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品诗,看电影
悟人生
我是威评书影史

01
《定乾坤》
清·洪秀全
龙潜海角恐惊天,暂且偷闲跃在渊。
等待风云齐聚会,飞腾六合定乾坤。
纵观古今很多成功或失败的历史人物人生,会发现,他们前期都经受过一段时间的蛰伏期。熬过去了,一飞冲天;熬不过去,只得消散在历史的尘埃中!
蛰伏期的意义远不止于等待时机。
那些最终突破困境的人,往往在沉默中完成了关键的自我重塑。就像越王勾践卧薪尝胆的十年,表面上是屈辱的臣服,实则是在苦难中淬炼出精准的战略眼光;苏轼被贬黄州时写下"人间有味是清欢",在政治寒冬里反而滋养出超越时代的文学境界。这种蛰伏不是被动的忍耐,而是将逆境转化为养分的智慧。
真正考验人的,是在看不到尽头的黑暗里仍保持雕刻自我的能力。左宗棠四十岁前屡试不第,却在耕读生涯中研究舆地兵法,最终成为收复新疆的民族英雄;张骞在匈奴囚禁的十三年里,默默记下西域各国的山川要塞,为后来凿空西域奠定基础。他们的蛰伏期都存在着隐秘的积累轨迹——那些不被外界察觉的阅读、观察与思考,恰似春泥下的根系在无声蔓延。
当代社会更需理解蛰伏的现代价值。
在这个推崇即时反馈的时代,年轻人容易陷入"成长焦虑"。但许多行业顶尖者都经历过"十年冷板凳":科研工作者为某个数据反复验证,创业者面对无数次的产品迭代。正如亚马逊创始人贝索斯所言:"所有注定伟大的事业,在初期看起来都像玩具。"这段看似停滞的时期,实则是突破认知边界的必经阶段。
生命的精彩往往在于蛰伏期埋下的伏笔。当们穿越时光回望时会发现,那些最黑暗的岁月里播撒的种子,终将在某个意想不到的时刻,生长成支撑自己飞跃的跳板。
![]()
02
清朝诗人,太平天国领袖洪秀全,在人生蛰伏期也写了一首《定乾坤》,表达了自己的志向和不甘。
洪秀全这首《定乾坤》以龙自喻,道出了蛰伏待机、蓄势待发的雄心壮志。龙潜于渊,并非畏缩不前,而是静候天时,待风云际会之时,必当扶摇直上,纵横六合。
诗中“恐惊天”三字,既显其谨慎,亦暗含壮志未酬的隐忍;“跃在渊”则勾勒出潜龙虽暂居低位,却仍不失腾跃之志。
后两句更是豪情万丈,风云聚会,象征时势变幻、英雄辈出之际,而“飞腾六合定乾坤”则直抒胸臆,表明其欲重整山河、主宰天下的宏愿。洪秀全以诗言志,借龙之喻,既表达了对现实的不满,又寄托了对未来的无限期许。
此诗虽短,却气势磅礴,既有隐忍待发的深沉,又有睥睨天下的豪迈。它不仅是洪秀全个人抱负的写照,更折射出那个动荡年代无数志士仁人的共同心声——在乱世中蛰伏,待时机成熟,必将一展宏图,改写乾坤。
![]()
03
很难相信《定乾坤》这首诗是洪秀全所写。
因为在整个太平天国历史中,他的表现和这首诗所表达出来的气概和豪情,有些不相符合。然而,当我们深入探究洪秀全的内心世界时,或许能发现这种矛盾背后的深层逻辑。
《定乾坤》中"飞腾六合定乾坤"的豪迈宣言,恰恰折射出这位落魄书生在现实压迫下迸发的理想主义光芒。历史记载中的洪秀全确实屡现偏执与局限,但诗歌创作时的他,正处在人生最富激情的转折点——科举屡试不第后,大病中产生宗教幻觉,自认"上帝次子"的特殊时刻。这种精神上的巅峰体验,往往能催生出超越个人常态的文学表达。
值得注意的是,诗中"龙潜海角恐惊天"的意象与"暂且偷闲跃在渊"的胸怀,暗合了中国传统游侠精神与基督教普世思想的奇妙融合。这种思想杂交恰是太平天国运动的本质特征,洪秀全在诗作中无意间泄露了其蓝图的精神密码。当时尚未经历权力腐蚀的他,确实怀揣着改造世界的真诚热忱,只是这种理想主义在后来的权力实践中逐渐异化。
从文学史角度看,这种创作与人格的背离并非孤例。就像李煜后期词作的悲怆远超其治国能力,宋徽宗瘦金体的精妙与其政治昏聩形成反差,艺术作品常常能冻结创作者某个瞬间的精神高度。
洪秀全的这首诗,或许正是凝固了那个在广西桂平金田紫荆山麓仰望星空的青年,对命运最激烈的反抗姿态。当把这首诗放回公元1850年那个历史隘口,放在鸦片战争后民族情绪发酵的特定语境中,那些曾被质疑"不符其人"的诗句,反而成了理解太平天国运动精神起源的重要注脚。
![]()
04
洪秀全这首《定乾坤》蛰伏诗,道尽志向,人生低潮唯有韬光隐晦待机会。
洪秀全的蛰伏并非消极的等待,而是一种蓄势待发的智慧。他在《定乾坤》中以“龙潜海角恐惊天”自喻,恰如卧龙岗上的诸葛,虽暂隐山林,却心怀天下。历史上成大事者,往往需经历漫长的沉寂期,如越王勾践卧薪尝胆,韩信忍胯下之辱,皆在隐忍中淬炼心志。
洪秀全深知,时势未至时,贸然行动只会沦为炮灰;唯有在低潮时深耕人脉、积蓄力量,方能待风云际会之日“飞腾六合定乾坤”。这种策略与老庄“柔弱胜刚强”的哲学不谋而合——看似退让,实则以退为进。
值得注意的是,诗中蛰伏的终极目标并非独善其身。末尾“定乾坤”三字,暴露出其真正的野心:他要的不是偏安一隅,而是重构秩序。这种隐忍与爆发的辩证关系,恰似火山沉寂时的能量积聚。当太平天国的旗帜最终插上南京城头时,人们才惊觉,那些曾被嘲笑的“疯癫布道”,早就在这首诗里埋下了改天换地的密码。
![]()
05
人生低谷时,最忌心浮气躁。若一味怨天尤人,或莽撞硬闯,只会徒耗心力,甚至陷入更深的泥潭。此时当如古井止水,表面波澜不惊,内里却暗蓄生机。
春秋时,越王勾践兵败会稽山,沦为吴王夫差的马夫。他藏起复国之志,卧薪尝胆,甚至亲尝夫差粪便以示忠心。十年生聚,十年教训,终在黄池之会趁虚而入,一举雪耻。这韬晦的智慧,恰似寒冬的竹根,在地底默默伸展,待春雷一响便破土凌云。
而三国司马懿更是深谙此道。面对曹爽的咄咄逼人,他佯装中风麻痹对手,却在暗处培植势力。高平陵之变前夕,连儿子司马师都惊叹其"养死士三千而朝野不知"。当机会来临,这位古稀老人竟能一夜调兵,奠定晋朝基业。可见真正的蛰伏,不是消极等待,而是把低谷当作锤炼锋芒的磨刀石。
今人处世亦当如此。职场受挫时,不妨沉心精进技能;情场失意时,正好整理内心芜杂。就像非洲草原的尖毛草,旱季里根系向下生长二十八米,雨季来临便能一日蹿高两米。那些看似停滞的时光,实则是命运预留的缓冲带——让我们校准方向,积蓄破茧的力气。
古人云:"龙蛇之蛰,以存身也。"低潮期的沉默,恰是生命最清醒的言语。当暗夜未尽时,何妨做一颗不发光的星辰?只管在属于自己的轨道上运行,终会等到云开见月的那一天。
-作者-
威评书影史,自评自说自开怀,更多诗评、书评、影评,给您不一样的感觉。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