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6岁销售副总被30岁海归逼退休,离职前他退群删人,老东家傻眼了

分享至

创作声明:本文为虚构创作,请勿与现实关联

"现在是21世纪!还手写记录?你的工作方式过时了!"

海归总监用"科学管理"否定了56岁的销售副总王建东25年的工作经验,强迫他提前退休。

三个月后,当华明损失8000万订单时才发现,所有竞争对手背后都有一家叫智源咨询的公司。

而这家咨询公司的创始人,正是王建东!

01

王建东从来没想过,自己会在56岁这年遇到职业生涯中最大的危机。

周一上午,公司全员大会上,总经理陈志明站在台前宣布了一个消息:「今天我要向大家介绍我们销售部的新总监,David Chen,哈佛商学院MBA,曾在美国工作8年,有着丰富的国际化管理经验。」

台下响起了稀稀拉拉的掌声。

王建东坐在第二排,看着那个穿着笔挺西装的年轻人走上台。

David大约30岁,头发梳得一丝不苟,说话时带着几分海归特有的腔调。

「谢谢大家。」

David扫视了一圈会议室,目光在王建东身上停留了一秒,然后移开了。

「我很期待和销售部的同事们合作,用科学的管理方法把业绩提升到新的高度。」

陈志明点点头:「那么现在请销售部的各位领导自我介绍一下。」

王建东正准备起身,David已经开口了:「销售经理小陈,市场专员小李,还有——」

他停顿了一下,看向王建东:「还有一位老同事。」

会议室里一片安静。

王建东感觉脸上一阵发热。



25年来,他第一次在公司会议上被这样对待。

从1999年加入公司到现在,他从普通销售员做到副总,见证了公司从50人的小企业成长为500人的中型公司。

现在这个年轻人竟然连他的名字都不愿意说出来。

会议结束后,小陈走到王建东身边:「王总,您别往心里去,可能David总还不熟悉情况。」

王建东摆摆手:「没事,年轻人嘛,理解。」

但他心里清楚,这不是不熟悉,这是故意的。

三天后的周例会上,王建东的预感得到了证实。

David走进会议室时,手里拿着一叠纸。

王建东认出来了,那是他上周整理的客户拜访记录。

他习惯用手写的方式记录客户的详细信息,包括客户的喜好、家庭情况、决策习惯等等。

这些记录帮助他在25年里维护了庞大的客户网络。

「各位,」David把那叠纸举起来,脸上带着笑容:「我今天要和大家分享一个发现。」

他翻开第一页,上面是王建东工整的手写字迹:「李总喜欢喝普洱茶,女儿在美国读书,每次见面都会问起女儿的近况……」

「这是什么年代的工作方式?」David的笑容更明显了:「手写记录?我们都21世纪了,为什么不用CRM系统?为什么不用数据分析?」

会议室里有人轻笑了几声。

王建东坐在那里,感觉每一个字都像针一样扎在心上。

这些记录是他25年心血的结晶,每一条信息都是他通过无数次拜访、聊天、观察积累下来的。

现在被这个年轻人当作笑话。

「王总,」David转向他:「我知道您经验丰富,但是时代在变化。我们需要用更科学、更现代的方法管理客户关系。您觉得呢?」

所有人的目光都集中在王建东身上。

他深吸一口气:「每个客户都是活生生的人,不是系统里的数据。了解他们的喜好和习惯,才能建立真正的信任关系。」

「信任关系?」David挑了挑眉毛:「我们是在做生意,不是在交朋友。客户要的是产品性价比和服务质量,不是你记住他们喜欢什么茶。」

会议室里又是一阵轻笑。

王建东看向小陈,希望这个自己一手带出来的下属能站出来说句话。

小陈是他三年前招进来的,从一个毫无经验的大学生,在他的指导下成长为优秀的销售经理。

王建东把自己最重要的几个客户都交给了小陈。

但小陈低着头,没有说话。

「而且,」David继续说:「我注意到王总经常在我们的群里分享一些所谓的行业消息。比如说哪个公司要换采购总监啦,哪个行业有政策变化啦。」

他停顿了一下:「我想问问,这些消息的来源是什么?是官方渠道吗?还是……小道消息?」

王建东的脸红了。

这些信息确实不是官方渠道来的,而是他25年来建立的人脉网络。

行业里的老朋友、客户、供应商,大家平时聊天时会分享一些内部消息。

王建东总是第一时间把有用的信息分享给团队,帮助大家提前做准备。

很多时候,正是因为提前得到这些信息,团队才能抢在竞争对手前面拿下订单。

「这些信息都是我从正当渠道获得的,」王建东说:「而且事实证明,这些信息对我们的业务很有帮助。」

「帮助?」David摇摇头:「王总,我不是质疑您的好意,我是担心这种做法的风险。万一信息不准确怎么办?万一传播的是虚假消息怎么办?」

他看向其他人:「我们是正规公司,应该依靠官方信息和数据分析做决策,而不是靠这种……」

他停顿了一下:「非正式渠道的消息。」

王建东想要解释,但David已经转向下一个议题了。

会议结束后,小陈走到王建东身边:「王总,David总说得也有道理。现在确实需要更规范化的管理。」

王建东看着这个自己一手培养的年轻人:「小陈,你觉得我这些年分享的信息有问题吗?」

小陈犹豫了一下:「没有问题,但是……我们确实需要学习国际化的管理方式。David总有很多先进的理念。」

那一刻,王建东感到了前所未有的孤独。

晚上回到家,王建东坐在书房里,看着墙上挂着的各种荣誉证书。

优秀销售员、年度业绩冠军、优秀管理者……

这些证书见证了他25年的职业生涯。

他打开手机,看着销售部的群聊。

平时这个时候,他会在群里分享当天收到的行业信息。

但今天,他犹豫了。

David的话在耳边回响:「小道消息」、「非正式渠道」、「什么年代的工作方式」。

他把手机放下,没有发送任何消息。

第二天一早,王建东收到了一个重要消息。

他的老朋友、某大型企业的采购总监老张给他发来微信:【老王,我们公司下个月要招标一个大项目,预算2000万,你们有兴趣吗?】

这种消息对王建东来说再平常不过了。

25年来,他的人脉网络就是这样为公司创造价值的。

提前得到招标信息,提前准备方案,提前联系决策人,这是他们能够在激烈竞争中胜出的关键。

但现在,他不知道该怎么处理这个信息。

按照以往的惯例,他会立即在群里通知大家,让团队开始准备。

但David昨天刚刚质疑过他的信息来源。

王建东想了想,还是在群里发了消息:【大家注意,下个月可能有个大项目招标,大家提前准备一下。】

消息发出去不到5分钟,David就私聊了他:【王总,这个消息从哪里来的?有官方公告吗?】

【是我的一个朋友告诉我的。】王建东回复。

【朋友?】David发来一个疑问的表情:【王总,我们不能基于这种不确定的信息做商业决策。如果最后没有这个项目,我们的资源就白费了。】

【这个朋友很可靠,消息不会有错。】

【但是,】David的回复来得很快:【这种做法不够专业。我们应该等官方公告,然后基于确实的信息制定策略。】

王建东看着手机屏幕,半天没有回复。

一周后,那个项目的官方招标公告发布了。

和老张透露的信息一模一样:2000万预算,王建东的公司完全符合条件。

但这时,距离投标截止只有15天了。

竞争对手们已经准备了一个多月。

可此时的王建东已经无暇他顾。

因为David的打压变得越来越明显了。

02

第二周的周一,David在销售部全体会议上宣布了一个新规定:「从今天开始,所有的客户信息都必须录入CRM系统。包括客户的联系方式、沟通记录、需求分析,全部要电子化。」

他看向王建东:「王总,您的那些手写记录也要录入系统。我们不能让公司的资产掌握在个人手里。」

王建东愣了一下:「什么意思?」

「很简单,」David调出一个PPT:「客户关系是公司的核心资产,不是个人财产。如果某个员工离开公司,带走了客户信息,那公司的损失就太大了。」

会议室里的其他人都在看王建东。

「这些客户关系是我25年来一点一点建立起来的。」王建东说。

「没错,但是您是在公司的平台上建立的这些关系,」David点点头:「所以这些关系属于公司。我们需要把它们规范化、系统化,这样即使人员有变动,公司的业务也不会受影响。」

王建东明白了David的意思。



这不是什么规范化管理,这是在剥夺他最重要的资源。

那些客户信息里,有他25年来积累的所有心血:

每个客户的性格特点、决策习惯、家庭背景、个人喜好……

这些信息让他能够和客户建立深度的信任关系,也是他在公司立足的根本。

现在David要把这些都「公有化」。

「系统录入需要一定时间,」王建东说:「而且很多信息比较敏感,不适合放在系统里。」

「敏感?」David挑了挑眉毛:「什么信息会敏感到不能放在公司系统里?」

王建东意识到自己说错了话。

那些真正有价值的信息,比如某个客户的个人问题、家庭状况、内部矛盾等等,确实不适合放在公司系统里。

但现在说出来,就等于承认自己在隐藏信息。

「我的意思是,有些信息涉及客户隐私。」

「客户隐私我们当然会保护,」David说:「但是基本的客户信息和沟通记录,必须透明化。这是现代企业管理的基本要求。」

会议结束后,王建东收到了David发来的一份表格,要求他在一周内把所有客户信息录入CRM系统。

表格很详细:客户基本信息、决策流程、采购预算、联系频率、关系状态……

王建东看着这份表格,心里很不是滋味。

如果真的把这些信息都录入系统,那他25年来建立的客户网络就不再属于他了。

任何人都可以调取这些信息,联系他的客户。

但如果不录入,就是违反公司规定。

更让他感到不安的是,小陈对这个新规定表现出了明显的支持。

在部门内部讨论时,小陈说:「David总说得对,我们确实需要更规范的客户管理。以前太依赖个人经验了。」

王建东看着这个自己一手培养的下属,感觉像被背叛了一样。

一周后,年度销售策略会议召开。

这是公司最重要的会议之一,每年的销售目标、策略规划、资源分配都在这个会议上确定。

王建东作为销售副总,按理说应该是核心参与者。

但会议开始前一天,他没有收到任何通知。

直到会议当天上午,他看到小陈他们都往会议室走,才意识到会议已经开始了。

「小陈,」他拦住了小陈:「会议室在开什么会?」

「年度策略会议啊,」小陈看起来有些意外:「您不知道吗?」

「我没收到通知。」

小陈的表情变得尴尬:「那……您问问David总?」

王建东找到David,David正在会议室门口和几个部门经理聊天。

「David,年度策略会议怎么没通知我?」

David拍了拍脑袋,做出一副恍然大悟的样子:「哎呀,忘了通知您了!真不好意思。」

他看了看手表:「不过会议已经开始半小时了,现在进去可能会打断大家的思路。要不这样,会议结束后我把决议发给您?」

王建东愣在那里。

25年来,他从来没有被排除在这种重要会议之外。

从销售员到副总,他参与了公司每一次重要决策的制定。

现在,他被这个年轻人轻描淡写地排除了。

「我是销售副总。」王建东强调。

「当然,当然,」David点点头:「我真的很抱歉,下次一定不会忘记。今天是我的疏忽。」

但王建东从他的眼神里看到的不是歉意,而是某种计算过的冷漠。

晚上,王建东在家里收到了会议纪要。

新的销售策略完全颠覆了以往的做法:减少对传统客户关系的依赖,加强数字化营销,引入科学的客户分级管理……

每一条都在否定他25年来的工作方式。

更让他震惊的是,会议纪要显示小陈在会上多次发言,表达了对新策略的支持。

第二天,王建东找到小陈谈话。

「小陈,我想听听你对昨天会议的看法。」

小陈看起来有些不自在:「David总的很多观点确实很有道理。我们的管理方式确实需要更新。」

「你觉得我们以前的方式有什么问题?」

「不是有问题,」小陈犹豫了一下:「是……不够科学。比如客户关系管理,我们太依赖个人经验了。David总的方法更系统化,更容易复制推广。」

「那些个人经验,是我用25年时间积累的。」王建东说。

「我知道,我很感激您这些年的指导,」小陈说:「但是王总,时代确实在变化。我们这些年轻人需要学习更先进的管理理念。」

王建东看着小陈,这个自己一手带出来的年轻人,现在正在用一种近乎怜悯的语气和他说话。

仿佛他已经是一个过时的老古董。

三天后,王建东意外地听到了一段对话。

那天下午,他去人事部办事,路过HR总监办公室时,听到里面有人在聊天。

「王总年纪大了,应该多休息。」这是David的声音。

「他身体还好吧?」HR总监问。

「我不是说身体,我是说精神状态,」David说:「你看他的工作方式,还停留在20年前。手写记录,小道消息,人情关系……这些东西对公司的发展没有好处。」

王建东的脚步停住了。

「可是他的业绩一直很好啊。」HR总监说。

「业绩好是因为他掌握了太多客户资源,」David说:「但这种模式不可持续。万一他退休了,这些客户关系就断了。所以我们需要提前准备,让他把这些资源移交给年轻人。」

David停顿了一下:「我觉得公司可以考虑让他提前享受退休生活。56岁,也不算早。很多大公司都在推行年轻化,给年轻人更多机会。」

「这个……需要慎重考虑。」HR总监说。

「当然要慎重,」David说:「但我们不能因为情面就影响公司发展。老古董不走,公司就没法现代化。」

王建东靠在墙上,感觉天旋地转。

他们在讨论他的退休,就像在讨论一件旧家具该怎么处理。

更让他愤怒的是David的那句话:「老古董不走,公司就没法现代化。」

25年了。

从1999年到2024年,他见证了公司从几十人发展到500人,从小作坊发展成行业内有名的企业。

他用自己的专业能力和客户关系为公司创造了上亿的业绩。

现在,他被叫做「老古董」。

那一刻,王建东觉得自己这辈子最大的错误,就是把这些年轻人当成了自己人。

03

王建东最担心的事情还是发生了。

3月15日,公司全员大会。

David站在台上,脸上带着职业化的微笑:「今天我要宣布一个人事变动。我们的销售副总王建东先生,经过慎重考虑,主动申请提前退休,为年轻人让出更多发展空间。」

台下响起了稀稀拉拉的掌声。

王建东坐在台下,感觉血液凝固了。

主动申请?

他什么时候主动申请了?

昨天,David把他叫到办公室,递给他一份文件:「王总,公司决定调整组织架构,您的岗位可能会有变化。考虑到您的年龄和贡献,公司建议您提前退休,我们会给您最好的待遇。」

王建东当时拒绝了:「我还能工作,没有退休的打算。」

David点点头:「我理解您的想法,但这是公司的整体考虑。您可以回去想想,明天给我答复。」

然后,就没有然后了。

今天David直接在全员大会上宣布了这个决定,还说是他「主动申请」的。

「让我们感谢王总25年来为公司做出的贡献,」David继续说:「同时也祝愿他在退休后生活愉快。」

掌声更热烈了一些。

王建东想站起来反驳,但话到嘴边又咽了回去。

在这种场合反驳,只会让自己更难堪。

会议结束后,几个老同事走过来安慰他:「老王,好好休息吧,辛苦这么多年了。」

「是啊,趁身体还好,多陪陪家人。」

「退休金应该不少吧?你这个级别的。」

王建东勉强笑笑,没有说什么。

他们不知道,这不是他想要的退休。

接下来的一周是交接期。

David每天都会到王建东的办公室,检查交接进度。

「王总,这些客户资料还没有录入系统啊。」

王建东看着桌上那堆厚厚的文件夹,每一个都记录着他和某个客户的往来历史。

「有些信息比较复杂,需要时间整理。」

「复杂?」David翻开一个文件夹,看到里面密密麻麻的手写记录:「王总,说实话,这些土方法已经过时了。我们有更科学的管理体系。」

土方法。

又是这个词。

「这些记录帮助我维护了20多年的客户关系。」王建东说。

「我不是否定您的努力,」David合上文件夹:「但是时代变了。现在的客户更理性,他们要的是产品质量和服务效率,不是这些……个人化的东西。」

David指着其中一页记录:「您看,这里写着'李总喜欢钓鱼,每次见面都聊钓鱼'。这种信息对业务有什么帮助?我们是在卖产品,不是在陪聊。」

王建东想解释,但David已经转向下一个文件夹了。

「还有这个,'张总的儿子在国外读书,经常担心学费问题'。王总,我们不是心理咨询师,客户的私人问题不应该是我们关注的重点。」

「了解客户的情况,才能建立信任。」王建东说。

「信任?」David摇摇头:「商业合作的基础是利益互惠,不是私人感情。您这种做法效率太低,而且不可复制。」

那天下午,王建东整理办公桌时,无意中听到外面的对话。



小陈和几个销售员在聊天。

「David总的管理方式确实更先进。」小陈说。

「是啊,CRM系统用起来确实方便。」

「而且David总的国际化视野很开阔,学到很多新东西。」

王建东的手停在抽屉把手上。

「以前跟着王总也学了不少,」小陈继续说:「但说实话,有些方法确实有点……老套。」

「比如呢?」

「比如那些手写记录,比如总是打听客户的私事。现在想想,确实不够专业。」

王建东感觉胸口被什么东西撞了一下。

这些年轻人把他教给他们的一切,都当成了「老套」和「不专业」。

第三天,王建东去洗手间时,听到了更让他愤怒的对话。

David在里面打电话:「对,老古董终于要走了……什么?他那些所谓的内幕消息?说实话,我都不知道是真是假。可能有些是真的,但更多的应该是他为了显示自己重要性编出来的……」

「是啊,25年的老员工,总是觉得自己不可替代。其实现在的年轻人能力更强,学习能力更快,没有那么多包袱……」

「你放心,他走了以后,我们的管理会更规范,更高效。不会再有那些人情化的东西干扰正常业务……」

王建东靠在洗手间的墙上,感觉整个世界都在旋转。

编出来的?

人情化的干扰?

他25年来分享的每一条信息,都是真实可靠的。

他建立的每一个客户关系,都为公司创造了实实在在的价值。

现在在David眼里,这些都成了「编出来的」和「干扰」。

晚上回到家,王建东坐在书房里,看着桌上那份离职手续。

明天签字,后天就正式离开公司了。

他打开手机,看着那个叫「华明公司销售部」的群聊。

里面有32个人,是他这些年带过的下属和同事。

平时这个时候,他会在群里分享当天收到的行业信息。

但这几天,他什么都没有发。

群里也安静了很多。

偶尔有人发个工作消息,很快就被David的「请走正式流程」打断了。

王建东想起了以前的热闹景象:

有人分享拿下新客户的喜悦,有人求助处理难缠客户的方法,有人分享行业内的趣事……

他总是第一个回应,提供建议,分享经验。

现在这个群,变得冰冷而正式。

王建东忽然意识到,他不仅失去了工作,还失去了25年来建立的所有连接。

第二天上午,王建东签完离职手续,收拾好个人物品,准备离开办公室。

小陈走过来帮他搬东西:「王总,以后有空常联系。」

王建东看着这个自己一手培养的年轻人:「小陈,我想问你一个问题。」

「您说。」

「你真的觉得我这些年的工作方式有问题吗?」

小陈犹豫了一下:「王总,我很感激您这些年的指导。但是……时代确实在变化。」

「那些先进理念,能帮你维护好客户关系吗?」

「我相信能。」小陈说:「David总的方法更科学,更系统化。」

王建东点点头,没有再说什么。

走出公司大门的那一刻,王建东回头看了一眼这栋他工作了25年的建筑。

从1999年到2024年,从青年到中年再到即将步入老年,他把最宝贵的25年时光都给了这里。

现在,他被告知自己的一切努力都是「土方法」、「老套」、「不专业」。

他被告知自己是阻碍公司现代化的「老古董」。

他被告知自己应该「为年轻人让路」。

王建东走到停车场,坐在车里,忽然想起David说过的那句话:「我们是在做生意,不是在交朋友。」

也许David说得对。

也许这25年来,他真的搞错了什么。

也许在这个时代,经验和人情真的不值钱了。

他发动汽车,准备回家。

在等红灯的时候,他的手机响了。

是一条微信消息,发件人是他20年的老客户李总:【老王,听说你要退休了?】

王建东看着这条消息,忽然有种想哭的冲动。

至少,还有人记得他。

04

王建东没有想到,就在他最绝望的时候,会听到一些让他重新审视自己价值的声音。

离职后的第三天,他的手机收到了一条群聊消息。

消息来自华明公司销售部群,发送者是销售部的老员工刘峰:【兄弟们,说句心里话,我真的很怀念王总在群里分享信息的日子。】

很快,其他人开始回应:

【是啊,王总分享的信息从来没错过。】

【我们去年拿下的几个大单,都是靠王总提前预警才抢到的。】

【记得那次南方钢铁的项目,王总提前半个月就告诉我们要招标,我们准备得特别充分,最后击败了5家竞争对手。】

【现在群里安静多了,感觉少了什么。】

王建东看着这些消息,心里涌起一阵暖流。

原来还是有人认可他的价值的。

第二天,更多的消息出现在群里:

【说实话,王总的那些客户信息真的很有用。每次拜访前看看他的记录,知道客户的喜好和习惯,成功率高多了。】

【对啊,上次去拜访张总,我特意带了王总说他喜欢的茶叶,效果特别好。】

【王总的经验是真经验,不是纸上谈兵。】

王建东看着这些消息,眼眶有些湿润。

他25年的努力,并不是毫无意义的。

至少这些老同事,知道他的价值。

就在这时,他收到了一条非常重要的消息。

发送者是老客户李总:【老王,方便见个面吗?我有事想和你聊聊。】

当天下午,王建东在熟悉的茶楼见到了李总。

李总是他20年的老客户,双方合作过数十个项目,建立了深厚的信任关系。

「老王,你真要退休啊?」李总开门见山。

「是啊,公司让我提前退休,为年轻人让路。」王建东苦笑。

李总皱了皱眉:「这么急?你才56岁啊。」

「新总监觉得我的工作方式过时了。」

「过时?」李总的声音提高了:「你知道我为什么愿意跟华明合作这么多年吗?不是因为你们的产品有多好,而是因为有你这个人。」

王建东有些意外。

「老王,做生意做到最后,拼的还是人。我信任你,所以我信任华明。你走了,我们这20年的合作关系怎么办?」

李总停顿了一下:「更重要的是,你总是能提前告诉我一些行业动态,让我们能够提前做准备。这种信息对我们来说太重要了。以后谁来提供?」

王建东感到一种久违的被需要的感觉。

「李总,其实我也很舍不得这些合作关系。」

「那你有什么打算?」李总问:「要不要考虑自己创业?以你的经验和人脉,完全可以做咨询服务。」

创业?

王建东从来没有想过这个可能。

56岁了,还能创业吗?

「我可以做你的第一个客户,」李总继续说:「老实说,现在华明的新团队我不太放心。那个新总监看起来很专业,但缺少你这种对行业的深度理解。」

那天晚上,王建东在书房里想了很久。

创业?

咨询公司?

他确实有这个能力。

25年的行业经验,广泛的人脉关系,对市场的敏锐判断……

而且,他忽然意识到,自己最大的价值可能不在于为某个公司工作,而在于为整个行业提供专业服务。

第二天,他收到了第二个意外的电话。

「王总,我是恒业集团的陈总。听说你从华明离职了?」

恒业集团是华明最大的竞争对手之一。

「是的,退休了。」

「退休?太可惜了!」陈总的声音听起来很兴奋:「王总,我们公司一直很敬佩你的专业能力。如果你愿意的话,我们希望邀请你加入恒业。」

王建东有些意外:「加入?」

「对,担任我们的销售顾问。薪水比你在华明的时候高50%。」

「谢谢陈总的厚爱,但我暂时没有重新工作的打算。」

「那这样,」陈总换了个思路:「如果你做咨询服务,我们可以做你的客户。说实话,你对这个行业的理解,我们真的很需要。」

连竞争对手都认可他的价值?

挂掉电话后,王建东的手机又响了。

这次是行业协会的秘书长:「老王,听说你退休了?正好,我们协会在筹备一个行业发展论坛,想邀请你做主讲嘉宾。」

「我只是一个退休的销售人员。」

「销售人员?老王,你太谦虚了。这个行业里,论对市场的理解和客户关系的维护,没几个人比得上你。我们一直想邀请你分享经验。」

一天之内,三个电话。

每一个都在告诉他,他的价值远比他想象的大。

晚上,王建东把这些事情告诉了妻子。

「你看,这么多人认可你,」妻子说:「也许离开华明是件好事。」

「你觉得我应该创业吗?56岁了。」

「为什么不呢?」妻子笑了:「你有经验,有人脉,有客户,还有什么好担心的?」

王建东点点头,心里的想法越来越清晰了。

但就在这时,他看到华明公司群里的一条消息。

David发的:【各位,我很高兴地告诉大家,我们刚刚拿下了新城建设的订单,金额300万。这证明了科学管理的优势,我们不再需要依靠某些人的小道消息。】

群里很快出现了恭喜的声音:

【恭喜David总!】

【新管理模式果然有效!】

【看来变革是对的!】

王建东看着这些消息,心里有些复杂。

也许David真的是对的?

也许他的方式真的过时了?

但他忽然想起李总的话:做生意做到最后,拼的还是人。

第二天一早,王建东做了一个决定。

他拿起手机,准备给华明公司群发最后一条消息。

他要分享一个重要信息:根据他的消息来源,某大型企业即将更换采购总监,建议大家提前维护关系。

这条信息可能会帮助华明拿下一个大订单。

但同时,这也将是他最后一次无偿帮助这些人。

消息发出去后,很快就有人私聊他表示感谢。

其中包括小陈:【王总,谢谢您还愿意分享这些信息。】

【这是最后一次了。】王建东回复。

【为什么?】

【因为我要开始为自己而活了。】



当天下午,王建东在工商局注册了一家公司:智源商业咨询有限公司。

晚上,他看着手机里的华明公司群聊。

32个人,从最初的热闹到现在的冷清,从对他的依赖到对他的否定,再到现在的沉默。

王建东想起David的话:「我们是在做生意,不是在交朋友。」

也许David说得对。

但如果做生意不能建立真正的信任和友谊,那这样的生意还有什么意思?

他点开群聊设置,手指停在「删除并退出」按钮上。

犹豫了一会儿,他点了下去。

「您已退出群聊」。

从那一刻起,王建东知道,真正的奋斗才刚刚开始。

付费解锁全篇
购买本篇
《购买须知》  支付遇到问题 提交反馈
相关推荐
无障碍浏览 进入关怀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