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进坐落于天开津南园内的智清未来科技新材料研发生产基地,一条长达百米的微纳米功能粉体智能制造生产线正在全速运转,机械臂如精准的舞者,轻盈抓取着陶瓷粉体。这些颗粒的直径比发丝还小,却在电子、化工、医药、建材、航空航天等领域扮演着关键角色,承载着改写国际新材料产业格局的使命。“从签约注册到产品下线,我们只用了183天。”智清未来创始人陈杰语气平静却难掩自豪。“津南速度”的背后,是津南区打通科产融合的“任督二脉”,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的生动实践。
机制创新
“三园合一”催化科产融合
津南的创新叙事,始于一场刀刃向内的体制变革。2024年,津南区以破釜沉舟之志,启动“三位一体”改革,由此,海河教育园区、天开津南园、津南经开区这三块曾经各自为战的创新拼图,被智慧之手紧密嵌合。
“这绝非物理空间的简单叠加,而是一场触及筋骨的系统性重塑。”海教园管委会产教融合部部长田海燕一语中的。其核心要义,在于击碎无形的行政藩篱,让教育链、人才链、产业链真正水乳交融。
海河教育园本是知识的富矿:天津大学、南开大学等13所学府星罗棋布,7个“国字号”实验室、30余位院士智慧与18万师生活力在此汇聚。然而,长久以来,象牙塔内的尖端科研与区域产业的现实需求之间,横亘着一条无形的鸿沟。
津南区以“三块牌子、一套人马”的魄力整合管理机构,设立统筹办、5个专业部门与1个平台公司,构建起土地、劳动力、科技、资金、数据五大要素的一体化配置枢纽。
改革落地,壁垒消融:“院校联络官”化身穿针引线的红娘,让教授与企业研发一线零距离对话;“揭榜挂帅”项目成为精准导航,将企业“痛点”直送实验室“最强大脑”;“人才定制班”则如同按需育苗,为区域产业精准输送技能新血。曾经淤塞的创新活水,在津南大地上汩汩奔流。
技术突围
微尘之力撼动国际格局
智清未来正是这场机制变革的首批受益者,这家技术源自清华大学材料学院新型陶瓷与精细工艺国家重点实验室的企业,通过几代清华人的不懈努力,终于掌握了微纳米功能粉体材料的核心技术。
“粉体材料是工业基础原材料,‘无粉不成材’。”陈杰如此定义这个看似普通却至关重要的领域。微纳米功能粉体材料,其“微”令人惊叹,其“能”却足以撼动产业根基。过去,这类被誉为“工业味精”的高端材料长期被国际巨头垄断,价格昂贵,供应受制,成为卡在中国高端制造咽喉的一根细刺。
作为对标进口的标准化工业化产品,智清未来自主创新研发的新型轻质填料产品BiM聚空心硅材是国内轻质填料领域的一项技术革新。它的应用十分广泛,能够为多个行业赋能:作为轻质填料,可应用于涂料、塑料制品、锂电池灭火、声学材料、保温保冷、过滤材料等领域,发挥轻质、高强、隔声、保温、耐火等多种功效;不仅能提升产品性能,还能在绿色低碳、节能减排和环境保护方面发挥重要作用。
坐落于天开津南园内的生产基地,见证了这场技术的产业化速度——2024年6月20日,企业注册落地;2025年1月2日,世界首条万吨级生产线正式投产。投产当月,万吨级订单应接不暇,随着城建集团、渤化集团等巨头纷纷伸出橄榄枝,企业的业务规模迅速突破千万元门槛。如今,企业二期5万吨级生产线建设正酣,2026年建成10万吨级“黑灯工厂”的蓝图,也已在津南的晨曦中徐徐铺展。
服务赋能
消除科创企业成长烦恼
回顾智清未来落地的过程,一场充满戏剧性的“厂房选址记”成为津南区政府理念转变的生动注脚。当企业递出那份技术参数要求近乎苛刻的清单时,津南经开区工作人员王君没有皱一下眉头,而是立刻开启了“保姆+专家”式的服务征程。
首轮筛选10处厂房,实地踏勘后遗憾告吹。王君没有气馁,反而主动“恶补”粉体材料专业知识,将需求细化到每一个螺丝孔、每一度电的容量。第二轮筛选紧锣密鼓展开。就在曙光初现时,一处看似理想的厂房因电力容量隐患被无情排除。三度寻觅,锲而不舍,最终在八里台镇锁定理想场地。这种“把企业事当自家事”的执着,让见惯各地招商政策的清华团队倍感温暖与意外。
融资瓶颈的破解,展现了津南服务体系“组合拳”的威力。天津市中小企业信用担保中心雪中送炭,提供数百万元信用担保;天津科创天使投资公司果断注入宝贵的股权资金;嗅觉灵敏的银行机构也闻风而动,主动对接贷款需求。一套精准有力的金融“组合拳”,直击初创企业最深的焦虑,为智清未来的腾飞注入了强劲的金融动能。
津南的服务,早已超越了“店小二”的殷勤,升华为制度层面的创新供给。2024年5月,天津重磅发布天开园政策2.0版,配套出台《推动科技成果转化创新改革的若干措施》,编织了一张“政策引导+法规保障+金融支撑”的立体服务网络。天开科创专板的启动,更是让金融的“活水”得以精准滴灌到每一株亟待成长的科创“新苗”根上。津南的服务,正从“有求必应”向“未求先谋”跃升。
从清华大学实验室里的科研成果,到天开津南园内万吨级生产线的全速运转,在津南区的助力下,这条曾被视作荆棘密布的成果转化之路,智清未来仅用183个日夜便将其变成一条通途。
智清未来的故事与津南科产融合的创新实践,共同讲述了一个道理:推进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的深度融合,最硬的骨头往往不是攀登技术的高峰,而是破除体制机制深水区壁垒的决心与智慧。当高校的前沿智慧、产业的真实战场、政府的贴心服务同频共振,那些沉睡在论文里的公式、尘封在实验室的样品,便会如同被春风唤醒的种子破土而出,继而绽放科技之花,结出产业之果。
来源:融媒津南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