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府之国”指的是哪?想必很多朋友脱口而出两个字——“四川”,并能拿出“证据”,称三国里面就这样讲的。这样说也没错,《三国志·诸葛亮传》中:“益州险塞,沃野千里,天府之土,高祖因之以成帝业。”
![]()
可是我们要知道,《三国志》的作者陈寿素来是“尊蜀汉、厌魏晋”的。陈寿是晋朝官员,却称刘备为先主,为其传记取名《先主传》。但我们最早的“天府之国”其实是关中。
《战国策·秦策一》:“田肥美,民殷富,战车万乘,奋击百万,沃野千里,蓄积饶多,地势形便,此所谓天府,天下之雄国也。”苏秦将秦惠文王统治地区称为“天府”。
又有《史记·留侯世家》:“夫关中左崤函,右陇蜀,沃野千里,南有巴蜀之饶,北有胡苑之利,阻三面而守,独以一面东制诸侯,诸侯安定,河渭漕挽天下,西给京师;诸侯有变,顺流而下,足以委输。此所谓金城千里,天府之国也,刘敬说是也。”
天府最初的含义是负责礼仪的官职,掌管珍贵物品的保管、收藏及陈列。而古早时期的礼仪也是非常重要的,只有那些达官贵人才讲“礼”。后来“天府”、“天府之国”,代指形势险固、土地肥沃、物产丰富的地区;当然也能指最适合人类居住生活的地方。
![]()
唐朝中期以前,四川和关中都算天府之国,但四川远不及关中;如若不然,坐拥四川的蜀汉也不会死活打不过坐拥关中的魏晋。无论是地利,还是资源,成都平原(四川的精华)都不及关中平原(特指中唐以前,中唐以后关中就没落了)。
关中“天府之国”的美誉,可以追溯到周朝建立。周人崛起于周原,即关中平原西部。经过周文王、周武王两代人的努力,周灭商定都丰镐(丰京和镐京的统称,均在今日的西安)。周幽王统治期间的犬戎之祸,直接导致西周灭亡;周平王东迁成周立国(今河南洛阳)。
丢了关中的周人,从此失去了“天命”。之后,被秦人慢慢接过去。名义上关中是周天子赐给秦人的,实际上是周王室已无法控制这片尽是戎狄的祖地。秦人在遍地戎狄、没有华夏诸侯的西陲之地立国,经过数代国君的励精图治、奋勇搏杀,才渐渐发展起来,掌握关中。这一期间,多位秦国君主、王子丧生西戎,贵族、国人更是不计其数。
秦王政(即嬴政)时期,郑国渠历经10年完工,大大挖掘了关中平原的潜力(本身就有,不然怎么修水利工程都没用),让原本产量低、甚至种不了农作物的4万余顷(今110万亩)盐碱地,摇身一变成土地肥沃产量高的良田。这真是天差地别。
![]()
除大量良田外,关中还有广袤的原始森林;森林多意味着动植物丰富,砍柴取暖和伐木建筑也方便许多。自秦汉到中唐,不少大一点的王朝基本都选择定都关中。当然也有许多没定都关中的,如东汉、曹魏、晋朝、北魏、隋朝炀帝,其结局基本都不太好,简而言之就是国祚短、对地方的统治力度不大、对外不强。
别看关中不大,又是地处西北不在中心,但它的战争潜力实在太大了。你不好好拿着它,别人就会拿住,然后你就不好受了。那些不定都关中的王朝,最后基本被掌握关中的势力所灭亡。最明显的就是北魏灭亡后,坐拥关中的西魏灭掉坐拥中原的东魏。
前面提到的战争潜力,不单讲粮食产量,还包含有地利:关中关中,就是被关隘包着的中间地区,敌人不管是要打你,还是要搞破坏,必须破关才行;而你要打敌人、袭扰敌人的农业生产,那就简单多了,直接出关打,打得不好还能马上跑回来。这一难一易,差别可就大了啊。
![]()
可是中唐之后的关中地区,为何连自给自足都很难做到了?还是因为定都关中,土地被折腾得厉害,又没有得到有效的养护。定都关中意味着要大兴土木,上至皇帝大臣,下到黎民百姓,都得建房子住;而且古时候取暖主要靠木材,都城的人口数量如此庞大,树木被砍伐的数目可想而知。
现在的人都知道树砍多了,会带来水土流失,但那时候的人不知道。水土流失会带来耕地减少,耕地的减少直接导致粮食产量的降低。中晚唐时期,关中可耕种的土地面积已不足西汉鼎盛时期的一半,人口却因都城所在还不断增长。
![]()
唐朝之后,再没有王朝定都关中了,因为缺粮又缺木材(建都城宫殿需要大量木材)。到今天,不少当地人还说八百里秦川无法自给自足。这其中虽然有人口剧增的因素,但也有它生态还没完全恢复的原因。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