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0条人命才会离开,载着死者的幽灵船传说背后隐藏的恐怖历史

分享至

创作声明:本文为虚构创作,请勿与现实关联

“All the officers including the captain have died. I'm about to die.”

(“包括船长在内的所有高级船员都已经死亡。我也即将死去。”)

这可不是什么恐怖电影里的台词,而是在 20 世纪 40 年代末期,真实发生在马六甲海峡一艘名为 “棉兰号” 的船只上,发出的最后求救信号。

而这信号,揭开了航海史上一段极为惊悚的未解之谜。



1.

1947 年,在世界上最繁忙的航道之一 —— 马六甲海峡,多艘船只以及岸基监听站,都接收到了一条断断续续的莫尔斯电码求救信号。

而信号的内容,让所有接收者都感到毛骨悚然:“SOS,来自棉兰号。我们漂浮着,所有军官,包括船长都死在海图室和驾驶舱,可能全体船员都死了,我也快死了。”这段绝望的信息。

与常规求救信号完全不一样,它没有提及船只所在的位置,也没说遭遇了何种险情,更没有表明需要什么样的援助,仅仅是突兀地宣告着死亡。

在海事通信的历史上,这种求救方式极其罕见,几乎从未出现过。

而更让人困惑不已的,是这艘船的身份。

“Ourang Medan”在马来语或印尼语里的意思是 “来自棉兰的人”,棉兰是印尼苏门答腊岛上的主要城市。

很多版本都称它是一艘荷兰注册的货船,可关于它的国籍、船东、建造年份、吨位、航线以及货物等关键信息,在所有的官方记录里,却完全查不到。

在那个每一艘远洋船都需要严格登记的时代,这简直太不可思议了。

这个如同没有 “户口” 的幽灵船故事,最早能追溯到公开出版的记录,是在 1952 年 5 月,美国海岸警卫队的商船委员会会刊上的一篇文章。

文章简要地叙述了棉兰号的恐怖事件,还引用了据称参与救援的 “银星号” 船员的描述。

可是这篇文章没有提供任何信息来源的注释,也没有提及具体的名字或者日期,从一开始,它的真实性就很难去核实。

2.

有研究者发现,曾经有报纸刊登过关于一艘神秘遇难船的文章,提到在马六甲海峡发现一艘全员死亡的船只。

不过报道中的船名并非 “棉兰号”,死亡细节的描述也和后来流传的版本不一样。

这就引发了人们的猜测,棉兰号的故事,也许是源自某个真实的海难,但在传播的过程中,被不断地修改,添加了各种细节,甚至还和其他事件混淆在了一起。

而更让人惊讶的是,美国中央情报局的解密档案里,也出现了棉兰号的身影。

一份 1959 年的内部文件,提到了棉兰号事件以及它那些惊人的细节。

不过鲜为人知的是,在冷战期间,CIA 曾专门设立了 “Project STARGATE” 项目,研究超自然现象,投入超过 2000 万美元,棉兰号事件就在他们的研究范围之内。

可是分析表明,这份文件更像是一份信息汇编,记录的是当时流传的奇闻异事,并不是对事件真实性的官方确认。

于是就这样,我们发现自己陷入了一个循环。

有人收到了求救信号,可找到的船只却查无记录。

故事能追溯到一些出版物,但这些来源,要么是二手信息,要么细节模糊,要么只是记录传闻。

棉兰号的发现之谜,从一开始就充满了矛盾与不确定性。

但真正让人毛骨悚然的,是据称救援者目击到的恐怖场景。

那到底是怎样的景象,能让坚强的水手们谈之色变呢?

让我们走进那艘幽灵船,重构一下最后时刻...

在接收到求救信号后,据称距离最近的英国商船 “银星号”,调整了航向,急忙赶往现场。

这里有个重要线索,研究者查阅了 “银星号” 同期的航海日志,却没有发现任何救援棉兰号的记载。

而这一点,被主流航海历史学家长期忽视,直到 2018 年才被专业期刊正式指出。

但根据传说,当 “银星号” 抵达的时候,发现棉兰号静静地漂浮在海面上,船体完好无损,可是无线电呼叫却无人应答。

“银星号” 派出的小队登上棉兰号后,看到的是一幅让他们终生难忘的恐怖景象。

甲板上散落着船员的尸体,全都仰面朝天,双眼惊恐地圆睁着,面部肌肉扭曲,呈现出极度痛苦或者惊骇的表情。

而最诡异的是,许多尸体的手臂僵硬地伸向空中,就好像在生命的最后一刻,指向了某种可怕的存在。

救援人员发现,每具尸体的眼球都呈现出一种罕见的灰白色混浊,这种现象,通常只出现在极度恐惧,或者遭受强烈视觉刺激之后。



这些尸体没有明显的腐烂迹象,更没有任何搏斗的痕迹,没有枪伤、刀伤或者其他物理伤害。

甲板上没有血迹,也没有打斗的痕迹,船上的设备大部分也都完好无损。

这完全不像是遭遇了暴力袭击或者事故的场景。

到底是什么,能让一船壮年水手瞬间毙命,还在临死前感受到如此巨大的恐惧呢?

3.

救援队继续深入船舱,在驾驶舱和海图室,发现了船长和军官的尸体,他们同样保持着惊恐的表情和姿态。

通讯室内,发报员死在了莫尔斯电码机前,手指还僵硬地搭在按键上,仿佛死亡就是在他发出最后求救信号的那一刻降临的。

二战后,船舶使用的莫尔斯电码机大约重 15 千克,需要经过专业训练,才能高速操作。

这名发报员在极端恐惧之下,还能完成发送,展现出了超乎寻常的意志力。

而更具戏剧性的是,一些版本提到,救援人员在船底货舱区域,感受到了一股不自然的寒意,这和马六甲海峡炎热潮湿的气候,形成了诡异的对比。

有分析认为,这种温差可能高达 20℃以上,在自然条件下,几乎是不可能出现的。

这个细节,常常被用来支持船上可能载有需要冷藏的危险品,或者是某种化学反应导致的吸热效应。

但必须要强调的是,异常寒冷的描述,在最早期的叙述中并没有出现,很可能是后来添加进去的元素。

而更让人震惊的,是船上的动物...



付费解锁全篇
购买本篇
《购买须知》  支付遇到问题 提交反馈
相关推荐
无障碍浏览 进入关怀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