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457米“地下动脉”贯通城区,山洪预警监测实现“分钟级”
眼下已进入汛期,崇礼区积极构建“工程防御+智能预警+全民响应”三轨并行防汛体系。从覆盖12条支线的5457米排水工程,到分钟级响应的山洪监测平台,再到标准化应急演练,崇礼正打造“从地下到云端”的全维度防汛网络。
近年来,崇礼区持续加大对防汛排污硬件设施的投入,全面升级防汛基础设施,为防汛工作筑牢坚实基础。目前正在施工的城区防洪排水工程,涵盖12条支线(18个段落),开挖深度4至8米,宽度2至4米,采用明挖、暗挖等多种施工工艺。工程配备挖掘机、推土机等专业设备,并在低洼易涝区增设大功率排水泵站。预计7月中旬完成70%的主体工程,9月底全面竣工,11月完成验收。项目建成后将显著提升城区防洪排涝能力。
先进的监测平台是防汛工作的“千里眼”和“顺风耳”。崇礼区充分利用天气雷达、数值预报、人工智能、无人机等技术,构建智能化防汛监测体系,在全区布设水文监测设备,通过物联网技术实时传输水位、雨量等数据。该平台利用大数据分析和智能算法,对采集到的实时数据进行快速处理和分析,结合气象部门的天气预报、雷达降雨等信息,精准预测洪涝风险,实现对汛情的实时监测、动态分析和精准预警。一旦监测到的数据超过设定阈值,系统会立即自动触发预警机制,区农业农村局、气象局、自规局等单位可通过手机短信、微信公众号等多种渠道,将预警信息迅速传递到相关部门及群众当中,确保及时采取防范措施,将处置效率从“小时级”提升至“分钟级”。
为全面提升汛期应急处置实战能力,崇礼区以“宁可备而不用,不可用而不备”的原则下好“先手棋”,做好预案准备、队伍准备、物资准备等工作。在近期开展的多次应急演练中,重点检验物资调配、设备操作和群众转移等环节。演练过程,抢险队员快速安装挡水板、启动抽水泵,有序转移受灾群众,全过程高效协同。通过“以演促防、以练备战”,有效提升了崇礼区防汛应急指挥、现场抢险救援等工作能力与执行力。(记者 韩文涛 通讯员 侯逸飞)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