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份特朗普宣布的“对等关税”宽限期将于7月9日截止,如今仅剩最后10天,美国与欧盟、日本等国的谈判也随之进入冲刺阶段,小动作不断。
不过,中国对此的立场始终清晰且坚定,绝不接受以牺牲中国利益为代价的交易。6月28日,中方再次发出严正警告。
那么,中国为何选择在此时重申这一立场?这背后是否有个别国家在谈判中出现了触碰中国核心利益的苗头?
4月9日,特朗普政府挥舞对等关税大旗,宣布对所有主要贸易伙伴加征10%基准关税,并设定90天谈判窗口期。
若7月9日前无法达成协议,部分产品关税将飙升至25%甚至50%。美国此举意图明确:以高压重塑贸易规则;而对欧盟、日本、印度、韩国等经济体而言,则是在让步与反制间走钢丝的煎熬时刻。
在这场倒计时游戏中,英国成为了第一个交卷的国家。6月16日,英美两国领导人高调宣布达成贸易协议框架。
然而细看条款,英国的妥协肉眼可见,美国为其汽车进口设置了每年10万辆的配额,并征收10%的关税;作为交换,英国则向美国牛肉、乙醇、谷物等农产品敞开了更大的市场大门。
更引人注目的是,英国在转基因农产品标准上罕见松动,且被迫接受了远高于此前平均水平的汽车基准关税。
英国率先上岸,确实缓解了自身燃眉之急,但其付出的代价也清晰标注了美国谈判的要价牌码。
中国迅速识破其中玄机,商务部发言人直言,美方行为是典型的单边霸凌,严重冲击多边贸易体制根基。中国支持各国通过平等磋商解决分歧,但严正申明核心立场,绝不容忍他国以牺牲中国利益为筹码换取美国关税恩惠。
6月16日,英美在G7峰会间隙抢签贸易协议,成为这场全球贸易战中首个与美国达成妥协的主要经济体。
表面看,英国获得部分甜头,美国计划为英国汽车进口设定10万辆配额,并承诺在满足条件后对英国钢铝制品设定最惠国税率配额。
特朗普高举协议文件高调宣称签了,就这么定了,兴奋之情溢于言表。不过,英国付出的隐性代价远超表面收益。
美方此前加征的10%对等关税并未取消,英国被迫接受这一高额基准税率。协议中一项第三国转口产品敏感识别条款,表面中立,实则将中国药品、特种钢铁和电子零部件列入重点清查目标。
北京外国语大学教授王朔分析指出,英国之所以急于吞下这份条件严苛的协议,背后有脱离欧盟后亟需巩固对外经贸纽带、提升国际存在感等多重复杂考量。
美国旋即高调宣扬英国成为首个信任美国贸易愿景的核心盟友,试图以此施压他国效仿。
中国反应迅速而强硬,商务部通过外交渠道向英方提出交涉,驻英大使馆亦发布声明,强调任何损害中国正当权益的安排绝不可接受。
英方虽事后澄清不针对特定国家,但该事件已被中国明确列为不可触碰的红线案例,为求短期关税减免而接受暗含他国歧视条款,终将得不偿失。
当英国的协议墨迹未干,其他主要经济体与美国之间的谈判桌上,气氛更为凝重复杂。欧盟作为美国最大的贸易伙伴之一,欧盟的谈判难度堪称最高。
欧盟委员会主席冯德莱恩一边在G7场合指责中国武器化稀土、破坏规则,试图转移焦点并鼓励美国团结盟友对抗中国而非内斗;试图拉美国共同针对中国,又为捍卫自身利益不惜与美国硬碰硬,欧盟的平衡术玩得惊心动魄。
日本的核心焦虑聚焦在汽车关税上,日方首席谈判代表赤泽亮正带着一组关键数据赴美,日本车企在美国本土年产量高达330万辆,远超其对美出口的137万辆,创造了巨额投资和就业。
日方据理力争,强调若美国执意对汽车加征25%关税,将摧毁现有产业生态。不过,面对美方压力,日本内部也开始讨论有限妥协的可能性。
《日经亚洲》报道透露,日本或考虑在稀土、战略矿产供应链上与美国合作,以此换取美方在汽车关税上的阶段性让步。其策略似乎是在核心利益区严防死守,在非核心或可借力的领域寻求交易空间。
印度虽被美方宣称谈判进展迅速,甚至接近完成,实则陷入僵局。印度对开放农产品市场、降低钢铁和汽车关税等问题顾虑重重。
莫迪政府虽希望借对美合作推动印度制造战略,但国内强大的农业保护呼声使其难以轻易让步。
韩国则相对低调,据报已派出高级别代表团赴美,磋商重点集中在半导体设备、显示面板和智能电动车等对其经济命脉至关重要的领域。谈判结果尚不明朗。
各国在倒计时下的奔波与盘算,其最终达成的协议内容,无疑将牵动全球贸易棋盘上最关键棋手,中国的核心利益。
中国在6月28日发出的警告,并非临时起意,而是对过去数月美国动向及潜在风险持续研判后的果断出手。商务部发言人的表态极其直白,反对任何国家以牺牲中国利益为代价去换取美国的关税减免。
若有人触碰这条红线,中方绝不接受,坚决反制。这八个字,字字千钧,传递出的是不容误判的战略决心。
马来西亚《今日商业》杂志敏锐地捕捉到,中国的声明标志着其捍卫经济伙伴关系立场更趋坚定,对美国试图孤立或削弱中国的图谋愈发警惕。
尽管未点名,但警告对象直指那些可能正与美国私下交易、试图以中国利益为筹码的国家。
中国立场的核心逻辑在于其坚守的多边主义原则,正如商务部研究院研究员周密所阐释的,中国主张在WTO等多边框架下,基于平等互惠处理经贸问题。
个别国家若在双边谈判中背离这一原则,做出损害中国利益的行为,中国不仅不会认可,更会以行动捍卫规则与自身权益。
商务部28日的表态,正是向所有贸易伙伴发出的明确倡议,欲与中国维持健康经贸关系,就必须共同遵守规则,避免损人不利己的短视操作。
中国清晰划出的红线,源于对国际经贸规则的坚定维护,也基于应对挑战的充分准备与实力。随着7月9日步步紧逼,特朗普宣称已与四五个国家达成协议,但除英美框架外,其他成果仍笼罩在迷雾中。
印美谈判卡在印度要求美国明确取消所有惩罚性关税与美国强攻印度农业市场的矛盾上。欧盟虽对在截止日前达成某种协议抱有希望,但其庞大的报复清单始终蓄势待发。
彭博社的报道点明了这种不确定性下的普遍心态,大家都在做两手准备。
更本质的挑战在于,特朗普政府试图在短短几个月内,与全球几乎所有主要贸易伙伴同时重谈贸易条款,这种四面开花的策略被《纽约时报》援引的专家直斥为极其不现实。
最后十天的滴答声,如同全球贸易脉搏的急促鼓点。各国在谈判桌上的进退维谷,实质是一场关乎未来经贸秩序走向的激烈角力。
中国在关键时刻发出的严正警告,清晰传递了捍卫核心利益和多边贸易体制的决心,任何试图绕过中国、损害中国的交易都将面临强有力的反制。然而无视规则、以邻为壑的“零和游戏”注定无法带来真正的赢家。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