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作声明:本文为虚构创作,请勿与现实关联
声明:本文根据真实事件改编,人物均为化名,部分细节经过文学加工,但核心事实真实可信。
"老张,你还记得8年前我说过什么吗?"流浪汉老刘突然开口。
"说什么?"张建民边收拾碗筷边随口应答。
"我说过会还你的。"老刘站起身,眼神变得异常严肃。
张建民愣了一下,8年来老刘从没提过这事。
老刘从破衣兜里掏出什么东西,轻轻放在桌上。
当张建民看清那是什么时,手中的抹布"啪"地掉在了地上。
01
2016年3月,春寒料峭。
张建民从纺织厂下岗已经半年了,46岁的年纪再找工作困难重重。
妻子王秀芬一天到晚唠叨个不停,14岁的儿子张磊正在上初中,花销越来越大。
"老张,你倒是想个办法啊!坐在家里愁有什么用?"王秀芬又开始了日常抱怨。
张建民抽着五块钱一包的烟,眼神呆滞地望着窗外。
突然,他看见对面街角那个转让的门面,心中涌起一个想法。
"秀芬,要不咱开个面馆?"
"面馆?你会做面吗?"王秀芬瞪大眼睛。
"学呗,总比坐吃山空强。"张建民掐灭烟头,语气坚定起来。
一周后,张建民用家里仅有的3万块积蓄,盘下了那个20平米的小门面。
地段不算好,位于老城区的一条小巷里,但租金便宜,一个月只要1200块。
装修很简单,刷了墙,铺了地砖,买了几张二手桌椅,一个煤气灶,几口大锅,就这样开张了。
张建民给面馆起名叫"建民面馆",红底白字的招牌在春日阳光下显得格外醒目。
开业第一天,张建民紧张得手心出汗。
他练习了无数遍的手擀面条,担心客人不满意。
上午10点,第一位客人终于推门而入。
那是个40多岁的中年男人,穿着洗得发白的工作服,看起来是附近工地的工人。
"老板,来碗最便宜的面条。"
"行,牛肉面8块,猪肉面6块,素面4块,您要哪种?"
"素面吧。"
张建民手脚麻利地下面、调汤、盛碗。热腾腾的面条端上桌,工人大口吃起来。
"面条筋道,汤也鲜,不错!"工人竖起大拇指。
这句夸奖让张建民心里比吃了蜜还甜。
第一天下来,虽然只卖了十几碗面,但他看到了希望。
一个月后,面馆的生意渐渐稳定下来。
附近的居民和打工者开始成为常客,张建民的手艺也越来越好。
就在他以为生活终于要步入正轨时,那个改变一切的人出现了。
那天是4月15日,春雨绵绵。
下午2点多,正是饭点过后的清闲时间,张建民正在后厨洗碗,听见门口传来轻微的脚步声。
他抬头一看,门口站着一个瘦弱的老头,大概60来岁,头发花白凌乱,衣服破旧不堪,浑身散发着一股酸臭味。
最让人印象深刻的是他的眼神——明明很疲惫,但却异常清澈。
"老板..."老头的声音有些颤抖,"能给我一碗最便宜的面条吗?"
张建民打量着他,心想又是个要饭的。
这种人他见过不少,通常给点剩饭剩菜就打发了。
"素面4块钱。"张建民说。
老头在身上摸了摸,掏出几个硬币和一张皱巴巴的一块钱,数了数,只有2块5毛。
"老板,我就这么多钱了..."老头眼中闪过一丝绝望,"能不能..."
话没说完,他的肚子就"咕噜咕噜"叫了起来。
张建民心软了。这个老头看起来确实饿坏了,而且不像那些职业乞丐,眼神很干净。
"算了,你坐下吧。"张建民叹了口气。
他给老头下了一碗素面,还额外加了个荷包蛋。
热腾腾的面条端上桌,老头接过碗的时候,手都在颤抖。
"谢谢老板,谢谢老板!"老头连声道谢,眼中竟然湿润了。
他吃得很慢,很仔细,每一口都像在品尝山珍海味。
吃完后,老头主动把碗筷收拾好,放到收餐台上。
"老板,我会记住你的好。"老头说完这句话,转身离开了。
张建民愣了一下,这句话说得很奇怪,但他也没多想,继续忙自己的事。
第二天下午,老头又来了。
还是2块5毛钱,还是那副可怜巴巴的样子。张建民又心软了,给他下了一碗面。
第三天,第四天...
一周过去了,老头每天都来,每次都是下午两三点,饭点过后的时间。
张建民开始觉得奇怪,这个老头怎么时间掌握得这么准?而且每次都是2块5毛钱,不多不少。
02
"老张,你是不是傻?"
王秀芬知道这事后大发雷霆,"咱开面馆是做生意的,不是做慈善的!你这样下去,迟早要赔死!"
"就一个老头,能吃垮咱们?"张建民不以为然。
"一个老头传十个,十个传一百个,到时候面馆变成施粥点,你看着办!"王秀芬气得直跺脚。
但张建民已经下定决心。
他看得出来,这个老头确实有困难,而且人很老实,从不多要,也不闹事。
一碗面条的成本也就一块多钱,他承受得起。
两周后,老头主动开口了:"老板,我能帮你干点活吗?我不能白吃你的面。"
"你会干什么?"张建民好奇地问。
"洗碗、擦桌子、买菜,我都会。"老头说话的时候,眼神很认真。
张建民观察了他几天,发现老头确实很勤快。
每次吃完面,他都会主动收拾桌子,把地面打扫得干干净净。
而且他很细心,连角落里的垃圾都不放过。
"那行吧,以后你就帮我干活,算是抵饭钱。"张建民说。
老头高兴得像个孩子:"谢谢老板,我一定好好干!"
"对了,我叫张建民,你叫什么名字?"
"我...我叫刘德华。"老头停顿了一下才说。
张建民觉得这个名字有些奇怪,但也没多问。
从那天起,老刘就成了面馆的"编外员工"。
他每天上午9点准时到达,比张建民还早。
先把门前的小广场扫得干干净净,然后把桌椅摆放整齐,再把昨天的碗筷重新洗一遍。动作熟练得让张建民有些意外。
让张建民更加惊讶的是,老刘洗碗的手法很专业,用水量刚好,清洁彻底,比张建民自己洗得还干净。
擦桌子的时候也很仔细,连细微的污渍都不放过。
"老刘,你以前是干什么的?"张建民终于忍不住问了。
"我啊..."老刘停下手中的活,眼神变得有些空洞,"做过很多事,都过去了。"
这种回避让张建民更加好奇,但老刘明显不想多说,他也就不再追问。
冬天来了,生意变得冷清。张建民有些担心,但老刘却提出了一个建议。
"老板,冬天可以做点热汤,客人会喜欢的。"老刘说。
张建民按照老刘的建议,推出了几种热汤,没想到效果很好,冬天的生意反而比夏天更稳定。
"老刘,你这主意不错啊。"张建民夸奖道。
老刘只是淡淡一笑:"都是生活经验而已。"
随着时间推移,张建民发现老刘有很多让人费解的地方。
比如他对周围环境异常熟悉。
有一次,一个客人问路,老刘竟然能详细说出附近每条街道的名字。
"老刘,你在这附近住了很久吗?"张建民问。
"算是吧,对这里比较熟悉。"老刘的回答还是很模糊。
比如他的言谈举止有时候不像普通流浪汉。
有一次面馆来了个喝醉酒的客人闹事,老刘走上前说了几句话,醉汉竟然乖乖掏钱走了。
"老刘,你刚才说什么了?"张建民好奇地问。
"没什么,就是劝劝他。"老刘轻描淡写地说。
但张建民明显感觉到,老刘刚才的气势很不一般。
03
2017年到2019年,是面馆发展最稳定的时期。生意不算火爆,但足够维持一家人的生活。
老刘的表现一直很出色,但张建民对他的好奇心有增无减。
这三年里,又发生了几件让张建民摸不着头脑的事。
第一件事是关于老刘的"急救技能"。
那是个周末的下午,面馆来了一桌客人,其中有个小孩突然被鱼刺卡住了喉咙,家长急得团团转。
张建民正要建议去医院,老刘却冷静地走过去:"让我看看。"
他让孩子张开嘴,仔细观察了一下,然后用一个简单的方法帮孩子把鱼刺吐了出来。
整个过程不到两分钟,手法很熟练。
"老刘,你还懂这个?"张建民惊讶地问。
"以前学过一点。"老刘轻描淡写地说。
但张建民觉得,那不像是"学过一点",更像是经常处理这种情况。
第二件事是关于老刘的"观察力"。
有一次,面馆的燃气灶出现了问题,张建民准备叫维修工来修。
老刘看了看,说:"不用叫人,我试试。"
他三下五除二就把问题解决了,动作专业得像个维修师傅。
"老刘,你还会修这个?"
"以前接触过,有点经验。"老刘说。
这样的事情发生了很多次。
电路故障、下水道堵塞、桌椅松动,老刘都能轻松解决。
张建民越来越觉得,这个流浪汉的技能有些过于丰富了。
第三件事最奇怪。
2019年的一个下午,面馆来了几个穿着体面的中年男人。
他们点了几样菜,一边吃一边小声交谈。
老刘端茶倒水的时候,经过他们桌边,其中一个男人突然抬头看了他一眼,脸色大变。
张建民看到那个男人想要说什么,但被同伴拉住了。他们很快就结账离开了。
"老刘,刚才那几个人,好像有人认识你?"张建民问。
"认识我?"老刘的表情很平静,"可能是看错了吧。"
虽然老刘这么说,但张建民总觉得事情没那么简单。
04
2020年疫情期间,餐饮业受到严重冲击,张建民的面馆也不例外。
生意冷清,收入锐减,张建民开始担心撑不下去。这时候老刘提出了一个建议。
"老板,可以试试外卖。"老刘说,"现在很多人不敢出门,但还是要吃饭的。"
"外卖?我不会弄那些软件。"张建民有些为难。
"我可以帮你。"老刘说。
让张建民震惊的是,老刘对外卖平台的操作很熟练。
注册、上传菜品、设置价格,一切都处理得井井有条。
"老刘,你怎么会这些?"张建民问。
"平时看别人弄过,学了一点。"老刘的解释还是很模糊。
外卖业务很快就开展起来,虽然利润微薄,但确实帮助面馆度过了最困难的时期。
疫情缓解后,张建民发现老刘的行为有了新的变化。
他经常会盯着对面的那栋老楼看很久,眼神中有种说不出的复杂情绪。
"老刘,你总看那栋楼干什么?"张建民问。
"没什么,就是觉得那楼很有历史感。"老刘说。
但从那以后,张建民注意到老刘看那栋楼的次数更频繁了,有时候眼中还会流露出一种深深的痛苦。
05
2021年和2022年,随着生活逐渐恢复正常,面馆的生意也重新步入正轨。
但张建民发现,老刘的状态有了微妙的变化。
他依然工作认真,但经常会陷入沉思,有时候会问一些奇怪的问题。
"老板,如果有机会做更大的生意,你愿意吗?"老刘突然问。
"当然愿意,但我没那个能力。"张建民说。
"如果有人帮你呢?"老刘追问。
"那还用说,当然好啊。"
张建民笑了,"不过天上不会掉馅饼,哪有那么好的事。"
老刘点点头,没再说什么,但眼中闪过一丝什么情绪。
更奇怪的是,老刘开始频繁地询问张建民的家庭情况。
"老板,小磊今年高几了?"
"高二了,明年就高考了。"
"想报什么专业?"
"他想学计算机,但好学校的分数线太高。"
"考不上也没关系,现在机会很多。"老刘安慰道。
这些对话看似随意,但张建民感觉老刘问得很仔细,像是在了解什么重要信息。
2022年下半年,张建民有几次晚上路过面馆附近,都看到老刘在对面楼下徘徊,有时候还会对着某个窗户长时间凝视。
"老刘,你晚上在这里干什么?"张建民问。
"睡不着,出来走走。"老刘的解释很牵强。
"你住在哪里?"
"附近找个地方凑合。"老刘的回答很模糊。
这让张建民更加困惑。老刘到底住在哪里?他每天从哪里来,又去哪里?
06
2023年,是面馆经营的第八个年头,也是老刘出现的第八年。
这一年,张建民的生活出现了危机。王秀芬突然查出了乳腺癌,需要立即手术。
医院的费用预估需要20多万,这对张建民来说是个天文数字。
"老张,咱家哪有这么多钱?"王秀芬躺在病床上,眼中满含绝望。
"钱的事你不用担心,我想办法。"张建民强撑着安慰妻子,心里却乱成一团。
面馆这些年虽然赚了一些钱,但除了日常开销和儿子的学费,积蓄并不多。
20万对他来说确实是个巨大的负担。
他尝试向银行贷款,但由于没有足够的抵押物,申请被拒绝了。
亲戚朋友能借的也都借了,还是差一大截。
就在张建民焦头烂额的时候,一件意外的事情发生了。
那天下午,面馆来了一个穿着考究的中年男人。
他很客气,主动提出可以借给张建民25万,年利息只要3%,还款期限可以延长到五年。
这样优厚的条件让张建民受宠若惊:"您为什么愿意帮我?我们素不相识。"
"有朋友介绍,说你是个好人。"男人微笑着说。
"什么朋友?"
"一个老朋友,他说你值得帮助。"
张建民接受了这笔借款,但始终想不通是哪个朋友介绍的。
他询问了所有认识的人,都说没有推荐过他。
这件事成了张建民心中的一个谜。
07
2024年初,面馆迎来了第八个年头。
春节过后,外卖平台开始大幅提高抽成比例,同时房租也连续上涨,面馆的经营压力越来越大。
"老张,这样下去不行啊。"王秀芬担心地说,"房租涨了500块,外卖抽成又提高了,咱们的利润越来越薄了。"
"是啊,我也在想办法。"张建民愁眉苦脸。
就在这时,房东突然通知,由于要重新规划,面馆所在的这条街要拆迁,所有商户必须在三个月内搬走。
这个消息对张建民来说如同晴天霹雳。
面馆的位置虽然不算最好,但已经经营了八年,有了固定的客户群。
如果换地方,不知道生意还能不能继续。
"老张,要不咱别开面馆了。"王秀芬提议,"你也50多岁了,身体越来越差,不如趁早转行。"
张建民虽然不舍,但也知道妻子说得有道理。
重新找地方开面馆需要一大笔钱,而且不一定能成功。
他的年纪也确实大了,精力不如从前。
经过深思熟虑,张建民决定把面馆转让。
他在门口贴了转让通知,很快就有人来咨询。
老刘知道这个消息后,沉默了很久。
"老板,你真的决定不开了?"老刘问。
"是啊,年纪大了,也该歇歇了。"张建民说,"老刘,到时候你怎么办?"
"我啊..."老刘的眼中闪过一丝复杂的情绪,"我会想办法的。"
"要不你跟着新老板继续干?我可以帮你说说。"
"不用了,我有安排。"老刘说这话的时候,语气很坚定。
张建民觉得奇怪,老刘一个流浪汉,能有什么安排?
最后几天,老刘的行为变得很反常。
他经常盯着对面的楼房发呆,有时候还会对张建民欲言又止。
"老刘,你有什么话就说吧。"张建民看出了他的心事。
"没什么,就是舍不得这里。"老刘说,但眼神很复杂。
08
2024年3月,经过一番周折,张建民终于找到了接手的人。
对方出价8万块,买下面馆的所有设备和剩余的租期。
虽然价格不高,但张建民也算满意了。
这8万块加上这些年的积蓄,足够他们一家过几年安稳日子。
3月15日,是面馆正式转让的日子。
张建民早早来到店里,开始收拾东西。
老刘也来了,但看起来心情很沉重,一直坐在角落里不说话。
"老刘,你真的不跟新老板干了?"张建民再次确认。
"不了,我要走了。"老刘说。
"去哪里?"
"该去的地方。"老刘的回答很神秘。
下午2点,新老板带着人来接手。
张建民把钥匙交给他,完成了最后的交接手续。
面馆里的客人已经散得差不多了,只剩下老刘一个人坐在角落里。
他看起来很平静,但眼神中有种说不出的情绪。
"老刘,该走了。"张建民收拾好最后的东西,准备离开。
老刘的表情异常严肃,眼中有种从未见过的威严。"跟我走。"
就在这时,老刘缓缓站起身,走到张建民面前,从破衣兜里掏出什么东西,轻轻放在桌上。
当张建民看清那是什么时,手中的纸袋"啪"地掉在了地上,整个人像被雷劈中一样愣在了原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