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作声明:本文为虚构创作,请勿与现实关联
"上面千条线,下面一根针"这句话道出了基层执法的两难处境。一边是必须执行的政策法规,一边是复杂多变的现实情况。当这两者发生冲突时,到底该如何处理?这是每一个基层工作者都曾面临的困境。今天我想分享一个让我久久不能忘怀的故事。
清晨,一缕青烟从远处的田野升起,在晨光中格外显眼。
"又有人烧秸秆了!快,跟我去看看!"环保局的小刘急匆匆跑进我的办公室,手里拿着一份举报电话记录。
作为县环保局局长,我放下手中的文件,叹了口气。秋收时节,农民偷偷焚烧秸秆的事件屡禁不止。今年上级三令五申,严禁焚烧,违者重罚。就在上周,我刚刚在全县范围内部署了秸秆禁烧专项行动。
十五分钟后,我们的执法车停在了一片小麦地边。地里,一位白发苍苍的老人正拄着拐杖,用火钩翻动着地上燃烧的秸秆堆。他似乎没注意到我们的到来,依旧专注地忙着自己的事情。
![]()
"老人家,烧秸秆是违法行为,现在要处以罚款。"我走上前,尽量平和地说道。
老人缓缓抬起头,布满皱纹的脸上露出疑惑的表情:"啥?罚款?为啥罚款?"
"焚烧秸秆污染环境,县里有明文规定禁止焚烧,违者罚款五千元。"小刘上前解释,同时掏出了执法记录本。
老人的眼睛瞪大了:"五千?你们怎么不去抢啊!我一年种这几亩地,收入还不到一万块钱!"
"规定就是规定,老人家,您这是明知故犯。"小刘有些不耐烦了,"上个月我们刚开过宣传会,您不可能不知道。"
我注意到老人的手在微微发抖,眼神中闪烁着愤怒与无奈。这时,远处跑来一个中年妇女,是老人的儿媳。
"爸,我不是告诉过你不能烧秸秆吗?现在可好,要被罚款了!"她埋怨道,然后转向我们,"局长,我爸年纪大了,思想观念跟不上,您看能不能通融一下?"
"法规面前人人平等,再说这也不是第一次了。"小刘翻开记录本,"去年您家就因为同样的事情被警告过。"
老人的脸涨得通红,突然他用拐杖重重地杵了一下地面:"好,罚吧!不就是五千块钱吗?我拿!但是我问你们一句话—"
他指着远处矗立在地平线上的几座烟囱:"是我烧这点秸秆危害大,还是那个日夜不停往外冒黑烟的化工厂危害大?你们敢去罚他们一次试试?"
这句话如同一记重锤,砸得我措手不及。环保局的几个同事面面相觑,气氛一时凝固。
"老人家,您这是混淆概念。"我努力保持着官腔,"化工厂有环评手续,有排污许可证,是合法排放;而焚烧秸秆是明令禁止的违法行为。"
"合法?"老人冷笑一声,"那你去我家后面的小河看看,五年前还能钓鱼,现在连青蛙都没有了!你们这些干部,就知道欺负我们老百姓!"
"爸,别说了!"儿媳妇拉着老人的胳膊,示意他不要再激动。
我看着老人通红的眼眶,心里很不是滋味。但规定就是规定,上面三令五申要求严格执行,我不能心软。
"老张,开罚单吧。"我低声对同事说。
老人突然挣脱儿媳妇,一瘸一拐地走到我面前:"你们都是读过书的人,知道啥叫公平吗?我每天看着化工厂的烟囱喷黑烟,闻着刺鼻的味道,你们视而不见;我烧这么点秸秆,就罚我五千?"
"老人家,我理解您的心情,但这是两回事..."
"两回事?"老人打断我,"那你告诉我,为啥去年村东头的李老汉也烧秸秆,你们就没来罚?是不是因为他儿子是镇政府的干部?"
这句话如同一把刀,直接戳中了我的痛处。确实,执法中存在选择性执法的情况,这是不争的事实。
现场一片沉默,连小刘也低下了头。老人的儿媳乘机上前:"局长,我爸年纪大了,又有腿疾,实在没办法处理秸秆。您能不能看在他是老人的份上,从轻处罚?"
我看着老人满是皱纹的脸和颤抖的双手,再看看远处不断冒着烟的化工厂,内心陷入了激烈的斗争。
"你们环保局的人每个月都拿着化工厂的钱,凭啥来罚我们?"老人突然抛出了这么一句话。
我的脸色瞬间变得难看:"您这是什么意思?诽谤可是要负法律责任的!"
"诽谤?全村人都知道!"老人不屑地说,"每个月,化工厂的车都会来你们局里,送的啥东西心里没数吗?"
这句话如同一记响亮的耳光,打得我措手不及。更令我震惊的是,老人说的竟然是事实——化工厂确实每月都会给环保局送一些所谓的"慰问品",虽然我上任后已经明令禁止,但这种"潜规则"似乎已经根深蒂固。
老人见我沉默,更加来劲了:"现在谁不知道你们环保局和化工厂穿一条裤子?去年我孙子就因为化工厂排的废水,得了怪病!你们敢管吗?"
老人越说越激动,脸色涨得通红,突然他踉跄了一下,眼看就要摔倒。
"爸!"儿媳妇惊叫一声,赶紧扶住他。
我也赶紧上前帮忙,却被老人一把推开:"别碰我!我不需要你们假惺惺的关心!"
老人的情绪激动得有些过头,我担心他的身体状况。
"老人家,您先别激动,我们可以坐下来好好谈..."
"有什么好谈的!"老人冷笑,"我早就看透你们这些人了!嘴上说为民服务,实际上就是欺软怕硬!"
我不得不承认,老人的话刺痛了我。从环保局长的角度,我必须执行上面的政策;但作为一个有良知的人,我知道老人说的有道理。
"妈,怎么回事?"一个三十多岁的男子急匆匆赶来,是老人的儿子。
"你爸又烧秸秆了,环保局要罚款。"儿媳解释道。
男子看了我们一眼,叹了口气:"爸,咱们认罚,别惹麻烦。"
"认个屁!"老人突然爆粗口,"你们年轻人就是软骨头!化工厂把咱们村的水都污染了,把空气都污染了,他们罚了吗?"
男子有些尴尬地对我们笑笑:"局长,我爸年纪大了,您多包涵。"
就在这时,老人从口袋里掏出一个皱巴巴的信封,用颤抖的手递给我:"给,五千块钱,我认罚!但是我要你们也去查那个化工厂!"
我没有接过信封,而是看着老人布满老茧的手和信封上的污渍,心里一阵酸楚。这样一个老人,靠种几亩薄田度日,五千块对他来说可能是半年的收入。
"收着吧!别以为我拿不出钱!"老人见我不接,声音更大了,"这是我准备给孙子上学的钱,现在给你们罚款了!"
这句话让我的心一下子揪紧了。我想起了自己的父亲,他也是一位农民,一辈子辛苦劳作,却从未享受过什么福利。
"老人家,您先把钱收起来。"我深吸一口气,做出了决定,"这次就给您一个警告,不罚款了。但是您以后真的不能再烧秸秆了,对身体也不好。"
小刘惊讶地看着我:"局长,这不合规..."
我抬手制止了他:"我来处理。"
转向老人,我诚恳地说:"至于化工厂的问题,我向您保证,我会亲自去调查,如果有违规排放,一定严肃处理!"
老人愣住了,半信半疑地看着我:"你说的是真的?"
"我以环保局长的名义保证。"我掏出名片递给老人,"这是我的电话,您随时可以联系我,查问进展。"
老人的眼神中闪过一丝动容,但很快又恢复了警惕:"希望你说到做到。"
这件事本可以就此结束,但我知道,如果我不正视老人提出的问题,不去解决化工厂的污染,那么我的承诺就只是一句空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