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27日,江苏省海洋学会海洋大数据与人工智能专业委员会(以下简称专委会)成立暨学术交流会在河海大学召开。河海大学校长助理宋翔洲教授、江苏省海洋学会理事长齐义泉教授及领域内知名专家代表20余人出席会议,会议由河海大学海洋学院唐佑民教授主持。
会议伊始,唐佑民教授致欢迎辞。他介绍了与会专家领导和河海大学海洋学院的基本情况,并着重指出,在当前国家海洋战略布局下,海洋大数据与人工智能的融合发展已成为科研创新的重要突破口。专委会的成立将有效整合省内优势资源,推动海洋科研范式创新,为江苏海洋强省建设提供有力支撑。唐佑民教授也汇报了专委会筹备工作。
会上,齐义泉理事长正式宣读《关于同意筹备成立江苏省海洋学会海洋大数据与人工智能专业委员会的批复》,并公布首届委员会名单:主任委员由唐佑民教授担任,张荣华教授、罗京佳教授、封国林教授、袁慧玲教授担任副主任委员,李熠副教授担任秘书长。
河海大学校长助理宋翔洲教授对专委会成立表示热烈祝贺。他强调,当前江苏省海洋人工智能研究存在数据共享不足、技术融合不深、应用场景受限等问题,专委会的成立恰逢其时。未来应重点整合省内科研院所和企业资源,充分发挥平台纽带作用,通过深化大数据与人工智能在海洋数值预报中的创新应用,为海洋环境安全保障和防灾减灾提供技术支撑。
齐义泉理事长总结致辞。他代表海洋学会对参会专家致谢,并再次强调,专委会的成立将汇聚全省海洋大数据与人工智能领域的优质资源,搭建起学术交流、技术创新和成果转化的重要平台。希望委员会以推动海洋领域智能化发展为目标,积极开展学术研究、技术研发、人才培养等工作,为江苏省海洋事业的蓬勃发展注入新动力,为国家海洋强国战略的实施贡献江苏智慧和力量。
在随后举办的高端学术论坛上,五场专题报告精彩呈现:南京信息工程大学张荣华教授系统阐述了《物理驱动与数据驱动相融合的海气耦合模式研发及其对ENSO的模拟》;南京大学袁慧玲教授深入剖析了《MeteorIR:多模态大语言模型在气象图识别与视觉推理能力中的局限性》;自然资源部第二海洋研究所连涛研究员分享了《数值模型与深度学习融合的ENSO预测模型》最新研究成果;南京气象科技创新研究院李昕研究员重点介绍了《基于数值模式与人工智能的江苏百米分钟级预报研发》的创新实践;河海大学王强教授则围绕《黑潮智能预报与可预报性》展开了深入探讨。论坛吸引了河海大学海洋学院、港航学院等院系师生的积极参与。研讨环节,与会代表围绕"物理机制与数据驱动的平衡策略"、"气象大模型可解释性提升路径"等关键科学问题展开了热烈讨论。此次论坛的成功举办,有力促进了海洋大数据与人工智能交叉创新的学术交流。
信息来源:江苏省海洋学会。
转载请注明信息来源及海洋知圈编排。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