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米饭、鸡蛋烩虾仁、双丝炒肉、鲟鱼冬瓜汤……”近日,贵州省德江县第十六幼儿园的食堂内,香飘四溢,在后厨人员有序的忙碌下,香喷喷、热腾腾的菜肴准备完成。
“我们的校园餐坚持每天不重样,注重营养均衡的同时还要考虑到口感,保证学生在校期间用餐健康。”德江县第十六幼儿园园长李燕飞介绍道。
自深入贯彻中央八项规定精神学习教育开展以来,德江县积极回应群众关切,围绕食材采购、口感提升、校园食品安全监管等重点环节,对校园餐进行全面整改提升,全力护航万千学子“舌尖上的安全”。
因地制宜 把准提质“方向盘”
时值果蔬盛旺季节,走进德江县鸟坪果蔬专业合作社的蔬菜基地里,菜农们正在忙着采摘新鲜的蔬菜,现场一片繁忙的景象。
“常年稳定在我们企业上班的有20人,季节性用工每月上千人。我们企业先后被评为‘国家农民合作社示范社’‘省级扶贫龙头企业’‘省农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和‘粤港澳大湾区’菜篮子供应基地等,同时获得‘无公害农产品认证’。”德江县鸟坪果蔬专业合作社负责人旷光坤介绍道。
近年来,德江县以学生营养餐食材采购为突破口,探索出一条校农深度融合、产业蓬勃发展的乡村振兴新路径。围绕“学生营养改善、农民增收致富、产业提质增效”目标,创新构建“学校+龙头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社(种植养殖基地)+农户”发展模式,将校园餐桌与田间地头紧密相连,不仅让学生吃上了新鲜营养的饭菜,更走出了一条多方共赢的可持续发展之路,为乡村振兴绘就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开门纳谏 汇聚增效“金点子”
“学校有800多名学生,如此庞大的数量就用一口大锅一次性炒起来,费时又费力,而且好多菜不是炒熟的,而是煮熟、焖熟的,影响口感,学生不喜欢吃。建议改变烹饪方式,采取小锅菜炒法,增加口感!”
煎茶镇第三小学老师李进长期负责食堂管理,他觉得炒大锅菜不合学生胃口,于是琢磨把菜肴分成多次小炒,炒出学生喜欢的家常味道。
“我们每一样菜都采取这种小锅菜炒法,受热均匀,味道新鲜纯正,口感较好,学生很喜欢吃……”食堂工人晏妮道出每一样菜都要分四五次炒制的原因,小锅菜炒出菜肴本真的香味,一切为了“学生喜欢吃”。
德江县教育局营养餐办有关工作人员介绍,该县以煎茶镇第三小学为试点,已逐步在全县推开学校食堂小锅菜炒法,增加饭菜可口性,让学生餐向家庭营养餐转变。他们还将通过“互联网+明厨亮灶”网络平台,采取不定时抽查,确保这种烹饪方式得到长效推广。
靶向发力 吃出成长“幸福感”
为确保校园餐的食品安全,德江县采取“互联网+明厨亮灶”机制,让全县201所校园食堂在阳光下操作,全县学校食堂“明厨亮灶”覆盖率达到100%,有力提升了学校食堂食品安全保障水平。
“互联网+明厨亮灶”建设,将进货查验、食品贮存、食品粗加工、烹饪、备餐、餐具清洗消毒等重点区域、重要环节和加工过程,向师生、学生家长展示,置于公众监督,做到过程透明、阳光操作,促进学校食堂食品安全管理水平全面提升。
在德江县枫香溪八一爱民学校,校长陈晓峰每天要到学校食堂巡查两次,看看食堂是否正在做到五公开,即价格公开、食谱公开、食材公开、饭菜公开、费用公开。
陈晓峰表示,“我每天都会在家长群里收集家长对食谱、饭菜、食材的评价,家长对我们的建议我会第一时间向食堂管理员反馈,适时进行调整食堂伙食,确保孩子们吃得开心,家长们放心……”
通过严格执行提质行动,科学编制食谱,饮食行为干预,学生的健康水平得到了极大的提高。德江县教育局营养办杨涛表示:“德江县10所学校作为营养健康重点监测学校,贫血率从6.8%下降到2.45%,监测结果得到省市的高度肯定……我们以创建营养健康示范性学校为契机,全面提高营养餐学校的管理水平。”(中共德江县委宣传部)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