么好,我能为你做点什么是我的荣幸。"
父亲这时从书房出来,看到徐叔叔手里的酒,点点头说:"老徐有心了,这酒确实不错。"
"建国老弟,你别这么客气。"徐叔叔说,"咱们这么多年的交情了,还分什么彼此。"
我在旁边观察着这一幕,心里有种说不出的感觉。徐叔叔对我们家确实太好了,好得让我有时候都觉得不好意思。但父亲对此从来没有表示过任何不满,反而很欢迎徐叔叔的到来。
"徐叔叔,您对我们家这么好,我们全家都感激不尽。"我真诚地说。
"立伟,你这话说的。"徐叔叔摆摆手,"你们就是我的亲人,我还能对亲人不好吗?"
02
筹备生日宴的过程中,我对母亲的社交圈有了更深的了解。
"林老师,听说您要过78岁生日了?"社区的王阿姨在楼下碰到我们,热情地打招呼,"您这身体保养得真好,看着就像六十多岁。"
"哪里哪里,就是运气好,没什么大病。"母亲谦虚地说。
"您这可不是运气,是您心态好。"王阿姨说,"像您这样每天读书写字,参加各种活动,精神头当然好。"
母亲确实很会保养自己。退休这十几年来,她的生活比上班时还要丰富。每天早上七点起床,先在小区里走一圈,然后回来吃早饭。上午通常是读书或者写东西,下午要么去社区参加活动,要么和朋友们聚会。
"妈,您这退休生活过得比我们上班族还充实。"我开玩笑地说。
"人老了就得有点精神寄托,不然整天在家待着,很快就真的老了。"母亲说,"我现在每天都有事情做,感觉生活很有意义。"
母亲说的没错。她参加了社区的文艺团队,还在老年大学学书法。每周三下午是她们文学社的聚会时间,一群退休的老师聚在一起讨论文学,交流写作心得。
"妈,您那个文学社都有哪些人啊?"我好奇地问。
"都是些老朋友,有中学的同事,也有其他学校的老师。"母亲说,"还有几个报社的退休编辑,像老徐就是其中一个。"
原来徐叔叔和母亲是通过文学社认识的。我算了算时间,他们认识应该有二十多年了。
"徐叔叔的文笔确实好。"我说,"上次他给我看他写的散文,写得真不错。"
"老徐确实有才华。"母亲点头说,"他在报社工作了一辈子,见多识广,我们都很敬佩他。"
父亲这时插话说:"老徐人也不错,从来不摆架子。"
"是啊,他人品好,所以大家都愿意和他交往。"母亲说,"我们文学社能坚持这么多年,老徐功劳不小。"
我注意到父亲很少参与母亲的这些社交活动。每当母亲谈起文学社的事情,父亲总是安静地听着,偶尔点点头,但基本不发表意见。
"爸,您怎么不参加妈妈的这些活动?"我曾经问过父亲。
"我一个搞技术的,对文学不懂。"父亲说,"你妈有自己的兴趣爱好,我支持就行了。"
"可是您可以去听听啊,增长点见识。"
"我去了也是坐在那里发呆,还不如在家看看电视,做做家务。"父亲笑着说,"各人有各人的活法,我觉得这样挺好的。"
父亲的话让我很感动。他虽然不参与母亲的社交活动,但从来不阻止,反而默默地承担了更多的家务,让母亲能够安心地去追求自己的兴趣。
有一次,我看到父亲在整理母亲的书籍。那些书大多是文学类的,有些还是徐叔叔送的,上面有徐叔叔的批注。
"爸,这些书您看过吗?"我问。
"看过几本,但看不太懂。"父亲说,"不过我喜欢整理它们,看着这些书整整齐齐的,心里也舒服。"
我突然意识到,父亲用自己的方式在支持着母亲的精神追求。他可能不懂文学,但他懂得尊重和包容。
妹妹立红有一次跟我说过:"哥,你有没有觉得爸爸很伟大?"
"怎么说?"
"你看啊,爸爸明明对文学一窍不通,但从来不阻止妈妈的爱好。换了别的男人,可能早就不耐烦了。"
立红说得对。父亲确实是个很包容的人。他从不因为自己不懂文学就反对母亲参加各种文化活动,反而默默地承担起了更多的家庭责任。
03
生日宴会定在周六举行,我提前一周开始发邀请。让我没想到的是,确认参加的人比预期的多。
"立伟,你妈的人缘真好。"妻子帮我统计人数时感叹道,"这些学生都工作几十年了,还这么惦记老师。"
确实如此。母亲的学生们听说她要过78岁生日,纷纷表示要参加。有些人甚至要从外地赶回来。
"林老师对我们的影响太大了。"一个已经当了校长的学生在电话里对我说,"我现在的教学理念,很多都是从林老师那里学来的。她不仅是我们的语文老师,更是我们人生的引路人。"
听到这些话,我为母亲感到骄傲。同时也理解了为什么父亲那么支持母亲参加各种社会活动——她确实是一个有价值的人,值得被更多人需要。
"妈,您的学生们都说要给您准备惊喜。"我告诉母亲。
"这些孩子,都这么大年纪了,还这么有心。"母亲眼里闪着光,"其实能看到他们过得好,就是给我最好的礼物了。"
父亲在旁边听着,脸上露出了欣慰的笑容。"你妈这辈子最大的成就就是教出了这么多好学生。"他说。
"那您呢?您这辈子最大的成就是什么?"我好奇地问父亲。
父亲想了想,看了看母亲,然后说:"我这辈子最大的成就,就是娶了你妈,还有你们两个孩子。"
母亲听了,脸上飞起了红晕,就像小姑娘一样。"老头子,都这么大年纪了,还说这些肉麻的话。"
"肉麻什么?我说的是实话。"父亲认真地说,"我一个工人出身,能有今天这样的家庭,能有你这样的妻子,已经很知足了。"
看着父母的互动,我心里很温暖。他们虽然性格不同,兴趣爱好也不一样,但彼此之间有着深深的爱和理解。
这时,徐叔叔来了。他每周都会来我们家几次,有时是和母亲讨论文学,有时就是单纯地聊天。
"建国,慧芳,我来看看生日宴还需要准备什么。"徐叔叔进门就说。
"老徐,你太操心了。"父亲起身招呼,"来,坐下喝茶。"
"我给你们带了点好茶叶。"徐叔叔拿出一个盒子,"这是朋友从南方带回来的,你们尝尝。"
母亲接过茶叶,打开闻了闻:"嗯,确实香。老徐,你总是给我们带这些好东西,我们都不好意思了。"
"咱们之间还客气什么?"徐叔叔摆摆手,"再说了,我一个人住,有好东西也没人分享,给你们不是很正常吗?"
父亲去厨房泡茶,徐叔叔和母亲开始讨论生日宴会的细节。我注意到他们配合得很默契,就像配合了很多年的老搭档。
"慧芳,你觉得座位安排怎么样?"徐叔叔问。
"我想了想,还是按照年龄和关系来安排比较好。"母亲说,"学生们坐一桌,老同事坐一桌,家人和亲戚坐主桌。"
"那我坐哪里?"徐叔叔问。
"你当然坐主桌了。"母亲不假思索地说,"你就是我们家的一分子。"
父亲这时端着茶回来了,听到这话,点点头说:"对,老徐就坐主桌。"
我看着这一幕,心里有种说不出的感觉。徐叔叔确实像家人一样,但有时候我觉得他对我们家的关心似乎超出了普通朋友的范畴。不过,既然父母都接受,我也没什么好说的。
"对了,慧芳,我给你写了一首诗。"徐叔叔从包里拿出一张纸,"准备在生日宴会上朗诵的。"
母亲接过诗看了起来,脸上的表情越来越惊喜。"老徐,你这文笔真是越来越好了。这首诗写得太美了。"
"是吗?我还担心写得不好呢。"徐叔叔有些害羞地说。
父亲也凑过来看了看:"确实写得不错,老徐有才华。"
"建国,你过奖了。"徐叔叔说,"我就是业余爱好,比不上专业的。"
"什么专业不专业的,能表达真情实感就是好作品。"母亲说。
04
生日宴会的前一天,我和妹妹立红一起去金满楼确认最后的安排。
"哥,你有没有觉得徐叔叔对我们家特别好?"立红在路上问我。
"确实挺好的。"我说,"不过这么多年了,我们都习惯了。"
"我有时候觉得他比咱爸还关心咱妈。"立红说,"你说这正常吗?"
我想了想:"也许是因为他没有家人吧,把我们当成亲人了。"
"也对。"立红点点头,"不过咱爸从来不吃醋,心胸真够宽广的。"
确实,父亲对徐叔叔的态度一直很友善。即使徐叔叔对母亲特别关心,父亲也从不表现出任何不快。有时候我都佩服父亲的大度。
到了金满楼,经理热情地接待了我们。"孙先生,明天的生日宴我们一定安排得妥妥当当的。"
"麻烦您了。"我说,"我母亲是退休教师,比较注重仪式感,希望办得庄重一些。"
"您放心,我们经验丰富,保证让老人家满意。"
确认完所有细节后,我们回到家里。父母正在客厅里看电视,徐叔叔也在。
"爸妈,明天的安排都确认好了。"我报告情况。
"辛苦你们了。"母亲说,"明天就麻烦大家了。"
"妈,您别这么客气。"立红说,"这是我们应该做的。"
"慧芳,明天你就好好享受大家的祝福吧。"徐叔叔说,"这是你应得的荣誉。"
"老徐,你也别这么说。"母亲有些不好意思,"就是大家聚聚,热闹热闹。"
父亲这时说话了:"慧芳,你确实值得大家的尊敬。这么多年来,你帮助过那么多人,现在轮到大家为你庆祝了。"
"建国说得对。"徐叔叔点头,"慧芳,你就安心接受大家的祝福吧。"
看着父亲和徐叔叔都在鼓励母亲,我心里很温暖。这就是我们家的氛围,互相支持,互相鼓励。
"对了,妈,您明天准备说点什么吗?"我问,"按照惯例,寿星是要讲话的。"
"我还没想好说什么。"母亲说,"就是感谢大家吧。"
"你可以谈谈这些年的感受。"徐叔叔建议,"比如退休后的生活感悟,对家人朋友的感激之类的。"
"对,这个想法不错。"父亲赞同。
母亲想了想,点点头:"那我明天就简单说几句,主要是感谢大家。"
第二天终于到了。一大早,我就到父母家帮忙准备。母亲穿了一身紫色的唐装,看起来格外精神。
"妈,您今天真漂亮。"我夸奖道。
"都这么大年纪了,还漂亮什么。"母亲嘴上这么说,但脸上的笑容出卖了她的好心情。
父亲也穿得很正式,深蓝色的中山装,头发梳得整整齐齐。"你们觉得我这身怎么样?"他问。
"很帅!"立红说,"今天您和妈都是主角。"
"我不是主角,你妈才是。"父亲说,"我就是陪衬。"
"建国,你别这么说。"母亲拍了拍父亲的手,"我们是一起的。"
这样的互动让我很感动。结婚50多年了,他们依然相敬如宾。
下午一点,我们一家人到了金满楼。包厢里已经布置得很温馨,红色的拉花,金色的气球,还有一个大大的生日蛋糕。
"这布置真不错。"母亲满意地说。
陆续有客人到达。首先是母亲的老同事们,她们一见面就开始聊个不停。
"慧芳,你这气色真好,哪像78岁的人。"
"你们也是,都保养得很好。"
然后是母亲的学生们。这些已经四五十岁的"孩子们"见到母亲,还是像当年一样恭敬。
"林老师,祝您生日快乐!"
"林老师,您还是那么年轻!"
徐叔叔也到了,他今天穿了一身灰色的西装,手里拿着一束鲜花。
"慧芳,生日快乐!"他把花递给母亲。
"老徐,你太客气了。"母亲接过花,眼中闪烁着幸福的光芒。
父亲看着这一幕,脸上也露出了微笑。"老徐有心了。"
所有人都到齐后,生日宴会正式开始。
生日宴会进行到最精彩的时刻,所有宾客都在为林慧芳的78岁生日举杯庆祝。笑声和祝福声在包厢里回荡,气氛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潮。
就在这时,一直安静坐在角落的孙建国缓缓站起身,手中紧紧攥着那个发黄的信封。
"各位,请安静一下。"他的声音穿透了喧闹声,所有人都不约而同地停下了动作,目光齐刷刷地投向了他。
"今天是慧芳78岁生日,我觉得是时候把一些事情说清楚了。"孙建国环视着在座的每一个人,他的眼神从未如此坚定,"关于这45年来,我们这个家庭的真相。"
林慧芳的脸色瞬间变得苍白如纸,坐在主桌另一边的徐文博更是浑身僵硬,连呼吸都急促起来。
孙建国慢慢打开信封,从里面抽出了一叠照片和一本厚厚的日记。
"这些东西,记录了45年来你们所有人都不知道的秘密。"他举起手中的证据,声音开始颤抖,"今天,我要当着所有人的面,把这个埋藏了45年的真相说出来..."
然而,就在他即将开口的那一瞬间,包厢里突然响起了一声尖锐的惊叫,所有人都震惊地瞪大了眼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