稀土到底是什么呢?
简单说,稀土是一组典型的金属元素,
因为储量稀少、提炼和加工难度大,
所以极其珍贵。
不仅珍贵,而且关键。
因为稀土,
是无数高精尖产业必备的原料。
稀土的镧元素,
被用在称霸战场的隐形战机上。
稀土的金属钐,
是夜视镜、热成像等夜战仪器的必需原料。
而这样关键的金属元素,没有替代品。
那么问题来了,
是谁掌握了这关键的资源呢?
答案是——中国!
而说到中国的稀土
我们必须感谢一位国际著名的化学家
他就是被誉为“中国稀土之父”——徐光宪
他还是中国科学院院士、
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获得者
![]()
从求是园出发
探寻真理的世界
走进浙江大学校史馆,
徐光宪的照片旁有这样一段简介:
徐光宪(1920-2015) 化学家。
1936年在浙江大学附属高级工业学校就读。
1980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院士)
![]()
徐光宪的科研成果使我国实现了
从稀土“资源大国”到“生产大国”的飞跃,
提高了我国稀土工业的国际竞争力,
创造了国际稀土界称为“中国冲击”。
1920年11月,
徐光宪出生在浙江绍兴。
父亲是当地颇有名气的律师,
母亲陈氏教子甚严,
自幼告诫他:
“家有良田千顷,不如一技在身。”
因此,即使在兵荒马乱的年代,
无论如何辗转,
徐光宪从未放弃学业。
![]()
徐光宪(右二)5岁时与父亲及两位兄长
20世纪30年代,
父亲病逝,徐光宪经历了家道中落、
流落异乡的人生曲折,
但他勤奋好学,
为了能早日挣钱养家,
16岁的徐光宪考取了
浙江大学附属的杭州高级工业职业学校,
在这里度过了难忘而又重要的一年。
不久因抗战爆发,
杭州沦陷,学校解散,
他转至设在寺庙里的
宁波高工继续求学之路;
旅费被骗,身无分文,
他只身来到上海,
晚上做家教谋生,白天到大学听课。
回忆起特殊年代的大学生活,
徐光宪说:
“受到了非常好的训练,打下了很好的基础。”
![]()
徐光宪在浙大附属杭州高级工业职业学校的成绩单
大学毕业一年后,
徐光宪借钱自费到美国华盛顿大学读研究生,
但钱很快用完了。
为了奖学金,他“背水一战”,
以两门功课满分的成绩考入
哥伦比亚大学攻读博士学位,
主修量子化学。
仅两年零八个月,
徐光宪就获得了博士学位,
因为他在量子化学方面的研究,
毕业时被推荐到芝加哥大学做博士后,
当时,摆在徐光宪面前的,
是一条通往科学高峰的大道,
他在美国的前途一片光明。
但为了参与新中国建设,
徐光宪和妻子高小霞冲破重重阻力,
毅然归国,
他说:“科学没有国界,
但是科学家有自己的祖国。”
创造“中国冲击”
改变稀土世界格局
1972年,徐光宪所在的北京大学化学系
接受了一项特别的紧急军工任务——
分离稀土元素中性质最为相近的镨和钕,
纯度要求很高。
52岁的徐光宪“半路出家”,
接下了这个任务,踏入稀土研究领域。
这已经是他自1951年回国后,
第三次因为国家需要改变自己的研究方向。
量子化学出身的他,
回国后转向配位化学,再到放射化学,
直到最后的稀土化学。
当时,稀土分离工艺作为
高度保密的尖端技术,
被牢牢掌握在外国人手里。
中国有巨大稀土资源,
却不得不低价出口稀土,
再以几十倍甚至几百倍的价格
从国外购进深加工的稀土产品。
![]()
“中国作为世界最大的稀土所有国,
长期只能出口稀土精矿和混合稀土等初级产品,
我们心里不舒服。
所以,再难也要上。”
徐光宪没有丝毫犹豫。
查阅资料时徐光宪发现,
分离镨和钕的问题,
国外学界也尚未很好解决。
无先例可循,
徐光宪作出了一个大胆的决定——
挑战萃取法分离的国际难题。
“我们做科研的有一个信念,
就是立足于基础研究,着眼于国家目标,
不跟外国人跑,走自己的创新之路。”
这是徐光宪的科研之道。
![]()
这是一项“前无古人”的尝试,
外国人都没做成的方法,
中国人拿来能成功吗?
徐光宪对自己有信心,
为此,他付出了百倍的辛劳与磨砺:
住实验室、啃干面包,
在北京和出产稀土的包头矿山之间
来回奔波。
功夫不负有心人,
整整三年之后,
徐光宪和他的团队终于取得突破!
1975年8月,
第一次全国稀土会议在京召开。
徐光宪在会上提出了自己的
串级萃取理论,
他的理论引起了轰动,
更多的是质疑和不可思议!
![]()
同行们几乎都不相信,
真的可以解决这项世界难题?
让徐光宪感动的是,在质疑中,
当时的稀土第一大厂上海跃龙厂
决定第一个尝试他的技术。
让人惊讶的奇迹发生了:
一排排看似貌不惊人的萃取箱
像流水线一样连接起来。
只需要在这边放入原料,
在流水线另一端的不同出口
就会源源不断地
输出各种高纯度的稀土元素。
![]()
上海跃龙厂稀土萃取分离装置
1978年,徐光宪开办了
“全国串级萃取讲习班”,
将这一技术免费向全国推广!
国外稀土厂家无论如何也想不到,
被视为最高机密的稀土分离技术,
因为徐光宪的无偿推广,
这一在当时和今天都是领先世界的技术,
在中国竟然成了
连乡镇企业都能掌握的工艺。
发达国家
在国际稀土市场的垄断地位
很快被打破,
由于中国高纯度稀土大量出口,
国际稀土价格下降了30%-40%!
一些长期霸占世界市场的稀土“垄断国”
不得不减产、转产甚至停产,
一股中国旋风在世界稀土市场上
雄劲地刮了起来。
![]()
立足基础研究、着眼国家目标,
不跟着外国人跑,
自己走自己的创新之路!
徐光宪还没有满足。
经过艰苦探索,
他带领团队又有了新的突破,
传统试验被计算机模拟代替,
使稀土生产实现自动化。
有人说,徐光宪创造了“中国传奇”,
更有人把他比作“稀土界的袁隆平”!
然而,当徐光宪在国际上声名鹊起,
荣誉接踵而至……
两次上书惊动总理
中国稀土绝不能当猪肉卖
徐光宪没有想到的是
这项先进技术的大规模应用
在推动中国稀土产业的同时
也间接引发了巨大危机——
中国稀土产量远超世界需求量
各厂家恶性竞争,压低价格
当时有的报纸甚至写出了
“我们是把稀土当猪肉卖。”
![]()
最让徐老痛心疾首的是:
日本、美国等发达国家,
把自己的工厂关了,
用很便宜的价格买中国的稀土做储备。
面对宝贵的稀土廉价出口、
面对不可生的稀土资源大量流失,
徐光宪每天都
如坐针毡、心急如焚。
徐老深知,
稀土是影响世界的关键战略资源,
很多发达国家大量购进稀土,
是在做战略储备,
同时,它大量储备以后
也可以来影响你的定价权。
![]()
所以,当时最让徐老痛心的就是,
中国的稀土生产控制了世界,
但是自己没有定价权。
更严重的是,
中国的稀土资源是不可再生的,
过度开采会面临枯竭!
这已经不仅仅是商业层面的问题,
而是关系到国家安全
和国家战略的问题。
2005年和2006年,
他联合师昌绪等14位院士
两次上书时任国务院总理,
呼吁保护我国白云鄂博宝贵的
稀土和钍资源!
当年温家宝总理很快作出了批复:
从2007年开始
将稀土产量限制在8万吨!
2010年,中国又将稀土出口配额
从5万吨降到约3万吨,
并大幅度提高了出口关税。
![]()
为了保护稀土资源,
80多岁的他四处奔走,
呼吁保护我国白云鄂博稀土矿,
呼吁增强我国稀土生产的宏观控制,
呼吁组织“稀土行业协会”……
![]()
他不仅将半生心血献给稀土事业,
更培养了博士生和硕士生近百人,
为中国稀土产业界
培养了大批工程技术人员。
2009年1月9日上午,人民大会堂
当89岁的徐光宪从胡锦涛同志手中
接过2008年度
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证书时,
全场响起经久不息的掌声。
![]()
颁完奖,徐光宪听到有人在叫自己,
原来是温家宝总理,
他一边与徐老握手,一边对他说:
“祝贺您,徐院士!
我记得曾批示过您的报告。”
而那两份上书总理的
沉甸甸的报告中,
装着的不仅是徐老的拳拳爱国心,
更是未来中国可以握在手中的
一张“王牌”!
2009年,获得国家最高科技奖之后,
89岁的徐光宪说:
“我得的奖是集体的工作成果。
我已经跟大家说好了,
500万全部都拿出来,
经费要以稀土为主……”
![]()
2015年4月28日
徐光宪逝世,享年95岁
斯人已去,
但徐光宪的话却被学生口耳相传:
“现在是中国历史上最好的时期,
但也还有很多问题没有解决,
未来需要你们年轻人担负起来。”
![]()
素材来源于:
1、北洋之家《"中国稀土不能当猪肉卖!" 稀土之父14年前上书总理,今天必须谢谢他!》
2、酷玩实验室 《中国稀土:出鞘见血的底牌》
3、人民网《国家最高科技奖得主徐光宪 创造“中国冲击”的人》
4、人民画报 《徐光宪院士:化学大家的幸福哲学》
5、中央电视台科教频道《大家:“中国稀土之父”徐光宪》节目
6、人民日报
(来源:凤凰东方财经 版权属原作者 谨致谢意)
![]()
![]()
点击图片可选购相关图书
专业品质 学术价值
原创好读 科学品位
一起阅读科学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