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8年那个冬夜改变了一切。18个庄稼汉在油灯下按手印的场景,成了中国农村改革的标志性画面。但故事远不止一纸契约那么简单。
往前倒三十年,土改让农民第一次摸到了地契。那会儿河北老农蹲在地头数麦穗,手都是抖的。互助组解决了单干难题。
没牲口的和没劳力的搭伙,效率直接翻番。1956年全国九成农户入了社,这步子迈得比想象中快。水利才是真功臣。
红旗渠十年死了八十多人,可水进村那天,老太太跪渠边直抹眼泪。靠天吃饭变成靠渠吃饭,产量能不上来?工业反哺农业更关键。
七十年代化肥厂冒烟,拖拉机下地,山东老把式看着铁牛犁地直咂嘴。这哪是人力能比的效率?
小岗村敢分田是有底气的。
仓库有化肥,地头有机井,心里才有谱。
那年安徽旱得冒烟,别村绝收,他们硬是扛住了。粮价改革才是临门一脚。1983年河北粮站收购价涨两分,排队交粮的队伍排出二里地。
农民算账比谁都精。现在的小岗村又变样了。大包干纪念馆成了景点,当年按手印的茅草屋早翻了新。
可村里年轻人还是往城里跑,地谁来种?
数据不会说谎。1978年全国粮食总产3亿吨,去年突破6.8亿吨。
但进口粮还在增加,这账该怎么算?老一辈说"手中有粮心里不慌",现在年轻人觉得"兜里有钱才踏实"。
种地这事,光靠情怀确实难长久。东北黑土地在变薄,华北地下水在下降。机械化程度越高,地力透支越严重。
这问题比当年没饭吃还棘手。小岗村新支书最近在搞土地流转。把零散地块拼成大片,无人机撒药,卫星导航收割。
可村里老人嘀咕:这不算走回头路?改革从来不是单行线。
从分田到户到规模经营,四十年兜了个圈。
但此集体非彼集体,拖拉机代替了锄头,手机代替了算盘。安徽今年试点"职业农民"认证。会开无人机比会扶犁吃香,这世道变得老把式都看不懂。
可粮食毕竟要从地里长出来。有个数据挺扎心:现在种地主力平均年龄55岁。等这批人干不动了,谁来接茬?
大学生返乡的不少,可真正下地的没几个。小岗村现在搞旅游赚了钱,但游客问起粮食产量,村干部总岔开话题。
面子光鲜里子难,这大概是所有明星村的通病。改革没有终点站。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