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8年底,中共中央东北局研究决定:任命塞克同志为东北鲁迅艺术学院院长。塞克到任后,找到在一起工作的著名作曲家、时任学院音乐部副部长的李劫夫和著名歌剧剧作家侣朋共同商量,以东北抗日联军十四年的光辉历史为题材,创作一部歌颂东北抗日联军英雄业绩的歌剧,向世人展示东北抗日联军在党的领导下和日本侵略者艰苦卓绝的浴血奋战的历史。隨后,便成立了以塞克为首,由李劫夫和侣朋等人参加的剧本创作组。
![]()
抗联女战士李敏孤身一人荒野逃生
一
为了更好地创作这部歌剧,1949年春,李劫夫和侣朋等人一起开赴已被解放了的白山黑水 、林海雪原中深入生活,寻访抗联英雄的足迹,接触到了很多抗联老战士。
他们首先见到了被大家称为抗联之父的李升老人,大家被他的机智、乐观所感染,还为他画了一幅速写。
随后,侣朋手持当年东北抗联领导人之一的冯仲云的亲笔介绍信,又去齐齐哈尔,找到了时任中共黑龙江省委机关警卫连副指导员兼党支部书记李敏。李敏是抗联队伍中年龄最小的女兵之一。围绕抗联的事,侣朋和李敏整整谈了七天。
剧本主创人员回到沈阳后,几经研究剧本的结构,便分头进行创作。
1950年12月,新中国成立后的第一部大型歌剧,也是第一部反映东北抗联战斗的震撼人心的大型歌剧 ——《星星之火》诞生了,由东北鲁迅艺术文学院实验剧团在哈尔滨首场公演。
剧中有两个主人公:一个是抗联交通员李升老人,一个是抗联女战士李小凤。李升老人是原名原姓,而李小凤的原型,就是2018年7月21日逝世的享年九十四岁、生前曾任黑龙江省政协副主席的李敏。
此剧的主题曲流传至今:“革命人永远是年青,他好比松树冬夏常青……”
![]()
抗联女战士李敏
二
李敏,1924年11月5日,出生在黑龙江省梧桐河畔河东村一座破旧的小土屋里,原名李小凤,李明顺。她的父亲李石远,是一位只念过几年私塾的朝鲜族农民。
梧桐河位于松花江下游,不远处是乌苏里江、黑龙江、松花江汇合处,三江交汇形成了一片广袤的平原。人们把这片黑油油的土地称为三江平原,也叫北大荒。自从1931年“九一八”事变,日本鬼子的铁蹄就打破了这里的寂静。
1932年秋,松花江洪水泛滥,几天工夫吞没了几百个村庄,大水过后的瘟疫夺去了李敏母亲的生命。就在人们难以生存之时,中国共产党在三江平原播下了第一颗革命火种 ——中共汤原县委诞生,同时成立了汤原抗日游击队。早已参加了中共地下组织的李敏的父亲李石远担任了安邦河区委书记兼组织委员,李敏的哥哥李云峰则上山参加了游击队打鬼子去了,八岁的李敏也参加了日救国儿童团。
父亲和哥哥常常不回家,家里就剩下李敏一人。她有时去邻居家帮助大人们为前线部队赶制被服,有时去镇上贴发传单,有时参加儿童团员们为路过村里的抗日联军(简称抗联)部队演出。一到夜里,李敏一个人在家,最想念的是哥哥李云峰。李云峰有时趁着天黑,带几个人神出鬼没地偷偷下山回村,天不亮又走了,临行前总是嘱咐李敏,当好儿童团员,长大了参加抗联打鬼子。每次在哥哥走后,李敏总会做梦,梦中都是上山找抗联,与哥哥并肩战斗。
李敏十三岁那年,参加了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组织上派她去松花江江北一个叫板场子屯的的地方担任抗日救国儿童团团长。那是个三面靠水的屯子,是下江特委妇联机关的驻地。李敏住在村东头一个姓徐的人家,这家有一位老妈妈,还有一个与李敏年龄相仿的小姑娘,叫徐小燕,这家母女俩待李敏像一家人一样。
一天, 有一个背着背兜,像个叫花子似的老人来到徐妈妈的家。进了屋,他连招呼都不打,抖了抖身上的雪花,脱下头上落满霜雪的皮帽子放到桌上,然后把背篼放在炕上,活像到了自己家。
李敏觉得奇怪,便偷偷地观察这个人,大高个,光秃头,胡子拉碴的脸上挂满了冰溜子,靰鞡鞋冻得一踩地咔咔作响。正在李敏发愣,不知怎么办的时候,听到动静,从里屋出来的徐妈妈和徐小燕,一见那个人,徐小燕就扑进那老人的怀里,亲热地叫着爷爷!徐大妈朝李敏咯咯地笑着,大声地对李敏说:“死丫头,別愣着,他是自己人!老交通,叫李升,你就叫他李爷爷,是从山上来的。”
听徐妈说这老人是从山上来的,李敏顿时喜出望外,赶紧从沸腾的大锅里舀上一大碗开水,端给李升,说:“爷爷,喝点水,暖暖身子。”
那个叫李升的爷爷端详着李敏:“丫头,我咋不认识你?”
徐妈妈就向他介绍了李敏的来历。老人装上烟袋要抽烟,李敏赶紧从灶火中捡来一根火杆给他点了烟,央求他带她上山找部队。
老人眯着眼睛笑了笑,说:“小丫头在红区搞宣传还行,到部队很危险哩!”“我不怕危险,我还是儿童团团长呐!”说着,李敏便给老人唱了好几首歌。
大家正在有说有笑的时候,妇联主任刘志敏来了,她认识李升,见李敏缠着李升要上山,便对李升说:“小凤要上部队,我看行,你这次就把她带上山吧!”
“好吧!”李升一拍大腿,同意带李敏上山,这可把李敏乐坏了,高兴得几乎一夜没合眼。
![]()
李敏和她所深爱的陈雷,在抗联时代
三
第二天早上,徐妈妈把连夜做的玉米窝窝头,装满了一袋子让李升和李敏带着路上吃。李升和李敏告别了徐家人,登程后一路往北而去。
那是个北风怒吼的数九寒天,风卷雪沙扑面打来,让人抬不起头。李升脚穿特大号的靰鞡鞋,走起路来很吃力。他走在前面,用他那又高又大的身子,为李敏遮挡寒风和雪沙。
后来,李敏听抗联的同志讲,李升于1867年出生在山东省德州屠桥街的一个贫苦的搬运工家里。早年,他的父母相继亡故。他决心习武练就一身本领,去仗义行侠、杀富济贫。但学会武功仍斗不过财主官府,也摆脱不了贫困,还是照样饿肚子。1915年,李升被骗到俄国修了两年铁路,受尽了白俄监工和把头的欺压。俄国十月革命爆发后,打倒了监工把头,索回了被克扣的工钱,他也受到了俄国革命斗争的洗礼。回国后,他就在离哈尔滨不远的方正县落户,用在俄国挣来的钱拴一挂马车跑了十几年邮政。
“九一八”事变后,日伪军攻占了方正县,烧了半条街,李升家的房子被烧了,他的老伴和两个儿子也被日本鬼子杀害了。年逾六十的李升,对日本鬼子非常仇恨,义无反顾地参加了抗联。
1932年10月,后来担任中共北满临时省委书记的冯仲云,作为中共满洲省委巡视员去汤原一带从亊整顿组织,发展党员工作。在地下工作中,冯仲云结识了李升。1933年,六十六岁的李升,经时任中共满洲省委秘书长的冯仲云介绍,加入了中国共产党。由于他生活经验丰富,能吃苦,机警沉着,腿脚又快,虽然年岁大了点,但更易于掩护,所以党组织安排他做了交通员。
![]()
四
李敏跟着李升,黄昏时候进了一个叫洼大岗的小村庄。洼区妇联主任李桂兰接待了他们,安排了他们的食宿。由于当地特务活动猖獗,敌人正在追捕李桂兰,组织上决定让她暂时离开地方,跟李升、李敏同行,上山工作。
第二天早晨,李升领着李敏、李桂兰直奔小兴安岭。李敏、李桂兰没有什么行李,轻装上阵,跟在李升后边跑。李升背着大布兜,大布兜里装得满满的,里面有靰鞡草、包脚布、烟草、土盐粒儿;还有刀、锯、锉、镰刀、斧子等工具,以及玉米面大饼、窝窝头等食品。他身上还挎着一个用晒干的牛膀胱做的酒囊,里面是满满的烧酒。这一身“全副武装”,足有几十斤重,要是一般人,肯定吃不消,但李升却依然迈着大步在前面领路。
太阳西下,夜幕降临了。李升说:“部队在山的那一面,远着呢,今个赶不到了,就在这儿过夜吧。”说着,李升在林中的背风处把地上的雪扫到一边,然后用斧子砍下枯树枝堆成柴垛。李敏明白了,李爷爷这是在准备露宿的地方。于是,李敏和李桂兰也紧忙跟着拾柴添垛。李升把篝火点着了,不大一会儿,火焰升腾,四周通明。李升又捡了好多松塔扔进火里,过一会儿用树枝拨拉出来,用脚一踩,满地都是烤熟了的松子。这热气未消的松子,嗑在嘴里很香。李升用带来的盆子化雪烧水,李敏、李桂兰则把带来的玉米饼放在火上烤。就这样,三人将松子当菜,雪水当汤,就着玉米面的饼子,吃得满口生香。
吃完了雪地野餐,李升就带着李敏、李桂兰,用粗木和细树枝在篝火两侧分别搭起了两个睡铺。爬了一天的山,李敏、李桂兰很累,不大一会儿就进入梦乡。而李升却没有上铺睡觉,就坐在篝火旁,不时地添柴加火。
李敏、李桂兰一觉睡到天亮,这才知道李升爷爷整夜未合眼。他怕李敏挨冻,夜里还将自己的棉袄脱下来盖在李敏的腿、脚上。李敏非常感动,觉得过意不去,就跪在雪地上给李爷爷磕了三个头。
李升赶忙把她拉起来,说:“别、别磕头,咱们革命队伍不兴这个。往后你要记住,一定要保护好自己的腿和脚。革命的路还长着哪,没有好腿好脚你怎么干革命?就是千里马,没有蹄子还能上阵吗?我这么大年纪还跑交通,全靠我这两条腿硬朗。所以,大伙都叫我‘李铁腿’ 、‘李快腿’。我这话,丫头你记住了没有?”
李敏大声回答道:“记住了,李爷爷!”
真的,李升这几句话,李敏记在心里一辈子。
李升很开心,情不自禁地唱起了自编的抗联歌曲《跑交通》:
披星戴月跑交通,爬山卧雪为抗战,如今国家遭劫难,我把老年当少年,人人叫我李快腿,南满北满走个遍,少走一步难成功,革命好比爬大山,革命好比爬大山……
李升爷爷的歌声很响亮,充满自豪,震撼山岳,山谷中发出了一阵阵的回响。
![]()
五
两天后,李敏、李桂兰跟随李升到达了位于小兴安岭四块石山北侧帽儿山的抗联第六军第四师营地,正式加入抗联队伍。组织上分配李敏、李桂兰到抗联第六军被服厂工作。
现在,很多人都不知道,当年,就是李敏和被服厂的姐妹们,仿照苏联红军的帽子,一针一线给抗联官兵生产定型了的军帽。
在当时的恶劣环境下,制作军服非常困难,最大的问题就是布料来源。因为城市乡镇被日寇占领,敌人对抗联始终封锁围剿,想大规模采购和生产布料根本不可能。
后来,李敏回忆:“当时的布料啥颜色的都有,最难得的是红色。”李敏对此印象深刻:“对有限的红布,除制作军旗外,就制作军帽的五星和袖标领章。实在没有红布时,我们就用红桦树皮或秋天的红树叶代替红布料,来保持抗联队伍是党领导的人民子弟兵的形象。”
东北抗日联军官兵,在极为艰苦困难的环境中跟日寇浴血搏斗,就是穿着这样的服装,消灭了18万日伪军,有力地配合了全国抗战,配合了世界反法西斯战争。
![]()
六
1938年冬季,日伪军趁着大雪,大举进山“围剿”抗联。日军为了打击抗日力量,实行“梳篦策略”,对山里密营进行围剿搜捕。东北抗日联军进入最艰苦的时期。
按照上级指示,被服厂将所有机器设备埋藏起来,组成几十个人的小分队,女工编成女兵排,在徐光海主任和指导员裴成春大姐的带领下进入完达山一带打游击
一天,上级送来情报,日寇要来这一带大扫荡,重点是搜捕抗联被服厂的武装小分队。
清晨,狂风呼啸,滴水成冰。小分队在徐主任、裴大姐率领下,踏着没膝深的积雪,穿过密密的丛林,爬过一个又一个的山峰,跨过了一个又宽又长的沟塘子,向光秃禿的雪峰转移。
正午时分,小分队开始登山,徐主任向后看看,鼓励掉队的同志,“快跟上队伍!”
裴大姐走在队伍中间,注视着前边尖兵小马和负责联系后卫的一个同志。队伍离山的最高处大约还有一百公尺,尖兵小马已经爬上了山头。他忽然发现山那边有大股敌人,敌人的一个大个子尖兵也上来了,正好和他撞在一起。小马猛扑上去,但他个子太小,被那个敌兵压在了下面。当敌兵拔刀正要向小马猛刺的时候,从后面赶上来的刘排长,“砰”的一枪,敌人的脑袋就开了花。
刘排长向自己的队伍摆了摆手,示意和敌人遭遇上了。徐主任、裴大姐仍带领大家迎着枪声往上爬。爬上了山头,李敏看到小马卧在那里,以敌人尸体作掩护,向冲上来的敌人射击,第一枪就把挥舞指挥刀的一个日军小队长撂倒了。李敏见状,受到鼓舞,便连滚带爬地上去和小马卧到一起,向敌人射击。这时,其他战士也都爬上了山头,大家就地卧倒,向敌人开火。
敌人企图抢占山头,他们嗷嗷叫着,像一群野兽似地向上爬来。
徐主任观察一下地形,西面是悬崖绝壁,数丈深渊;南面是又宽又长的雪沟子;东山较近,有树木可以隐蔽。在这种情况下抢占东山,是最迫切的了。
徐主任爬到裴大姐身边对裴大姐说:“敌人恐怕有300多!我领男同志,从东山迂回到北山袭击敌人,吸引敌人,你们女兵排和留下的几个男同志在这里先顶着,等听到北山枪响,就撤向东山,钻进树林。”说完这句话,徐主任就率二十多名男同志,向北山飞奔而去。
![]()
七
敌人的火力越来越密集,迫击炮发射的炮弹在女兵们身后爆炸,雪片和土块被炸起,落在她们们身上,李敏和几个战士顿时被埋没了,但她们很快地又爬了起来继续战斗。
终于听到北山那边枪声响了,敌人大部分向北山奔去。剩下的一部分敌人继续往上冲,离李敏他们只有100多公尺远了,战士们对敌的射击也更猛烈了。
敌人越来越近,小马从腰间掏出一颗手榴弹,挺起腰杆,狠狠地说:“你们来吧,让你们尝尝这玩意儿!”他使劲扔了出去,又连着扔了两颗,十几个敌人死的死、伤的伤,敌人的机枪也哑了。不幸的是,就在小马扔出第三颗手榴弹的一刹那,敌人的一颗子弹从他的腹部穿过,他用手捂着肚子,殷红的鲜血顺着手指淌了下来。
李敏赶紧爬过去,轻声地叫着:“小马!小马!”边叫边把小马拉向自己。
小马用耳语般低沉的沙哑的声音说:“干——下——去——吧,小——李——子……”小马耷拉着脑袋,永远地闭上了眼睛。
李敏一阵撕心裂肺般的疼痛,泪珠滚落到小马苍白的脸上。
就在敌人机枪哑了的同时,刘排长立刻滚下去夺取机枪,待裴大姐想劝阻时,他已经爬过去了。大家注视着刘排长的每一个动着,集中火力掩护他。
李敏轻轻地放下小马,抓起小马那支沾满鲜血的好使的马枪,向冲上来的敌人射出了仇恨的子弹。这时,李敏看到刘排长已经爬到机枪跟前了,在他刚要伸手去抓机枪时,敌人子弹像雨点似的落在他的身边。刘排长趴在那儿不动,可能是中弹负伤了。过了片刻,他抬起头又去抓机枪,敌人又一排机枪子弹全落在他的身上,他又趴下了。同志们集中火力掩护刘排长,等待他再爬起来,盼望他能活着回来,可他再也没有抬起头来,刘排长牺牲了!
裴大姐激动地高呼:“同志们,为牺牲的同志报仇啊!狠狠地打!”裴大姐组织大家又打退了敌人的几次冲锋。
北山的徐主任他们被敌人包围了,他们打得更为激烈。裴大姐说:“我们一定要拖住这里的敌人,不让他们支援北山!”
这时,李敏听到金碧荣向裴大姐报告说:“子弹打光了。”裴大姐发话,要大家节省子弹,等敌人靠近了再开火。
裴大姐注视着冲上来的敌人,向同志们高声命令道:“开枪!”
战士们把最后一粒子弹射向敌人。敌人很狡猾,开始匍匐前进,企图活捉抗联女战士。待敌人爬到离女排战士40来米远时,裴大姐威严地发出命令:“手榴弹!”同志们扔出了最后一颗手榴弹,爬上来的日本兵滚下去了!
很快,敌人从三面冲上来,包围了女兵排。这时战士们的子弹已经打光了,在这种情况下再坚持就等于被擒。
“快退!向东山,进树林!”裴大姐审时度势,当机立断,声色俱厉地下达了撤退的命令。
此时,安全突围的可能性已经很小了。在裴大姐掩护下,女兵排顺着上山的原路向山下撤退。快到山口了,裴大姐中弹,身负重伤。 她对李敏等人喊道:“你们快走,我在后面掩护!”又听她喊道:“小李子,你在前面趟路,快跑!”
李敏趟着没膝的积雪在前面艰难地开道,这只脚拔出来,那只脚又陷进去。转身一看,她发现本来跟在身后的战友都被鬼子兵包围了,听到裴大姐高呼:“同志们!战斗下去吧……”不远处一个骑马的鬼子军官马刀一指,隨即,“哒哒哒”,敌人的子弹像飞蝗似的朝她飞来。李敏顺着榛树林往里跑,一颗倒木横在她面前,风雪在这里打着漩涡,形成一个雪坑,李敏掉进雪坑里,只听敌人叽里哇啦地在狂叫。李敏干脆不动,身子瞬间就被雪埋上了。
没几分钟,在雪坑里的李敏就听到鬼子的狞笑声、战友们与敌人撕打的叫骂声,呼喊“打倒日本狗強盗!”的口号声。很快, 这些声音就淹没在敌人的枪声和凶狠的狂吠声中。
![]()
八
敌人走远了,天已黄昏。虎口脫险的李敏好不容易才从雪坑里爬出来,只觉得两条腿硬梆梆的不能弯曲,好像不是自己的腿。裤子上的雪已经冻成了一层薄冰。漆黑的夜空连颗星星都没有,李敏不由得感到孤独和恐惧。狂风像野兽怒吼,风声里似乎还夹着凄惨的哭声,李敏激灵灵打了几个寒颤。怎么办?往哪里去?没有星星,辨别不出方向。不能停留在这儿,必须想办法找自己的队伍!李敏想起了裴大姐、小马、刘排长,悲痛地哭了起来,她多么想这时候能碰到一个同志呵,不由得大声喊叫:“同志 ——”然而,回答她的只有深山里空荡荡的回声。
由于饥饿和一天紧张的战斗,疲劳达到极点,不到几分钟李敏就迷迷糊糊地睡着了。李敏被几声怪叫声惊醒,啊!是一群狼,在离她不远的地方嚎叫,好像在争夺什么,是不是在争吃战友们的尸体?她不敢想下去了。
李敏猛地爬了起来。糟了!身边没带火柴,枪里又没子弹,这怎么好?李敏想到李升爷爷曾给她讲过,如果听到狼群的叫唤声就使劲地敲树干。于是,李敏一边跑一边用树枝敲打着树干,用以吓跑狼群。慌忙中,李敏一头撞在了一棵树上,额头被树枝戳破了,鲜血直淌,立刻糊住了眼睛,致使她不时地被倒木绊倒。所幸的是,狼群没有追上来,也许狼已吃饱了。但李敏仍一步不停地一直往前跑,爬过了一道道的山梁和一道道沟。
东方终于放亮了,青松逐浙从黑暗中出现,森林苏醒了,听到了鸟和松鼠的叫声。山坡上露出秋天树木的落叶,有的地方还有枯草。李敏坐下来想暖和暖和,饥肠辘辘,顺手抓一把雪放到嘴里。山上虽有小榆树,但都是光秃秃的一片树叶也没有。李敏只得折些小树枝放到嘴里嚼,把嚼出来的汁液咽下肚。她用手扒扒枯草,想从枯草里找点能吃的东西,竟发现枯草里有一只死老鼠。
李敏被这只死老鼠吸引住了,呆呆地望着死老鼠在想,这毛皮下面也是肉啊,这块小肉也能充饥呀!爬到山顶上一望,山下是一条窄窄的沟子,从太阳出来的方向看,这条沟子是从西往东。突然,李敏发现了沟子下面有烟还有小木房子。于是,她就从山后坡绕了过去,找处隐蔽的地方向小木房子摸去。李敏突然发现了有穿铁钉皮鞋的脚印,心里顿时一惊。这时,有个穿黄军装、戴黑口罩的男人往前走来,已发现了李敏。李敏灵机一动,端起枪喝道:“别动!”这个男人慌了,大叫“红胡子!”小房子里的敌人都出来了,向李敏这边开枪。幸亏这里树很密,李敏钻到林子里敌人就不容易发现她。她跑了两座山,听不到敌人枪声了。
“这几个日本人在这个小木屋里干什么的?”李敏觉得很奇怪。
这时,李敏直觉得胸部堵得难受,咳嗽了两声,吐了一大口血,眼前一阵发黑,两腿一软,便瘫在就树下。
不知过了多久,李敏睁开眼睛,太阳已经西斜了,她拄着枪,好容易才站起来,往山坡上走去。在阳坡上,看见了枯黄细软的羊胡子草,草面上盖着一层雪。李敏想,这细软的草也可以当作靰鞡草用呀,便坐下来拔一些草,换下胶鞋内湿透了的包脚步。就在李敏把包脚布放进背篼里的时候,意外的惊喜把她给乐坏了,她竟然在背篼里发现了半盒火柴!这一定是徐大姐放进去的,忘记了或还没来得及告诉她。
有了火柴就有了希望,李敏第一个念头就是赶紧把那只死老鼠烤了吃。于是,她弄了一些小树枝和枯草,颤抖着手,划了几根火柴才点起了一个小火堆。她把那只死老鼠用柞树叶包起来,放在火上烤。死老鼠被烤得黑乎乎的,闻着烤焦了的糊香味,李敏迫不及待了。不一会工夫,一只死老鼠就进了肚,连肠子都被呑下了。
吃了一只死老鼠,身上增添了一点力气。天渐渐变暗了,这里是什么地方?到哪里才能找到人家,才能找到部队?正好有一只喜鹊向北山飞去,她自言自语道,好吧,我也向北走。很快,茫茫夜色又把她吞没了。她已没有一点力气了,咬咬牙对自己说:“不能躺下,躺下就有可能再也爬不起来了……”
忽然,李敏发现正前方有个亮,越来趣大,仔细一看是月亮爬上了对面的山头。李敏向山下望去,山下也有个红点子,是星星吗?此时李敏已经分不清天上地下了。她用袖子擦擦眼睛,以为是自己眼睛花了,就又向下看去,啊!是火光!李敏像见了救星,向着火光爬去。她已不能走路了,只能爬行,倒木不断地挡住她的去路。爬啊,爬啊,离火堆只有三四百公尺了,李敏听到有人说:“报告连长,西山坡有动静!”李敏听得清清楚楚是中囯话,不是日本兵的鬼子话。她断定,这里有抗联的宿营部队,于是她使出最后的力气向火堆爬去……
![]()
九
待李敏醒来时,师政治部主任吴玉光等人正扶着她的头,喂她喝水。当她睁开眼睛,看到同志们紧张而又充满关爱的面孔时,只说声“同志们……”泪水就夺眶而出,长久地说不出话来。
吴主任一边安慰一边着急地问李敏:“小李子,不要哭了,你快说说,徐主任和裴大姐他们怎么样?”于是李敏便断断续续地把她们小分队遭遇敌人,并跟敌人展开战斗的经过讲给了他们听。师政治部同志听了都垂下头哭了。
片刻后,吴主任站起来向大家说:“看来女兵排只有李敏一个突围出来。同志们,把眼泪擦干,把悲痛和仇恨变成力量,继续完成烈士们没有完成的革命事业,为牺牲的同志报仇血恨!”
经历了这场出生入死的战斗考验,组织上于1939年,批准十五岁的李敏由共青团员转为共产党员。
正当李敏全身心沉浸在喜悦中时,领导告诉她一个沉痛的消息,他的父亲李石远同志不久前牺牲了。这晴天霹雳,一下子将李敏震懵了,一时缓不过神来,大喜大悲来得这样突然。她“哇”的一声哭了起来。
李敏几岁就没了娘,是父亲又当爹又当娘一手把她拉扯大的,又引她走上革命道路,他们父女感情很深,可自从她上山以后就再也没有见到过爸爸。
李敏的父亲李石远,原在地方上担任区委书记,就在李敏跟李升爷爷上山之后不久,组织上决定李石远由地方转入部队,任命他担任抗联第六军第一师后勤处处长。他经常带队深夜里摸进村庄为部队筹集粮食和咸盐。这是一项十分危险的工作,日寇为了掐断抗联和老百姓的血肉联系,在“归屯并户”的围子里采取保甲连坐的残忍而又卑鄙的手段,多少战友都死在了筹粮和送粮的路上。两个月前,李石远在一次运粮途中被敌人追捕。为了掩护战友和来之不易的粮食,在战斗中壮烈牺牲了。敌人把李石远的遗体扔进了七星泡子(大河塘),几天后尸体肿胀了才浮出了水面。父亲的牺牲和身边战友的壮举,促使李敏成为更加坚强,更加勇敢的抗联战士!
1940年7月里的一天,天气晴朗。张总指挥找李敏、李淑贞、张景淑三个女战士谈话说:“根据对敌斗争需要,指挥部决定派你们几个去苏联学习无线电。”
“啊!去苏联学做电报员?真的吗?!”李敏听到这个消息,简直不敢相信自己的耳朵,既兴奋又紧张!
张总指挥嘱咐她们三人,电报是我们的眼睛、耳朵。到了苏联要克服困难,认真努力学习,这边工作非常需要电台!
三个女兵,立即举起手来,在张总指挥面前宣誓:“一定不辜负首长期望,保证学好电台技术,回来为抗联服务!”
![]()
十
一个晨雾弥漫的早晨,一支五人小分队悄悄出发了。这支小分队是由侦察员老辛和国际交通队长姜立新,加上李敏她们三名女战士组成。老辛和姜立新是负责护送三个女兵去苏联的。他俩带着三个女战士向黑河方向走去,要赶到黑龙江边一个叫四季屯的地方,从那里过江去苏联。国际交通队队长姜立新讲,必须在指定时间、指定地点渡过黑龙江,对岸有苏军接应。
时间紧迫,沿途到处是日军的要塞和电网。这天晚上下起了暴雨,为了抢时间,李敏他们顶着暴雨前行。从一个山顶上下来后,一条波涛汹涌的大河拦住了去路。老辛说,从这里过了河就是四季屯了。他们在当地老乡帮助下,趁着风雨交加的夜色,冲过了山下唯一的一座有日军把守的木桥,躲过了日军的巡逻队,摸到了黑龙江边。
老辛和姜队长领着李敏等三个女战士将一个小木排推下江。待李敏她们上了木排,姜队长和老辛在水里推了几步,木排就顺着江水漂了起来,他俩也顺势爬上了木排。老辛和三个女战士每个人手里都拿着根木棍当桨划水,姜队长则在后面用个脸盆当舵,将木排向江心划去。
天蒙蒙亮时,正当他们奋力划着桨,身后突然传来枪声。姜队长大声喊道:“都趴下!”
偷渡的木排被日本鬼子骑兵巡逻队发现了。大家赶紧趴在了木排上,李敏回头向江边望,只见敌人在江边站成一排,一齐向江中的木排开枪。子弹贴着木排“嗖嗖”地从他们身上飞过,他们连头都不抬一下。木排漂到了江心,枪声这才停止。
江心水急浪大,忽然,一个巨浪打了过来,他们浑身湿透,木排一会儿被抛上浪尖,一会儿跌入浪底,完全失去了控制,他们只能紧紧地趴在木排上,两只手死命地抓住木头缝或捆绑木头的绳索。木排随波逐流地向下游漂去,最后搁浅在一片沙滩上,这真是一场生死搏斗,大家全都筋疲力竭。
上岸后,又向前走了一段路,便进入苏联的布拉戈维申斯克,这是一座有几十万人口的城市,是苏联远东的军事基地。在布拉戈维申斯克住了一天,第二天他们乘坐火车来到了伯力(哈巴罗夫斯克)。在这里,令李敏意外而又特别高兴的是,她竟然见到了她日夜想念的哥哥李云峰。
李敏哥哥所在的那支抗联部队转移到苏联境内休整和训练。李敏的哥哥是个优秀的侦察员,这次苏军派他跟随护送李敏等三个抗联女兵来苏联学习无线电的老辛和姜队长回国做侦察工作,凑巧遇到了妹妹。
他们兄妹俩整整说了一夜话。但谁也没有想到,这次见面,竟是他们兄妹的永别。李敏哥哥这次回去再也没有音讯,他是在执行任务中被日本鬼子杀害了。
![]()
十 一
到了苏联,李敏接受了军事训练和政治文化学习,包括各种武器的使用、冬季滑雪游泳训练、通讯技术、前线救护、铺设铁丝网、架设电话线、武装泅渡 、特种空降等等。
中囯东北抗日联军,经过数年苦斗,三万余人的队伍,只剩下千余人。在共产国际和苏联共产党的帮助下,他们退到苏联境内休整。
1942年8月1日,随着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发展,东北抗日联军教导旅在苏联远东的维亚茨克小镇成立,李敏就是其中的一员。
东北抗日联军教导旅,对外番号是“苏联远东红旗军独立第八十八步兵旅”,由苏军提供的服装、武器,按照特种部队的标准进行训练,甚至使用了与苏联军队相同的军衔制度。
全旅共有官兵1000多人。因官兵由中、朝、苏三国人员组成,故又称“国际旅”,是名副其实的国际反法西斯战士旅。
中国东北抗日联军教导旅旅长周保中,政治副旅长张寿篯,副参谋长崔石泉(崔庸健)。教导旅辖四个教导营,两个直属教导连。
李敏在异国他乡的“国际旅”获得了爱情。他爱人陈雷在“国际旅”担任政治教员,他俩在战斗中相识、相知已六年了。组织上批准他们结婚后不久,李敏回通讯营投入训练。陈雷随派遣的小分队三次回东北执行军事侦察任务。
![]()
十 二
1945年8月,苏联对日宣战,苏联远东红旗军独立第八十八步兵旅,即中国东北抗日联军教导旅,直接参加了苏联红军出兵东北对日全面战斗,为苏联红军在短期内迅速消灭日本侵华的关东军作出了卓越的贡献。
随苏军进入东北后,李敏先后完成侦察、通信联络以及破坏敌占区桥梁、铁路、仓库等多项任务,还参加了摧毁日军黑河军事要塞的作战行动。
解放战争时期,李敏在黑龙江省开展建党、建政、人民武装以及妇女工作,有力地支援了东北的解放战争。
在社会主义建设中,李敏担任哈尔滨第一工具厂党委书记,是全国机械行业大企业领导人中唯一的朝鲜族女同志,并做出了出色的成绩,使这个企业在全国同行业的评比中名列第一,成为全国机械行业中的先进企业。
十年动乱中,李敏虽身受迫害,但始终坚持真理,刚正不屈。
在新的历史时期,李敏担任黑龙江省第六届政协副主席,她带领省政协有关同志,深入基层,对人民政协工作在改革、开放中如何进行政治协商、民主监督等问题进行了调查研究,提出了许多好的建设性意见。
离休后,李敏率领的“抗联精神宣传小分队”,宣传抗联事迹,倡扬抗联精神,足迹遍布白山黑水、长城内外。
1995年,俄罗斯政府授予李敏“朱可夫勋章”和“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纪念章”。
百战余生,李敏老人生前特别怀念那些长眠在异国的战友。抚摸“朱可夫勋章”和“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纪念章”,激动地说:“这勋章、纪念章,属于每一个抗联战友……”
更值得一提的是,2002年2月,时任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国家副主席的胡锦涛视察哈尔滨期间,特意去看望陈雷(曾任黑龙江省省长,省顾问委员会主任)、李敏这对东北抗联老战士,也是一对革命伉俪。李敏出人意料的将关于“八年抗战改为十四年抗战”的意见书当面呈报,引起胡锦涛高度重视。
【著作权声明:本文系作者原创作品,著作权归作者所有,未经允许禁止转发,侵权必究】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