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制造在全球具有一定的影响力,而中国在国防工业制造上也一直没有停下脚步。7月1日,中国再次迎来一个好消息,大国重器实现“微米突破”。
而2024年年底,美国学者就曾警告,中国国防制造是美国的三倍,如果不和盟友进行合作,美国将难以对付中国,这究竟是怎么回事呢?
中国国防制造是美3倍
2024年10月底,美国五角大楼郑重其事地发布了其首份《国防工业战略》年度实施计划,核心意图显露无疑,急需拉拢盟友。
这份报告的出台并非心血来潮,而是美国国防工业近年来一系列困境的集中反映,供应链的脆弱性屡遭冲击,关键产能出现明显短板。
美国海军部长卡洛斯·德尔·托罗在2024年3月马不停蹄地穿梭于韩国和日本的大型造船厂之间,其意图路人皆知,寻求日韩的资本、工程师和技术支持,以重振美国国内那些闲置甚至关闭的造船厂。
美国《华尔街日报》以一篇深度报道揭示了这一巨大落差,中国造船业已经连续14年稳居全球第一的宝座,2023年全球超过一半的商业新船订单由中国船厂承接。
曾经支撑帝国扩张和赢得战争的欧洲造船业,其产量份额已萎缩至仅占全球的5%,而美国的贡献几乎可以忽略不计。这种差距早已超越了造船业本身,成为美国整体国防工业基础面临空心化挑战的缩影,从导弹生产到高端精密装备制造,多个关键领域都显露出力不从心的迹象。
哈德逊研究所的施耐德看得揪心,日本政局乱局让美国打造联盟式工业基础的算盘悬在半空。中国工业规模是美国的三倍。
他直言不讳,不和盟友真刀真枪协作、用上他们的工厂,美国不是中国对手,没有办法成功竞争。更令他忧心的是中俄日益紧密的协作,反观日本若执意单干。
政治雷区遍布,美国借力打力的算盘打得山响,落地却步步荆棘。盟友关系如同精密仪器,一颗松动的螺丝足以让整台机器停摆。当合作之路在政治迷雾中若隐若现,中国自主创新的巨轮已鸣笛起航。
美国的软肋
美国国防工业的肌肉萎缩,在造船领域体现得尤为触目惊心。美国海军部长托罗风尘仆仆地跑遍日韩各大船厂,目标只有一个,复活美国那些已经关停或闲置的造船厂。
日媒一针见血地戳破,美国发现自己难以跟上中国造船业的步伐,只能放下身段求助。
《华尔街日报》的数据更扎心,中国造船业连续14年霸榜全球,去年全球商业造船产量一半以上刻着中国制造。
反观昔日辉煌的西方造船业,仿佛迎来诸神黄昏,欧洲产量仅占可怜的5%,美国?几乎可以忽略不计。
弹药生产这条生命线同样卡脖子,俄乌、巴以两场冲突消耗巨大,美军急需盟友分担爱国者导弹生产,想把年产量从500枚提升到750枚。
重担主要压在日本三菱重工肩上,它目前按美国许可每年造约30枚爱国者-3,计划未来翻倍。但理想很丰满,现实很骨感。
路透社揭露了残酷的现实,增产的关键在于上游供应链,特别是制导系统组件。不过,美国供应商波音公司的增产计划竟已拖延到2027年!
这意味着三菱重工想完成增产目标?还得苦等好几年。
更尴尬的是,即使零件问题解决,三菱重工要稳定年产60枚导弹,还得自掏腰包几千万甚至上亿美元去盖新厂,日本政府的补贴只覆盖自卫队自用装备,出口不管。
军工行业人士坦言,产能瓶颈,注定要持续煎熬一阵子。
雪上加霜的是,为了优先填补乌克兰战场的窟窿,美国在2024年7月干脆宣布,暂停向其他盟友交付爱国者和先进防空系统。
盟友的订单?统统让道给乌克兰。一边是自家工业基础“锈迹斑斑”,一边是核心弹药产能爬坡艰难,美国想靠外力补短板,却发现连外援自身也深陷泥潭。就在美国四处求药时,中国在国防制造领域的步伐却坚定而有力。
中国军工的硬核突围
当美国还在为产能与合作焦头烂额之际,中国在国防工业的赛道上持续奔跑,不断实现关键突破。2024年年底,上海沪东中华造船厂迎来中国海军里程碑一刻,全球首艘搭载电磁弹射技术的076型两栖攻击舰首舰正式下水。
专家解读,此举绝非简单技术叠加,它标志着中国军舰设计迈入化不可能为可能”的新境界。
军事专家张军社展望,076舰入列将革命性提升中国海军远海作战与立体登陆能力,未来在捍卫主权与海洋权益的关键时刻,它定是劈波斩浪的国之重拳。
这艘带弹射器的两栖巨舰更深远的意义,在于其与航母编队形成的黄金组合,远海打击与控制能力将获质的飞跃。
它无声诉说着中国防务工业的底层逻辑,与其在盟友的摇摆不定中蹉跎,不如潜心锻造不可替代的独门利刃。核心技术突破如同深海潜流,无声却重塑着大洋力量的版图。
当两栖攻击舰的轮廓在船坞中日益清晰,支撑大国重器的精密基石也在西南边陲默默淬炼。
7月1日,媒体报道中国再次迎来了大国重器,走进昆明机床的车间,时光仿佛在此折叠,一台是1965年新中国自研、定位精度达5微米的T42100坐标镗床,与它并肩的,是曾为标杆的瑞士原型机。
六十年光阴流转,中国老将精度与稳定性丝毫不逊。另一台即将远赴欧洲的TK6916JC落地式铣镗床,则标志着“中国精度”从追赶到反哺全球制造业升级的华丽转身。
机床,被誉为工业母机,心脏般决定着制造业的工艺高度。昆明机床厂工程师余庆明深谙此道,一台坐标镗七成精度,藏在装配细节里。
他展示着古老的刮研技艺,在巨大家伙上,靠显色剂和刮刀找出并修平2微米的细微凸起。正是这份对微米世界的极致苛求,支撑昆明机床创造148项中国第一,为国防和民族工业铸就坚实脊梁。毫厘间的执着,终将汇聚成扭转乾坤的力量。
美国寻求盟友协作的剧本布满政治变数与产能瓶颈,如爱国者导弹增产计划因波音零件延迟而卡壳,凸显其供应链深层隐忧。
反观中国,从076舰的电磁弹射到昆明机床的微米突围,一条自主创新、夯实根基的道路愈发清晰。美学者警示的“三倍规模”差距,其背后是发展路径的深刻分野。
当大国博弈进入深水区,后者所积蓄的动能与可持续性,或许正是决定未来天平走向的终极密码。
主要信源
大国重器“微米突围”——新华社客户端2025-07-01
美学者:中国工业制造规模是美国三倍,不跟盟友合作,美国难与中国竞争——观察者网2024-11-01
日本帮美国增产导弹遇难题——2024.8.2中国青年网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