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人,可能都有被语文考试支配的“恐惧”。尤其是阅读理解,“概括主旨大意”“表达什么样的感情色彩”“作者想说明什么道理”之类,总是猜不对,不知道作者在想什么。
但殊不知,不少阅读理解原文作者也不知道出题者在想什么。“文章被选为考试题,结果作者自己也做错了”的经典段子,近日再次上演。青年作家王彤乐发帖称,自己发表的一篇文章被选为某地初二语文期末考试的试题。但试题中的一道选择题自己做错了,另外三道偏主观的题,自己也答得不够全面。帖子引发热议。
0 1
“我的文章被出成阅读题目,而我并不会做。”
近日,青年作家王彤乐发帖称,自己的文章《蓝气球和甜月亮》被选为上海市虹口区初二语文期末考试的试题。王彤乐告诉表示,这篇文章是自己在2022年写的,2023年发表在《中学生百科》上,后来被《青年文摘》杂志转载。“这篇文章是对我童年时期一段戈壁生活的真实记录,所以写作的过程中并没有考虑太多,都是凭感情去写的。”
![]()
《蓝气球和甜月亮》在《青年文摘》上发表。
王彤乐告诉记者,这4道题中,她的选择题做错了,剩下三道偏主观的题答得都不太全面。“其实我从小语文阅读理解并不太好,而且我一直感觉应试阅读与写作是两码事。我和朋友还讨论了一下,都很纠结这些题目,如果我去答题的话应该不比大多数考生考得好。”
王彤乐自己做错的题是第13题选择题,题目为:下面对第⑦段画波浪线句中三个“穿过”的表达效果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______(2分):
A.以排比的方式展现了老人骑着自行车绑着气球一路前行的景象。
B.形象地表现了那些气球在天空里漂浮之轻快自在。
C.具体展现了西北戈壁独特的自然景象和生活环境。
D.烘托了“我”看到梦寐以求的气球时内心的激动、渴望和向往。
这道题,王彤乐第一个排除的就是C,但正确答案就是C。在阅读材料中,第⑦段画波浪线的句子为:那些色彩鲜艳的气球在雾蒙蒙的天空里漂浮,穿过树林、穿过羊群、穿过低矮的房屋。
![]()
《蓝气球和甜月亮》被选为语文阅读考试题。 网络图
试题中的《蓝气球和甜月亮》注明了有删改,会不会因为删改过后,导致答案不同?对此,王彤乐认为不会。“主题没有变,只是删改了一些文字。”不过,王彤乐也同时表示:“我感觉这样的情况也算正常,我小时候做阅读理解时就常常在想,那些作家真的完全能做对自己文章的阅读理解吗?语文考试也是一种逻辑考试,我也理解大家所说的‘文章一写出来就不属于作者本人’这个观点,所以觉得挺有趣的。语文阅读理解本身就没有所谓的标准。”
针对此事,6月30日,上游新闻记者以学生家长的身份致电上海市虹口区教育局,相关工作人员表示,教育局主要是教育行政主管部门,并非是直接命题、组织考试的部门。
“这个反映情况很好,我们会跟相关负责的部门进行反馈、沟通,具体去了解一下,这到底是什么样的一个情况。”同时,这位工作人员也表示,命题的过程都是规范地进行。“关于期末试卷的选用,首先,我们不是统一组织的考试,是出这样一个相关的题,然后由学校选择性使用,作为期末教学质量评估的一个依据。参考过程当中,如果有什么想法,哪怕是争议,都是可以探讨的。”
2
作者“理解”不了自己的文章,并非个别现象
这种“作家也不知道自己文章要表达什么”的现象,已经发生过多次。2022年作家鲍尔吉·原野的一篇文章被选为考题,因为太难,学生于是到微博上向作者求助,作者直接把原文拍了下来,学生这才发现作者并没有什么“深意”;2019年王亚创作的散文《清明》出现在某地高二年级语文统考的试卷上,原作者在做这道满分20分的阅读理解题时,只得了6分;22017年某地高考试卷,有一道阅读理解问鱼眼里“一丝诡异的光”是什么,学生问了作者,作者只好放了张鱼的表情包,说“这就是诡异的光”……
![]()
周国平曾出过一本书,名为《试卷中的周国平》。这本书其实是55份语文试卷评注,他的编辑共收集了55篇语文测试卷里关于周国平文章的阅读理解题,周国平说:“当时,他们拿着阅读理解的试卷给我做,我做完以后,按照标准答案给我打分,我得了69分,差点就不及格了。”周国平有点哭笑不得,看着每张卷子都有标准答案,他产生了一个疑问:“我做自己文章的阅读理解,分数还不如学生,为什么?”
不少网友感慨:你看,作者本没有想那么多,可能就是灵机一动、灵感乍现地写下一句话、一个词,怎么就要被解读出那么多内涵呢?出题者的“过度解读”,算不算对作者原意的过度拔高甚至曲解?这些问题也是网上常常会有的讨论。
03
阅读理解考试的目的是什么?
这样的案例实在太多,堪称不胜枚举。对此也有“专业”的解释,称作者想法和读者理解不会统一,考题考验的是学生“阅读能力”,“读者接受”本来就未必符合作者原意云云。
但无论怎样解释,都掩盖不了一种尴尬:作者本人无法理解自己,更直白点说,是他们无法理解出题者。至于读者接受对文学的“再造”,也实在无法圆场——这不是学生在自由阅读,发散地谈自己的读后感,而是做题,是在想方设法揣摩出题者的意图。这更有可能的是,出题人自己“想太多”了。
文学作品一旦成为考题,就被强行剥离了作者的创作语境,成为出题者构建“标准答案”的素材。这绝非笑谈,而是直指语文教育中一个根深蒂固的病灶:以标准答案为中心的阅读理解题,正在将文本解读异化为“出题者的思维游戏”。
文学阅读当然和考试做题不同,但也应该追问的是,考试做题的目的是什么?恐怕不是揣摩出题人的意图、拿到高分数,而是提高学生的文学理解能力,写出更好的文章,掌握文学创作和阅读的基本逻辑。而现在的问题是,出题者自己都误会了作者,却要学生理解自己,最后的结果恐怕不是学生理解了文学,而是理解了出题者的脑回路罢了。
正如王彤乐所说,她的文章是“凭感情记录童年生活”,并未刻意设置象征意义,但出题者却用修辞分析、环境渲染等套路将文本拆解为得分点。这种“文章一写出来就不属于作者”的解读逻辑,本应指向阅读的开放性,却在考试中异化为“出题者霸权”——考生必须抛弃个人理解,去揣测出题者预设的“唯一正确”的解读路径,甚至连原作者也无法跟上这种“深度解读”的节奏。
阅读理解题对“标准答案”的迷信,本质上是应试教育思维的产物。为了便于机械阅卷,出题者往往将文本解读切割成固定的“得分点”:比喻象征必答“生动形象”,环境描写必联“人物心情”,结尾段落必扣“深化主题”……这种套路化的答题模式,让阅读从个性化的审美体验沦为“按图索骥”的技术活。
当然,想要出一种完美的题目本来也不容易,尤其是语文这种主观性极大的科目。但是这种作者和出题者的反差,多少是个提醒:由此引导学生对文学创作和意图的理解,很可能是存在偏差的,“得高分”和“懂文学”很可能完全无关。
早在2019年,全国政协常委谷振春就曾提交了一份提案,认为“只有一个标准答案的评判方式违背了‘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的规律”,有关部门应在教育改革中重视这个问题。据当时未来网报道,谷振春委员在调研中发现,语文阅读题过于强调标准答案的评判方式在不少学生、家长中争议较大。“多答案、多标准、更加科学的答案设计才能倡导学生发表独特见解,调动学生的想象力、创造力。”对于“选拔性考试应该需要一个标准答案”的声音,谷振春认为,既然是选拔考试,就应该用多样性标准选拔各类人才。“
开放答案需要配套的阅卷机制改革。作文评分能接受千人千面,阅读理解为何不能?关键在于打破“非对即错”的评分思维,培养阅卷者的专业判断力。当教育者愿意为“合理的误读”留白,当考题设计聚焦于“是否读懂文本”而非“是否猜中意图”,学生才能摆脱“被挖坑”的焦虑,重新体会阅读的本质乐趣。
作家答不对自己文章的阅读题,表面是出题者与作者的理解偏差,深层却是标准化教育与文学开放性的冲突。阅读理解的本质,究竟是让学生学会“出题者的思维”,还是培养独立思考的能力?唯有摒弃“标准答案思维”,让考题回归“理解”而非“猜测”,才不会出现作家频频被自己文章的考题“打败”的荒诞循环,让每一次阅读都成为与文本的真诚对话。
作家答不对自己文章的题
你怎么看?
评论区聊聊~
![]()
编 辑 | 杨秋煜
综合 | 光明网 中国青年报 潮新闻 澎湃新闻 成都商报等
![]()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