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方周末揭露了重庆某地考编考公团伙舞弊案,历经数年,涉及37名考生。
东窗事发,一个原因是考生笔试成绩太过异常,高分高得离谱,且答案雷同,连错题都一样,引起了招考部门的重视。据南方周末报道,在2023年丰都县和南川区第二季度事业单位招聘工作人员考试中,有7名考生职业能力倾向测验分数超130分,最高达到142.5分,第一名与第八名121.5分的成绩分差达到21分。如此大的差距,在正常考试中是极不寻常的,也难怪会被怀疑作弊。
另一个原因则与重庆市事业单位考试科目变革相关。以前的考试科目多为客观选择题,便于作弊团伙通过设备传递答案。而新大纲下,综合应用能力专考写作,这让作弊难度加大,导致作弊考生在写作环节失分严重,成绩失衡,从而露出马脚。
这起舞弊案的作案手段也十分“专业”。作弊设备包括微型耳机、数据线和手机。考试时,拍题人将试题用手机密拍镜头拍照传给考场外“枪手”做题,答案再通过软件发送至考生耳机语音播报。男生把手机装进腰间袜子,女生则塞进内衣,以此躲避监考。
从2018年开始,该团伙就在重庆各区县及四川省内江市事业单位招聘考试中多次组织作弊。他们先收取考生四千至六千元的作弊设备费,考生笔试进入面试或考上事业单位后,再收取十万元至数十万元不等的好处费,5年时间共收取考生费用571.6万元。
这起案件令人震惊,也为考公考编的考试安全敲响了警钟。考公考编本是为国家和社会选拔人才的重要途径,承载着无数人的梦想和期望,关系到公共利益和社会公平。舞弊行为不仅破坏了考试的公平公正,让真正有能力的人失去机会,也损害了政府部门和事业单位的形象与公信力,更可能导致一些不具备相应能力的人进入体制,影响公共事务的正常开展。
随着社会的发展,考公考编的竞争愈发激烈,一些人在巨大的利益诱惑和“一编在手,此生无忧”的错误观念驱使下,不惜铤而走险。而科技的发展也让作弊手段更加隐蔽和难以防范。未来,如果不加强考试监管、完善考试制度、加大对作弊行为的打击力度,很难保证类似的舞弊案不会再次发生,甚至可能会有更多人试图通过不正当手段获取考公考编的机会,使考公考编成为考试作弊的重灾区。
相关部门应以此为契机,进一步完善考试安全体系,利用先进技术加强考场监测,提高监考的智能化和精准化水平,如采用更先进的信号屏蔽设备、监控设备等,让作弊设备无处遁形。同时,要建立更严格的考生诚信档案制度,对作弊考生进行严肃处理,不仅取消考试成绩,还要在一定期限内禁止其再次报考。对于组织作弊的团伙和个人,要依法严惩,提高违法成本,让他们不敢再触碰法律红线。
此外,还需加强对考生的思想教育,引导大家树立正确的价值观,明白依靠作弊获得的编制终究是虚假的,只有通过自身努力和真才实学取得的成绩才是可靠的,才能在工作岗位上真正实现自己的价值,为社会做出贡献。只有多管齐下,才能维护考公考编考试的公平公正,确保选拔出真正优秀、有担当的人才,为国家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提供有力保障。
![]()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