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纺织材料的广袤天地里,人造丝宛如一颗璀璨的明珠,散发着独特的魅力。它的诞生,不仅为纺织工业带来了革命性的变革,还极大地丰富了人们的生活。
一、溯源人造丝的诞生
19 世纪末的欧洲,社会经济快速发展,人们对纺织品的需求日益增长。然而,天然丝绸价格昂贵且产量有限,无法满足大众的需求。于是,科学家们开始探索能够替代天然丝绸的材料,人造丝的研发应运而生。
1855 年,瑞士科学家乔治・安德玛斯首次尝试使用硝化纤维素溶液模仿蚕吐丝的过程,成功制取了拉延的纤维并获得专利。尽管这种纤维短而脆弱,尚不具备实用价值,但它开启了人造丝研究的大门。1884 年,法国化学家查唐纳特利用洗照片的溶液进行小孔挤压实验,将硝化纤维素溶解在酒精和乙醚里,制成火棉胶液体,再从直径 1 毫米的小孔中挤压出来,当酒精和乙醚挥发后,凝固成了细长而美丽的丝,这便是最早的人造丝。1891 年,查唐纳特在法国贝桑松建起了人造丝工厂,开始批量生产。但由于当时的人造丝由硝化纤维素制成,具有易燃性,在一次事故后,查唐纳特继续深入研究,成功提取出易燃物质,制成了 “保险的丝”。
几乎在同一时期,其他科学家也在人造丝领域取得了重要突破。1890 年,德国的布伦内和弗雷梅利用在铜氨溶液中溶解纤维素的方法,制成铜氨人造丝,并获得发明专利,这种方法生产成本较低。1891 年,英国化学家克鲁斯和贝文将纤维素用强碱和二硫化碳分解后,制成易溶于水的黏稠物质 “粘胶”,并研究出利用旋箱在离心力作用下边脱水边纺丝的方法,即粘胶法。粘胶法是目前应用最广泛的生产人造纤维的方法,生产出的粘胶人造丝既安全又便宜。
二、解读人造丝生产密码
人造丝的生产是一个复杂而精细的过程,犹如一场精妙绝伦的化学与工艺的交响乐,每一个环节都紧密相连,缺一不可。
原料处理是这场交响乐的前奏。生产人造丝的主要原料是富含纤维素的物质,如木材、竹子、甘蔗渣等。首先要从这些原料中提取出纯净的 α-纤维素,即浆粕。这一过程需要经过多道工序,去除原料中的杂质,确保纤维素的高纯度,为后续的生产步骤奠定坚实的基础。
溶解环节则如同乐章中的过渡旋律。将处理后的纤维素与烧碱、二硫化碳反应,生成橙黄色的纤维素黄原酸钠,再将其溶解在稀氢氧化钠溶液中,形成粘稠的纺丝原液,也就是粘胶。在这个过程中,二硫化碳的使用需要格外谨慎,因其有毒且易燃易爆,所以对生产环境和安全措施有着严格的要求。
纺丝是生产过程中的高潮部分。粘胶经过过滤、熟成(在一定温度下放置约 18 - 30 小时,以降低纤维素黄原酸酯的酯化度)、脱泡等处理后,进入湿法纺丝阶段。利用喷丝头将粘胶挤压成细丝,这些细丝在由硫酸、硫酸钠和硫酸锌组成的凝固浴中固化成型。此时,粘胶中的纤维素黄原酸钠与凝固浴中的硫酸发生反应,纤维素得以再生并析出,初步形成纤维形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