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M的房间2025年项目以“户外行动”为出发点,试图打破艺术的空间枷锁和形式窠臼。黄道明的《喝茶》项目作为一种实践,并非关于“茶”或某个具体作品,而是以持续十年的日常行为为基础,通过在不同地点与不同人进行真实的喝茶互动,在行动中建构临时场域,激发真实感知与讨论。它模糊了艺术与生活的界限,在看似简单的行为中,持续叩问个体存在、语言关系、生死命题以及抵抗规训的可能性。项目的价值不在于给出确定的答案或定义,而在于每一次行动本身所开启的探索过程,以及对“艺术即生活实践”这一古老命题的当代回应。
谈到行动艺术及“日常性”,可以追溯到1933年在美国北卡罗来纳建立的黑山学院,它对战后的波普艺术和观念艺术产生的巨大影响,其中最重要的概念就是日常性(living),这一思想的奠基者是音乐家约翰.凯奇。1952年夏天,凯奇和坎宁安共同在黑山学院的夏季学校组织了一系列活动,在这些活动的参加者中,就有后来波普艺术的代表人物劳申伯格。有一个学生对当时的活动作了评论,“艺术也不应与生活有区别,而是在生活之中,它的意外性和偶然性和变化性和混乱和仅为瞬间的美都和生活一样。”
黄道明个人项目《喝茶》为期一个月,共有四期,分别邀请嘉宾袁园、黄彦、郑江、郝强、吴家南、杨莹、张苹参与,以线下活动和线上直播的方式同时进行。我们于5月26日凌晨来到了四环通惠河立交桥下,6月4日傍晚爬了怀柔简扣长城,6月16日下午在昌平九道河,6月25日早晨在白驹剧场,和到场的嘉宾一起喝茶、聊天与互动....
以下为分期介绍:
《喝茶》第一期邀请了嘉宾袁园参与,我们选择了五环边的一个桥底,在5月26日午夜12点的马路牙子上开了直播。直播内容围绕《喝茶》展开,不被定义的艺术范式和做为生命实践的艺术形态,在我们的聊天中,慢慢清晰与浮现...
袁园认为 道明的身体作为空间,和他决定喝茶的目的地空间有一种欲望关系,喝茶是他实践这种欲望关系的活动,最终发生的是身体、现场、喝茶这三者合一的特定空间实践。
第一期部分视频,完整视频请关注M的房间视频号查看
6月4日,《喝茶》第二期,邀请了艺术家黄彦、郑江、徐思瑾、媒体人吴倩 、刘北河 同行,来到北京怀柔区箭扣长城。本期项目没有设定具体的聊天/讨论内容,非常随性,大家一起从山脚一路爬到山顶,坐下来喝茶。就如同黄道明日常喝茶一样,约三五好友,选择一个目的地,这时“在路上”,以及“抵达”后整体时间段的感受、体验会更加突出。
在本期项目中,黄彦写道:“ 当生命的态度开始彰显,生活中的因素就会发酵,在沉浮中自由地寻找平衡,其实无所谓是不是艺术。当你执着艺术,会失去艺术;当你尽情于生活,艺术会呈现。”
![]()
第二期部分视频,完整视频请关注M的房间视频号查看
6月16日,《喝茶》第三期,邀请了艺术家郝强,写作者吴家南,来到北京昌平区九道河,和主持人米诺一起坐在水中喝茶。这片水域在黄道明工作室附近,是他熟悉的地方。
本期也探讨法国艺术家皮埃尔·塞内(Pierre Sernet)持续近20年的喝茶项目《One》,与黄道明“喝茶”实践之间的差异。
黄道明提到他的思考:我们的环境是不断被异化的,个体语言和公共语言的关系,生死关系,在固化与规训中我们该如何存在,如何展开工作?
第三期部分视频,完整视频请关注M的房间视频号查看
6月25日,《喝茶》第四期,邀请了两位从事舞蹈、戏剧工作的艺术家杨莹和张苹。杨莹在北京昌平的村子里做了一个白驹剧场,正在装修中。我们来到施工现场,在剧场工地一边喝茶,两位舞者即兴进行了肢体表演,最后一位蒙面人搬出茶桌,我们四人在剧场之外的街道上茶了会茶,就此结束了黄道明个人项目为期一个月的直播活动。
喝茶期间也无可避免地聊到一些话题,诸如舞者的困惑,剧场生存的难度,之于理想和现实、记忆与生活...剧场内外,我们也通过喝茶这个日常行为,在工人施工的间隙,介入、干扰、冲突无声地碰撞。
![]()
第四期部分视频,完整视频请关注M的房间视频号查看
这场在剧场工地与街道间完成的互动,让艺术的即兴与生活的真实在未完成的空间里交融——以现场的茶席与肢体碰撞作结,既是这一个月直播实践的自然收尾,也为“喝茶”这一行为艺术留下了更多向日常延伸的可能。
视频拍摄、剪辑徐思瑾,特别致谢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