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2岁的李奶奶因房颤住院,医生为她开具了经典抗凝药——华法林。然而,同样的起始剂量在不同患者身上效果却大相径庭:有人很快达到理想的抗凝效果,有人却反复出现出血或血栓。这背后,基因差异是关键因素之一。
![]()
图片源于AI
华法林通过抑制维生素K依赖性凝血因子的合成发挥抗凝作用,但其治疗窗窄,剂量个体差异极大,甚至可达20倍。这种差异主要与两个基因有关:CYP2C9和VKORC1。CYP2C9负责代谢华法林,其突变型(如*2、*3)会显著降低酶活性,使药物在体内停留时间延长,从而增加出血风险;而VKORC1基因的-1639G>A突变则使华法林更易发挥抗凝作用,所需剂量更低。
以李奶奶为例,基因检测显示她为VKORC1突变纯合子、CYP2C9野生型,这意味着她对华法林较敏感。临床药师据此计算出她每周应服用约15mg华法林,并建议医生调整剂量。调整后第13天,她的INR(国际标准化比值)就达到了理想范围。
另一个案例中,一位60岁女性患者基因型为VKORC1突变杂合子、CYP2C9野生型,所需剂量更高。药师建议将剂量提高至每周22mg,最终INR也稳定在目标范围内。
![]()
图片源于AI
这些案例说明,基因检测可以帮助医生更精准地制定华法林用药方案,避免反复试错,减少不良反应,提高治疗效率。美国FDA早在2007年就建议在华法林说明书中加入基因差异对药效影响的警示。
目前,临床上已有成熟的基因检测试剂盒,可快速检测CYP2C9、VKORC1等多个相关基因位点,帮助医生实现真正的“量体裁衣”式用药。
总之,华法林个体化用药不再是“经验之谈”,而是可以通过科学手段实现精准治疗。对于需要长期服用华法林的患者,尤其是老年人、合并多种疾病或正在使用多种药物者,基因检测无疑是一把安全用药的“金钥匙”。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