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阳这东西,怎么看都是个大火球,但仔细看,它其实挺怪的。
比如,它表面温度5500℃,但外层的大气,叫日冕,温度能飙到一两百万度。你可以理解成:一个炉子的外面温度比炉膛还高,听着不太科学,但太阳就这么干了。
再比如,太阳不停地往外“刮风”,喷射一股高速等离子体流,叫太阳风,速度快到每秒几百公里,一路冲出太阳系。但这些粒子在飞行过程中几乎没有碰撞,却越飞越热,越飞越快,这也挺不讲理。
所以,科学家一直有两个问号:
- 日冕为什么这么热?
- 太阳风是怎么被加速的?
过去几十年,主流解释基本靠“湍流耗散”这四个字糊过去。意思是:太阳磁场搅来搅去,产生湍流,这些湍流把能量一级一级传下去,最后粒子就热起来、飞起来了。
但这套说法有个大问题:没有直接证据。
就像有人说厨房热是因为水蒸气转化成气压,你问他怎么证明,他说:我猜的。你也说不出哪错,但又总觉得不对。
这次 NASA 的帕克太阳探测器,终于帮我们“摸”到了实锤。
帕克号到底看到了什么?
帕克号是人类第一次往太阳“脸上糊探测器”的尝试。它不是从远处观察,而是直接飞进了日冕,采样那些离太阳最近的等离子体和磁场数据。
结果发现了一个现象,之前大家都在理论上推过:湍流在传播到一定尺度时,被卡住了。
它不是一路从大尺度传到小尺度,而是在中间“撞上了堵墙”。
这堵墙,有个名字:螺旋障碍(Helicity Barrier)
什么是螺旋障碍?直白点说,它是一种“不想再搅了”的状态
我们可以简单理解磁湍流像一锅汤,里面有大漩涡、小漩涡,它们彼此影响、能量层层流动。正常情况是大搅动带动小搅动,最终热量均匀分布。
但当磁场结构太复杂、太“缠绕”,尤其是出现了大量规则性的“旋转结构”之后,这种能量传导就卡壳了——磁场不想继续乱搅了。
这时候,湍流能量没法向更小的尺度继续传递,就像打蛋器打到一半,被锅里的筋膜卡住了。你不加点力,搅不下去了。
这个“卡住”的点,就是所谓的“螺旋障碍”。
以前大家都说“有这么个东西”,但没人真见过。
帕克号第一次在太阳风数据里找到了它留下的“指纹”:湍流级联突然下降、粒子速度谱发生变化、磁结构高度有序化,等等。这是一整套信号,拼在一起,就是理论预测的螺旋障碍。
为什么这事重要?因为它能解释一些你根本解释不了的东西
比如说,太阳风里的质子,经常比电子更热
你仔细想想,这很反常。电子质量轻、容易加速,加热应该更快才对。可太阳风不是这么回事——质子动不动就热得离谱,电子像被冷落了一样。
螺旋障碍能解释这个。
因为能量在湍流中“卡住”以后,会改变它的释放方式,形成选择性加热,而质子这种“块头大”的粒子,在这个过程中更容易“吃到能量”。
再比如说,有些太阳风特别“乱”,有些又特别“整齐”。以前很难解释差异在哪儿,现在发现可能跟有没有螺旋障碍有关,有没有那堵“能量墙”,决定了这段太阳风的“性格”。
那么问题来了:这种障碍是不是偶尔才出现的?
还真不是。
研究团队发现,螺旋障碍出现有两个前提条件:
- 磁场压强必须比等离子体的热压强高,就是说磁场要“压得住气”。
- 湍流波动必须有方向不对称性,也就是“向前”和“向后”的波动不能太平均。
这两个条件,在太阳风的内层区域(尤其接近日冕边缘)其实经常满足。换句话说,这堵墙不是偶然路过的,是在太阳风里根本就是常驻居民
也正因如此,这一机制可能影响了我们对太阳风的整个理解框架。
这跟我们有什么关系?不仅有,而且关系很大
你可能觉得:行吧,太阳风的粒子热不热关我屁事,我吹的是地球上的风。
但别忘了,太阳风影响着整个太阳系空间天气,它跟磁暴、极光、卫星通信干扰、电网异常甚至航空安全都直接相关。
这堵“能量墙”如果真是太阳风加热的核心机制之一,那它就成了影响我们地球“磁场安全”的重要变量。
而且,太阳风并不是宇宙中唯一的“无碰撞等离子体”。
在星际介质、星系团、黑洞吸积盘周围……几乎到处都是这样稀薄的、没法靠碰撞加热的等离子体。
如果太阳风里的“螺旋障碍”是一个普遍规律,那它就能解释很多星际加热机制,也能为人类在聚变能开发中的等离子体控制提供新思路。
参考
DOI: 10.1103/PhysRevX.15.031008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