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字对于学生来说很重要,在老一辈人眼里,他们觉得,学生叫什么名字,就能决定未来是什么命运。
但现在的家长画风突变!脑子一热图个乐子就决定个名字,根本没细想这名字以后会给孩子带来多少意想不到的“惊喜”或者“惊吓”。
他们可能没意识到,一个不好,或者奇怪的起名字,对学生的生活影响有多实在和不容小觑。比如这些!
女大学生名字太“腻歪”被老师嫌弃,要不你改名吧,我叫不出口
一个名字能尴尬到什么程度?网上有位姓屈的女大学生现身说法。户口本上明晃晃写着——屈啦啦!
如果是小名儿,叫“啦啦”听着还挺可爱活泼的。但这是大名,味道就有点变了。从小到大,这名字就是她甩不掉的“槽点”。
小时候同学起外号那是家常便饭,好不容易熬到大学,以为能消停了,结果栽在了老师手里,还差点闹出矛盾。
老师要求加群后实名制,看到“屈啦啦”仨字儿,第一反应就是这学生不靠谱,没按要求改真名!闹了半天才发现,嘿,人家真就叫这个!
老师也哭笑不得,私下坦言:这名字太齁甜了,课堂点名实在张不开嘴,感觉像在哄幼儿园小朋友,不像叫一个成年大学生,要不改名吧。
这还不算完呢!还有些年轻家长,大概是偶像剧看多了或者追求绝对的“独一无二”,明明自己就是普通的单姓,比如张王李赵,非得给学生整出个四个字的名字来。
有个女同学,爸爸姓魏,妈妈姓李,硬是给闺女凑了个“魏李惠子”。爹妈想得挺美,觉得把俩人的姓都嵌进去了,多浪漫多有意义。
可学生在学校遭老罪了!不懂事的小孩儿一听这名字,立马起哄喊“日本妞”、“小鬼子”,孩子委屈得直哭。
这种为了独特而独特、强行拼凑的四字名,不仅没带来想象中的酷炫,反而成了孩子被孤立、被嘲笑的源头,对心理的伤害可不小。
名字的“杀伤力”远不止于校园尴尬!
如果家长觉得名字带来的困扰只是被同学笑笑、老师不好意思叫这么简单?那就太天真了。最新的社会学研究和现实案例告诉我们,名字的影响范围很广。
职场就是第一道坎儿,HR每天看几百份简历,名字是他们的第一印象分。一个名字叫“史珍香”的应聘者,哪怕简历再光鲜,HR看到名字那一刻估计都得皱眉。
研究数据也支持这一点:那些名字过于奇葩、拗口、或者带有明显负面谐音,比如“庞光”、“杜子腾”的求职者,获得面试邀请的几率比名字普通的人要低不少。
名字太“甜腻”或太“幼稚”,比如大量使用“贝贝”、“宝宝”、“糖糖”这种叠词做大名,也可能让用人单位潜意识里觉得你不够成熟稳重,影响专业性判断。
名字过于奇葩,很容易成为别人茶余饭后的谈资,甚至被恶意调侃,无形中增加了社交压力,让人不敢轻易自我介绍。
而且名字与自我认同感紧密相连,一个自己都嫌弃、觉得拿不出手的名字,会让孩子从小产生自卑心理。
尤其是当名字频繁引发嘲笑或异样眼光时,学生可能会对自己的身份感到困惑甚至厌恶。这种对名字的负面情绪,往往伴随整个成长过程,影响性格形成和心理健康。很多因为名字饱受困扰的人,成年后第一件事就是去派出所改名。
(图片均来源于网络,如若侵权请联系删除)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