军事比武禁用高科技,老兵掏出算盘夺冠:当年我们用这个算导弹轨迹

分享至

创作声明:本文为虚构创作,请勿与现实关联

「系统瘫痪!所有电子设备失效!」

2023年全军信息战大比武现场,随着导演部突然宣布的紧急情况,所有参赛队员的智能终端瞬间黑屏。

数字合成旅的少校林锐猛拍战术平板。

毫无反应。

这位清华计算机博士出身的军官,此刻像被砍掉双手般茫然。

突然,观礼台传来「噼啪」脆响。

众人回头,只见观战的退役返聘老军工赵算盘,不紧不慌从布袋里掏出一把油光发亮的老算盘,枯瘦的手指一拨。

「啪!」

「娃娃们,打仗不是打游戏。」



01

比武场地设在西北某训练基地。

红蓝双方各派出十二名精英,配备最先进的量子通信系统和AI辅助决策终端。

林锐摸了摸自己的战术平板。

屏幕依然漆黑。

他试图用备用电源激活数据库,连接失败。

旁边几个参赛军官也在忙活,有人拍设备,有人检查线路。

「电磁干扰强度超出预设参数。」导演部通过扩音器宣布,「此为突发特情,比武继续进行。」

林锐皱眉。

这不在预案里。

没有电子设备,怎么计算复杂火力坐标?

他扫视四周,发现观礼台上那个老头居然掏出了算盘。

木质算盘梁上刻着几个数字:1964.10.16。

老人叫赵算盘,本名赵维庆,今年八十一岁。

退役后被基地返聘做技术顾问。

平时话不多,总是拎着个布袋子,里面装着各种老物件。

林锐见过他几次,印象是个固执的老古董。

每次开会,别人用PPT,他就在纸上画图。

别人谈云计算,他就摇头。

此刻看到老人掏算盘,林锐忍不住嗤笑。

都什么年代了,还玩这套?

赵算盘没理会周围的目光。

他把算盘放在膝盖上,又从布袋里取出一本发黄的对数表,还有几张手绘的坐标纸。

动作慢慢腾腾,但很有节奏。

「第一轮测试开始。」导演部宣布,「计算目标区域火箭炮集群覆盖坐标,时限三十分钟。」

林锐慌了。

没有电脑辅助,这种多变量计算根本不可能手工完成。

他环顾四周,发现其他参赛队员也一脸茫然。

有人开始在纸上列方程式,但很快就卡住了。

有人试图用手机计算器,但屏幕显示无网络。

林锐咬牙,开始在草稿纸上推导公式。

微积分、弹道学、气象修正。

每一步都要查表,每一步都容易出错。

观礼台上传来均匀的「啪啪」声。

赵算盘左手打算盘,右手翻对数表,偶尔在坐标纸上画几笔。

他的动作很快,算珠飞舞,发出清脆的撞击声。

十分钟后,老人停下动作。

他把坐标纸举起来,冲导演部喊:「完成。」

全场安静。

导演部接过坐标纸,输入电脑验证。

结果显示:精度99.7%,用时十分二十三秒。

这比历史最佳电脑计算记录还快了六秒。

林锐不敢相信。

他冲过去,抢过那张坐标纸。

密密麻麻的数字,工整的手写体,每个数据都对应着火力覆盖点。

「肯定是背了答案!」林锐大声质疑,「这些题目他事先练过!」

赵算盘抬头看他,眼神平静。

「来道现场题?」

02

导演部临时加赛。

题目当场出:模拟核爆冲击波扩散计算,涉及三维空间的偏微分方程组。

这是最高难度的战术计算,平时需要超级计算机运行数小时。

林锐一看题目就傻了。

这种题目,就算有电脑也不一定能在短时间内完成。

赞算盘接过题目,扫了一眼。

他重新调整算盘位置,把对数表翻到相应页码。

「开始。」

老人的手指在算珠上飞舞。

每一次拨动都很精准,发出的声音像打击乐器。

他边算边在草稿纸上记录中间结果,偶尔停下来查表。

林锐凑近观察。

老人用的是传统珠算法,但计算顺序很特别。

他把复杂的三维问题分解成多个二维平面,然后逐层计算。

最神奇的是,老人竟然能用算盘处理指数运算。

他把指数分解成对数,再通过查表和珠算结合,计算出精确结果。

二十五分钟后,赵算盘再次停下。

他在最后一张纸上画了个三维坐标图,标出冲击波扩散范围。

「交卷。」

导演部用便携式计算器验证。

结果令人震惊:误差仅为0.3%,完全符合实战要求。

现场一片寂静。

所有人都盯着那个瘦小的老人和他的木质算盘。

林锐感到脸上发烧。

他是清华计算机博士,却败给了一把算盘。

「老首长,您是怎么做到的?」一个年轻军官忍不住问。

赵算盘收起算盘,淡淡说:「练的。」

他站起身,准备离开。

林锐却发现了一个细节:老人的右手缺了无名指。

「您的手指?」

赵算盘停下脚步,举起右手。

「当年算错一位数,这是我自己剁的。」

03

1964年10月16日。

罗布泊核试验基地。

二十二岁的赵维庆趴在帐篷里的木桌上,面前摆着厚厚的计算稿纸。

他的任务是计算原子弹爆炸后的冲击波参数,为安全距离提供数据支撑。

没有电脑,没有计算器。

只有算盘、对数表和草稿纸。

帐篷外是戈壁滩的狂风,沙粒打在帐篷上发出噼啪声。

帐篷内点着煤油灯,光线昏暗。

赵维庆的算盘已经用了三年,算珠被磨得发亮。

他左手打算盘,右手查表,每个数据都要反复验证。

一个微小的计算错误,可能导致观测人员伤亡。

一个错误的参数,可能影响整个试验的成败。

他的眼睛熬得通红,手指磨出了血泡。

但算盘声从未停止。

「维庆,休息一下吧。」同事劝他。

「不行,明天就要核爆了,今晚必须算出结果。」

他继续埋头计算。

偏微分方程、气象修正、地形影响。

每一步都要用珠算完成,每一步都不能出错。

凌晨三点,算盘上的一颗算珠突然崩裂。

长期高强度使用,木珠承受不住撞击力。

赵维庆没有备用算盘。

他捡起碎片,试图用胶水粘好,但算珠已经变形,无法正常滑动。

怎么办?

他环顾四周,发现帐篷角落有几颗子弹。

他取出子弹头,用小刀削成圆形,替换破损的算珠。

铜质子弹头比木珠重,撞击声更加清脆。

他继续计算。

凌晨五点,草稿纸突然着火。

煤油灯太热,引燃了桌上的纸张。

赵维庆扑灭火焰,发现半个小时的计算结果化为灰烬。

他没有时间沮丧,立即重新开始。

天亮时,他终于完成了所有计算。

安全距离:2.3公里。

观测塔位置:北偏东15度。

设备防护等级:三级加强。

中午,第一颗原子弹成功爆炸。

蘑菇云冲天而起,震撼了整个世界。

观测人员安然无恙。

设备记录完整。

试验圆满成功。

但赵维庆发现了一个问题:他在最后一组数据中出现了小数点错误。

虽然不影响整体结果,但这是个致命的计算失误。

那天晚上,他把右手无名指放在木桌上,举起锋利的柴刀。



付费解锁全篇
购买本篇
《购买须知》  支付遇到问题 提交反馈
相关推荐
无障碍浏览 进入关怀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