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岸禅寺由江浙行省平章政事齐国公勃罗铁木耳创建于元至大三年(1310年),因为位于玉山脚下,旧称玉山报恩寺,至于报恩一词,大概是出于他还愿的想法吧。
明代弘治中,郡守王存忠在此重修过水府殿、观澜阁、钓鳌亭,崇祯时期有兴化李长科在此修筑避风馆(相当于现代的侯船室)供江上往来者憩息待渡,在附近还停泊有救生船十条以救援溺水者,利民甚大。
由于该地位于冲衢,是各方巡游僧众来往过宿方便的住处,也曾作为金山江天禅寺下院,寺院一时极盛。
到了清康熙三十八年(1699)赐名为超岸寺,取佛家超渡众生,同登彼岸之意。之后咸丰三年(1853)超岸寺毁于太平天国战火。
战后,寺僧德然率徒在此结茅株守,光绪辛卯年(1891年)僧人园觉继续在此居住,不避艰险与强占寺基的人打官司打了数年,直至平案,最后劝募十方人士,竭力经营使寺庙恢复旧观。
因二十年的辛苦积劳成疾,他的徒弟印辉、印光也继续重建,以尽其师未尽的志向,据《丹徒县志摭余》记载,从1892年至1914年间陆续重建了山门牌坊、天王殿、大雄宝殿、上中下三层的宝鉴堂即方丈室、藏经楼、观音殿、水陆堂、浮玉堂、望江楼、斋堂等建筑。
如今该寺除了建于玉山之巅的观澜亭毁于“文革”,余者殿宇建筑完好齐全。
寺庙总占地面积约3000平方米。“超岸”二字,取佛家“超渡众生,共登彼岸”之意。超岸寺兴盛时期与焦山定慧寺、金山江天禅寺齐名,曾经是金山江天禅寺的下院,后又曾一度是“玉山佛学院”,当时国内外僧侣纷纷慕名前来攻习佛学。
走进禅寺山门,其中山门石额“大总持门”上款刻“庚戌仲春吉旦”,下款刻“陆润庠书”。由清末状元陆润庠所书。
天王殿右侧的小园是僧侣的住处。门上是“雅庐”是由江苏省人大常委会教科文卫委副主任、江苏省社科联常务理事、江苏省书法家协会理事、镇江市书法家协会主席朱正伦题刻。
▲大雄宝殿
大雄宝殿建于光绪十八年,面阔五间,硬山式,其前沿有一并行相连的四架梁卷棚,上有月梁。大殿前后檐下有斗拱,屋脊为磨砖浮雕的曲形卷叶纹。
▲藏经楼
藏经楼在大殿后,建于宣统元年,面阔五间,左有梯,楼上正面为一排花格槛窗,楼下前沿亦有四架梁卷棚廊,上有月梁,浮雕卷曲纹、人物、山水等。目前里面存放着经书和一些字画,一般不对外人开放。
▲藏经楼字画
偏殿在大殿与天王殿北侧,面阔十间,硬山式,原为水陆堂、五观堂、客堂等,建于光绪三十一年。其北另一楼房,面阔六间,楼上下有厢房,东西相对,合计大小房间24间,用为妙心堂、宝鉴堂、方丈室等,建于光绪二十三年。
▲寺内一隅
值得一提的是院内的“镇江佛教文化展示馆”,里面向我们介绍了佛教概况,发展历史,改革开放以来佛教发展重要节点,以及现代世界佛教新方向。还展示了佛教法器,佛具,雕塑,还有佛教书籍,字画等等,让我们对佛教文化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镇江佛教文化展示馆
“佛教产生于古代印度,但传入中国后,经过长期演化,佛教同中国儒家文化和道家文化融合发展,最终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佛教文化,给中国人的宗教信仰、哲学观念、文学艺术、礼仪习俗等留下了深刻影响。”
超岸禅寺与江南名刹不同,这里从未卷入“南朝四百八十寺”的盛名争夺。战火焚毁过它的殿宇,江水侵蚀过它的基座,但它始终如江心礁石,任潮起潮落,只渡愿渡之人。寺门不设门票,在这里仿佛时间在此按下暂停键。
假期来此还有古寺素面以及超岸咖啡提供,都只要10元。还可以撞钟祈福。
参观寺庙时,可以感受到一种宁静与历史的厚重。寺庙的每一处细节都透露着一种庄严与神圣。如果你对历史和文化感兴趣,这里绝对是一个值得一游的地方。
若你厌倦了“打卡式”的佛门喧嚣
不妨来超岸禅寺,在青瓦黄墙间
找寻心中的一份宁静
超岸禅寺
地址:新河路42号
(玉山大码头遗址展示馆旁边)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