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大师梁启超在《少年中国说》里喊过:“老年人常思既往,少年人常思将来。然苟其血气未衰,精神未敝,虽九十犹可以为少年。”
这话搁五十岁的人堆里最提神——好多人一过五十就念叨“老了老了”,可你看那些蹲在公园跟年轻人学拍短视频的,躲在书房鼓捣无人机的,分明是把“中年”活成了“中少年”。
老话说“心若年轻,岁月不老”,五十岁还对这四件事上瘾的人,压根没把年龄当回事儿。
一、对新鲜事物瞎琢磨:五十岁还蹲在抖音学剪辑的人,心里准住着个少年
我邻居王姨五十岁生日那天,儿子送了台智能手机,她嫌“费眼睛”,结果三个月后成了小区网红——每天研究怎么用剪映加特效,拍的“中老年穿搭”视频点赞量比年轻人还高。老话说“活到老,学到老”,她没事就跟孙子请教“啥叫弹幕”“怎么开直播”,那股子较真劲儿,比我刚工作时还足。
单位老陈更绝,五十岁突然报了吉他班,每天下班躲在车库练《七里香》。有人笑他“老黄瓜刷绿漆”,他甩甩头发:“周杰伦演唱会我都抢票了,不得提前练练?”这就像《诗经》里说的“如切如磋,如琢如磨”,对新鲜事物上瘾的人,骨子里就没服过老。你看那些五十岁还捧着平板电脑学PS、跟着网红跳健身操的,哪个不是把“中年危机”过成了“中年契机”?
二、对人际圈子瞎热闹:周末组局爬山的“老顽童”,比年轻人更懂生活滋味
我爸五十岁后突然成了“社交达人”,以前下班就窝沙发,现在每周组织老同学爬山,还拉着我妈加入了徒步群。上次家庭聚会,他举着手机给我们看“驴友”拍的雪山视频,眼睛亮得像二十岁的小伙子。老话说“多个朋友多条路”,他现在的朋友圈比我还精彩——今天帮驴友修自行车,明天跟摄友去拍日出,哪有半分“退休老干部”的样子?
同事张姐更猛,五十岁那年跟闺蜜来了场“说走就走的旅行”,从云南追到新疆,在草原上骑马时还发了条朋友圈:“青春不毕业,我们不散场。”这就像《庄子》里讲的“人生天地之间,若白驹之过隙,忽然而已”,懂得跟朋友瞎热闹的人,早把日子过成了“及时行乐”。你看那些五十岁还爱组饭局、搞同学会、拉着老伙计探店的,心里头准是揣着“永远年轻,永远热泪盈眶”的劲儿。
三、对身体本钱瞎折腾:凌晨五点去晨跑的“老妖精”,把同龄人甩在广场舞队后面
我家楼下有个“硬核大叔”,五十岁开始练马拉松,每天凌晨五点准时绕着公园跑圈,冬天穿个背心跑得冒汗。有次遇见他,我喘着气问:“叔,您不累吗?”他抹把汗:“躺着才累呢,你看我血压比年轻人都稳!”老话说“身体是革命的本钱”,他现在能做三十个引体向上,把小区里的小伙子都看傻了。
单位李姐更绝,五十岁报了个跆拳道班,每周三次跟 teenagers 一起踢板子。上次她儿子结婚,她穿着旗袍劈了个叉,全场掌声雷动。这就像《黄帝内经》里说的“法于阴阳,和于术数,食饮有节,起居有常”,懂得折腾身体的人,早把“中年发福”炼成了“中年挺拔”。你看那些五十岁还泡健身房、打羽毛球、跟着刘畊宏跳操的,哪个不是把年龄当数字?
四、对兴趣爱好瞎痴迷:躲在画室画到半夜的“老灵魂”,比年轻人更懂热爱的滋味
我姑父五十岁那年突然捡起了画笔,以前是理工男,现在成了“画室钉子户”,周末能从早画到晚,画完还在朋友圈搞“线上画展”。有次我问他:“姑父,您咋突然开窍了?”他摸着胡子笑:“啥开窍啊,就是不想闲着。”老话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他现在画的山水图被邻居抢着要,活得比退休前还带劲。
小区王阿姨更厉害,五十岁开始学陶艺,家里堆得全是陶罐陶碗,有次不小心摔了个刚烧好的花瓶,她拍拍手说:“碎了就碎了,再做个更漂亮的!”这就像《论语》里讲的“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对爱好痴迷的人,早把“中年油腻”过成了“中年雅致”。你看那些五十岁还摆弄相机、研究书法、窝在书房啃大部头的,哪个不是用热爱对抗岁月?
说到底,年龄这东西就是个“纸老虎”。梁启超先生说“少年人常思将来”,五十岁还想着学新东西、会朋友、练身体、追爱好的人,心里头装的全是“将来”——不是等着退休的将来,是“我还能折腾、我还想折腾”的将来。老辈人常说“人老心不老,生活才美好”,当一个人五十岁还对世界保持好奇、对生活充满热情,管他身份证上写着多少岁,活得就是“少年感”。毕竟日子是自己过的,你把它过成“夕阳红”还是“朝阳升”,全看心里那把“年轻的火”灭没灭。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