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易首页 > 网易号 > 正文 申请入驻

这个蛇年,蛇咬事件频发,怎么破?

0
分享至


蛇真的变多了吗?城市里蛇出没是什么原因?人类又该如何与蛇相处?

记者 | 周 洁

近日,27岁女游客在三亚被蛇咬不幸身亡,引发广泛关注。

入夏以来,蛇类进入活动旺季,市民与它亲密接触的机会陡然增加,比如上海就有医院表示因为气温不断升高,接诊蛇咬伤病例增多;而北京也有报道称6月的前18天共接抓蛇求助警情217起,好在均未造成伤人事件。

蛇真的变多了吗?城市里蛇出没是什么原因?人类又该如何与蛇相处?《新民周刊》就此采访了几位专业人士。

蛇咬高发,如何应对?

6月2日凌晨,游客付淇某某步行回酒店途中,疑似被绿化带中的毒蛇咬伤,回酒店简单消毒并处理伤口后,身体感到不适,打车就医。然而,经两家医院接力救治,仍在当天清晨抢救无效不幸离世。


6月3日晚,海南省三亚市卫生健康委员会介入并发布情况通报。6月5日,三亚再次通报该事件,发布事件完整时间线,讲述医院救治过程,并表示仍在就尸检等问题与家属进行沟通,以进一步查明死因。

上海自然博物馆研究院何鑫接受《新民周刊》采访时表示,三亚地处热带,相对而言蛇的种类是比较多的,其中有不少属于毒蛇。“我们通常所说的毒蛇,常见的是眼镜蛇科和蝰科。眼镜蛇科在三亚地区相对多一点,像银环蛇、舟山眼镜蛇、珊瑚蛇,都是有毒的眼镜蛇科蛇。蝰科下有不同种类的蝮蛇、蝰蛇,在三亚地区也有少数分布。因为蛇的种类和数量相对多,所以人们在三亚地区遇到蛇的概率相对高一点。”何鑫介绍。

尽管付淇某某的死因截至目前仍未获得官方确认,不过许多蛇类爱好者都表示毒发过程符合银环蛇中毒症状。中国小动物保护协会两栖爬行动物分会秘书长、中国科学院成都生物研究所在读博士林一恒告诉《新民周刊》,圈内人的判断普遍都认为其被银环蛇咬伤的概率较大。“银环蛇的神经毒占比特别高,被咬受伤后不太感觉到痛,也不像其他毒蛇咬伤后会出现局部症状,因此很容易被忽视。”林一恒表示,被银环蛇咬伤后应尽量在两个小时内赶往有抗蛇毒血清的医院就医。另外如果不慎被蛇咬伤,最好记住蛇的特征和颜色,有条件时可以拍照,可以帮助医生迅速找到适合的血清。

据了解,蛇毒通常分为神经毒、血液毒、细胞毒、混合毒。但每种蛇的蛇毒成分都不是单一的,只是占比多少的问题。“人们有一个长久以来的误区,被毒蛇咬了以后用嘴把毒血吸出来是没有用的,蛇毒的扩散比吸血的速度快多了,而且不同蛇毒的处理方式也不一样。比如被银环蛇咬伤后,可以用扎带把伤者近心端进行捆扎,延缓它的毒发时间。如果被蝰科毒蛇咬伤,用捆扎法反而会加速肢端坏死。所以最好的办法仍然是立即就医。”林一恒说。

何鑫也解释道,因为蛇是有鳞目蛇亚目爬行类动物的总称,蛇和蛇之间的差别可能比猫和狗之间的差别还要大,不同蛇毒成分差异很大,因此抗蛇毒血清差异也很大。

如果实在没有看清蛇的模样,医生会通过咬痕及症状进行判断:有毒蛇牙痕深而粗大、间距大,伤口出血、肿胀明显,多有麻木或剧痛感,局部和全身中毒表现明显;无毒蛇牙痕浅而细小、间距密,伤口无出血、肿胀,无麻木感,疼痛逐渐减轻或彻底消失。

蛇的活动时间有明显的淡季和忙季。以上海为例,5—8月是蛇类活动高峰期,而大概从9、10月温度下降后,蛇就开始不怎么活跃了,11月彻底进入冬眠,一般到次年的惊蛰才会重新出没。另据何鑫介绍,上海周边蛇的种类非常有限,原生毒蛇只有一种,即短尾蝮。蝮蛇的毒性相对没有那么严重,如果被蝮蛇咬伤,通常及时就医后不会有大碍。


短尾蝮。 摄影|林一恒

外表虽吓人,其实胆很小

充满野性的花纹鳞片、婀娜游动的身形、冰冰凉凉的触感以及往前窥探的头部还吐露着猩红分叉的舌尖,这是大部分人对于蛇这一生物的印象,它们既美丽又神秘,嘶嘶的响动又透着一股邪恶感,总让人本能地从灵魂深处升起一股恐惧。

而且,根据这两天抓蛇新闻的不完全统计,它们颇有些“神出鬼没”。有的被发现挂在果树或路灯上,有的钻到了车辆的底盘、前发动机舱、后备箱和驾驶室,电动车的车座底下,还有的则溜到居民家的厕所、厨房、鸡舍、垃圾桶、卧室床下或空调外挂机上……冷不丁看到“蛇形走位”或者“蛇头蛇尾”,人难免要“一佛出世、二佛升天”。

近些年来,城市生态的改善促进了生物多样,不久前上海生态环境部门公布了首次全面的生物多样性本底调查的最新进展,发现150种新“居民”。观察蛇类多年,林一恒确实觉得当下城市居民比过去更容易看到蛇,“上海绿化的覆盖率提升后,适合蛇类栖息的环境增加;同时人类活动外扩,也侵占了一部分野生动物的生存环境”。

人对于蛇的第一印象不佳,固然有“以貌取蛇”的偏见,更大的原因则在于,我们对蛇的了解实在是太少了。林一恒从高中开始养宠物蛇,现在还在上海经营了一家羲源爬宠,他告诉记者,蛇是一种很古老的生物,体型大小各异,不同的生活环境造就了它们不同的习性,不过当蛇和人相遇,基本上都是蛇秒怂:“人的体型对蛇来说可谓庞然大物,它们见到人的那一刻就想逃了。只有当它觉得生命受到威胁,才会选择背水一战。”林一恒说,如果不小心碰到蛇,可以选择用木棍将它挑走或者在它后面拍打,如果害怕也可以请专业人士放生。

“能够在城市环境中生存下来的蛇类,例如短尾蝮、赤练蛇等,它们会主动规避白天频繁的人类活动,选择在夜间或晨昏时段活动。”南京市红山森林动物园科普老师高原在接受《新民周刊》采访时表示,“蛇类通常在炎热的夏季较为活跃,偏好在林地、灌丛、荒地等复杂环境中觅食活动。面对人类,蛇类不会主动发起攻击,多数情况下当感知到人类接近时它们会迅速溜走,只有在面对冒犯和威胁时才会防御反击。所以,夏天尽量减少在这些自然环境中的活动,做好预防,基本就能避免被蛇咬伤的风险。”


赤练蛇。 摄影|林一恒

蛇对于人造成的威胁,其实远不如人对蛇的威胁。“城市化进程中,自然栖息地不断缩减,包括蛇类在内的很多野生动物面临着缺少生存空间的窘境。除此之外,它们还要面对城市中人类活动带来的威胁。蛇是变温动物,它需要从外界环境中吸收热量来提高自身的体温促进代谢。有时蛇会主动到柏油马路吸收热量汲取活动能量,但城市中繁忙的车流造成了许多路杀。”在高原看来,城市中有蛇类分布是再正常不过的事情,这也是城市良好生态环境的体现。但就目前而言,城市中蛇类的生存境况并不乐观,绝非一些媒体宣扬的“泛滥成灾”,实际中蛇类对于城市居民产生的直接影响也微乎其微。

林林总总的抓蛇新闻中,也有部分蛇被证实系小区居民饲养的宠物蛇,因为饲养箱未关好,方才发生了“越狱”的意外。同为养蛇人,林一恒表示宠物蛇一般系人工多代驯化以后的结果,性格比较温顺。“蛇作为异宠近两年热度很高,因为它的饲养比较省心,一周只需要喂食一次,打理起来也很方便。不过特别大型的蛇类都不建议在居民区饲养,如果需要饲养还需要办理专门的证件,此外养蛇一定要做好防逃逸,如果不想养了或者没有条件继续饲养的情况下,可以选择捐赠给动物园或者科研机构,不要随意放生。”

我们为什么需要蛇?

目前全球现存的蛇有三千多种,可以被划分为两大类,分别是盲蛇下目和真蛇下目。我国蛇类丰富,但确切数量尚无定论,我国常见的蛇分布于多个科属,其中游蛇科是种类最多的科。上海地区记录过的蛇类共有16种,然而随着城市的发展与环境的变迁,大部分种类如今在上海已难觅踪迹。

三亚蛇咬事件发生后,有部分极端的声音要求开展灭蛇行动,但这显然并不理智也不可取。“如果城市里的蛇类全部消失,可能短期内没有什么,但对于城市的生态稳定一定存在影响。”高原说,人类赖以生存的城市环境,并不是钢筋水泥本身,而是城市的生态。生态系统是一个复杂的构成,各种各样的生物共同生活在其中,种类越多,整个系统越趋于稳定,达成微妙的平衡。“蛇在生态系统中是一个非常关键的环节,它的食物很多,同时也有很多的生物以蛇为食。”

作为捕食者,蛇能够控制鼠类、昆虫等种群数量,维持生态平衡。据统计,一只成年蛇一年可以捕食数百只老鼠,能够有效抑制鼠害,保护农业生产。同时,蛇也是其他动物的食物来源,例如,猛禽、大型猫科动物等会捕食蛇类。如果蛇类数量大幅减少,将会影响到整个食物链的平衡,引发一系列连锁反应。

在其他领域,蛇对人类的意义也很重要。比如蛇毒被广泛研究用于开发药物,治疗心血管疾病、癌症等疑难病症。蛇皮也常被用来制作皮革制品等。

“上海常见的无毒蛇主要有赤链蛇、黑眉锦蛇、乌梢蛇、王锦蛇等。比如黑眉锦蛇喜欢吃老鼠,一度被农民奉为农田和粮仓的‘守护者’,引为‘家蛇’;而王锦蛇的主要食物是蛇,尤其爱吃毒蛇。”林一恒表示这些蛇主要分布在崇明、奉贤、闵行、浦东等郊区,市区一些生态环境比较好的小区,偶尔也能发现它们的身影。“如果感到害怕的话,也可以请物业做一个本底调查,摸排清楚小区里的蛇类分布情况,减少恐慌情绪。”

今年是蛇年,蛇年话蛇,让我们对蛇多一些了解和关注,多一些关心和保护。让蛇能够与其他野生动物一样,在这片土地上继续繁衍生息。


抗战胜利80周年,特朗普该看到什么?

北约增加军费开支之际,普京却宣布俄将减少军费开支

作为上海人曾经的身份象征,这里用20年打了个漂亮的翻身仗

版权说明

新民周刊所有平台稿件, 未经正式授权一律不得转载、出版、改编,或进行与新民周刊版权相关的其他行为,违者必究!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

相关推荐
热点推荐
“吃饭七分饱”被推翻?医生:过了70岁之后,吃饭尽量做到这几点

“吃饭七分饱”被推翻?医生:过了70岁之后,吃饭尽量做到这几点

诗意世界
2025-09-14 22:51:59
时隔16年再夺亚洲杯冠军,中国女曲直通世界杯

时隔16年再夺亚洲杯冠军,中国女曲直通世界杯

澎湃新闻
2025-09-15 00:26:02
圈子不同别硬挤!李晨被鹿晗“移出”聚会照,网友:局外人实锤

圈子不同别硬挤!李晨被鹿晗“移出”聚会照,网友:局外人实锤

吴蒂旅行ing
2025-09-12 18:46:08
莎莎领奖名场面!和局长的拥抱甜到我嘴角咧到耳根

莎莎领奖名场面!和局长的拥抱甜到我嘴角咧到耳根

阿废冷眼观察所
2025-09-10 14:18:45
为什么第一次发生关系后,女性会越来越想下次?

为什么第一次发生关系后,女性会越来越想下次?

王二哥老搞笑
2025-09-14 21:38:04
跳楼小生被gay大佬逼疯了

跳楼小生被gay大佬逼疯了

毒舌扒姨太
2025-09-12 23:09:16
中国亮出终极底牌!一旦俄罗斯战败,三项惊天举动将改变世界格局

中国亮出终极底牌!一旦俄罗斯战败,三项惊天举动将改变世界格局

诗意世界
2025-09-12 21:53:32
店员被网暴,西贝1.8万名员工开作战大会!媒体曝北京最大门店“堂食客流降超七成”

店员被网暴,西贝1.8万名员工开作战大会!媒体曝北京最大门店“堂食客流降超七成”

红星新闻
2025-09-14 13:49:20
DeepSeek新大招曝光:下一步智能体

DeepSeek新大招曝光:下一步智能体

量子位
2025-09-05 09:55:13
2亿鼻炎患者买爆这款创新药!

2亿鼻炎患者买爆这款创新药!

动脉网
2025-09-14 08:08:42
国产模拟芯片有望诞生新寒王,中方对美产模拟芯片发起调查背后

国产模拟芯片有望诞生新寒王,中方对美产模拟芯片发起调查背后

Thurman在昆明
2025-09-14 13:31:12
最长4米!贵州一男子连续7个月排出“面条状异物”,医生:很可能和吃这种生食有关

最长4米!贵州一男子连续7个月排出“面条状异物”,医生:很可能和吃这种生食有关

极目新闻
2025-09-14 11:45:29
“王姬女儿”高丽雯,瞒着母亲嫁帅哥演员,丈夫的父亲是央视名嘴

“王姬女儿”高丽雯,瞒着母亲嫁帅哥演员,丈夫的父亲是央视名嘴

虞先森
2025-09-15 00:00:00
男单颁奖礼:雨果笑容灿烂,王楚钦淡定,莎头再次顶峰相见

男单颁奖礼:雨果笑容灿烂,王楚钦淡定,莎头再次顶峰相见

湘楚风云
2025-09-15 01:33:01
28岁女子被砸死,家属索赔200多万

28岁女子被砸死,家属索赔200多万

南方都市报
2025-09-13 22:19:51
中国斩获45亿大单,20架大飞机将飞往海外,美国想拦都拦不住

中国斩获45亿大单,20架大飞机将飞往海外,美国想拦都拦不住

空天力量
2025-09-14 10:45:52
脑梗跟戴帽子有关?医生警告:55岁后,天冷要注意这6件事

脑梗跟戴帽子有关?医生警告:55岁后,天冷要注意这6件事

王二哥老搞笑
2025-09-12 11:58:38
失去中国市场后,大量水果烂地里卖不出去,如今开始后悔得罪中国

失去中国市场后,大量水果烂地里卖不出去,如今开始后悔得罪中国

文史旺旺旺
2025-09-13 19:47:10
罗马诺:由于亚马尔的伤病,巴萨对西班牙国家队和足协感到愤怒

罗马诺:由于亚马尔的伤病,巴萨对西班牙国家队和足协感到愤怒

懂球帝
2025-09-15 01:00:16
阿莫林治下曼联31场英超31分,为同期非降级球队并列最少

阿莫林治下曼联31场英超31分,为同期非降级球队并列最少

懂球帝
2025-09-15 02:03:26
2025-09-15 02:23:00
新民周刊 incentive-icons
新民周刊
深度和角度,这就是我们能做的
11802文章数 221858关注度
往期回顾 全部

头条要闻

罗永浩向贾国龙重新开战:我看你智力有问题 不可救药

头条要闻

罗永浩向贾国龙重新开战:我看你智力有问题 不可救药

体育要闻

利物浦1-0绝杀十人伯恩利 萨拉赫95分钟点射

娱乐要闻

花泽香菜官宣离婚 结束与老公5年婚姻

财经要闻

西贝贾国龙,“错”得离谱

科技要闻

L3级车型要来了!辅助驾驶迎重大利好

汽车要闻

混动狂潮 835马力V12 阿斯顿·马丁的最后浪漫

态度原创

艺术
亲子
时尚
旅游
手机

艺术要闻

故宫珍藏的墨迹《十七帖》,比拓本更精良,这才是地道的魏晋写法

亲子要闻

小学孩子记不住数学抽象概念咋办?幼儿园老师这招值得家长学习!

听说现在年轻人的家都“歪七扭八”的?

旅游要闻

热闻|清明假期将至,热门目的地有哪些?

手机要闻

澎湃OS再次公布进展通报:7大问题已解决,你遇到了吗?

无障碍浏览 进入关怀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