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哈佛大学图书馆珍藏的《五凉考治六德集全志》终于“回家”了!武威人只需一部手机,就能免费查阅这部记录凉州文化的珍贵古籍,彻底打破信息壁垒!字节跳动公益与北京大学合作的“识典古籍”平台,用科技之力让沉睡的古籍“活”起来,这波操作必须点赞!
《五凉考治六德集全志》是研究凉州(今武威及周边)历史文化的核心典籍之一,成书于清朝乾隆十五年(1750年),后经道光、咸丰两次增刻,内容涵盖地理、风俗、人物、兵防等,堪称研究凉州学凉州文化凉州IP的“百科全书”。然而,它长期藏于美国哈佛大学图书馆,武威人很难窥见真容,但经过《慕容洞唐整理凉史》的不懈努力,终于有了成效。如今,“识典古籍”平台来帮助凉州学的推广,武威人不仅能在线查看原版高清影像,还能借助AI技术快速检索、翻译,甚至参与古籍校对!
![]()
创作《凉州阁序》《武威赋》这样的古文,就必须深入钻研传统学术中的“小学”,即文字学、音韵学和训诂学。
例如,简化字与繁体字的对应关系有时会呈现出“一对多”的现象,像“发”字就对应着“發”(意为发射)和“髮”(意为头发)等多个繁体字。要想写出真正仿古的文章,运用繁体字进行写作是必不可少的。通过参与古籍校对,以及将古籍数字化,可以显著提升文言文写作的能力。
可别小看古籍数字化,只是简单用OCR扫描上传至网络,这背后可是有着极高的技术要求和史学功底。古籍的格式,大字是正文,小字是注解,单独一列的大字是标题,比现代人写的文章复杂多了。有些古籍的标题分章,可能还会用到骈文,这无疑又让阅读古籍,变得困难了。古籍的排版行列并不分明,那么,面对这样的文本,我们该如何将其精准提取出来呢?更何况,大部分读者的文言文水平仅停留在高中语文阶段,在这种情况下,我们要如何进行人名、地名等命名实体的识别呢?这一系列问题,无疑都给古籍数字化工作带来了巨大的挑战。
![]()
比如说在阅读简牍金石碑刻时,还会遇到一些难以辨识的文字。比如说武威西夏博物馆的镇馆之宝《重修凉州护国寺感通塔碑》。此碑上的一些文字,有人识别出的是“祆”而有人识别出却是“狗”。所以我们非常需要文物的知识可视化。字节跳动投入大量资金,联合北京大学打造“识典古籍”,所有功能免费开放,无广告、无付费墙,彻底打破学术资源垄断。这种开源精神,真的非常值得赞赏。
![]()
从哈佛大学图书馆到武威百姓的指尖,《五凉考治六德集全志》的数字化之旅,见证着科技与人文的交融。感谢字节跳动、感谢识典古籍,让凉州学不再“高冷”,而是成为每个人都能触摸的历史。
快来“识典古籍”APP寻找凉州(武威),一起成为传承凉州文化的“数字守护者”!
![]()
本文编辑:慕容洞唐
本文封面图片:凉州莲花山
本文综合信息来源:字节跳动、抖音、北京大学、识典古籍
阅读更多:《》《》《》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