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克15年的夫妻选择做试管生下了儿子,9年后却说:早知道不生了

分享至

创作声明:本文为虚构创作,请勿与现实关联

"妈妈,你们是不是不喜欢我?"九岁的张小宇怯生生地问道,小脸上挂着刚哭过的痕迹。

林晓雯正收拾着客厅里散落的作业本和铅笔屑,听到儿子的话,手上的动作停了下来。

"你怎么会这样想?"林晓雯转过身,看着站在沙发边的儿子。

张小宇低着头,小声说:"今天数学考试我只考了8分,你和爸爸都很生气...我听到你们在房间里说话了......"



2014年的春天,上海梧桐叶正绿的时候,林晓雯和张志远在楼下的咖啡厅里悠闲地喝着下午茶。

"下个月的马尔代夫之行,机票我已经订好了。"张志远一边滑着手机,一边对妻子说道。

林晓雯放下手中的杂志,眼中闪着兴奋的光芒:"太好了!我已经和公司请好假了。想想就开心,我们可以在海边待整整一个星期,不用担心任何人打扰。"

"这就是我们选择丁克生活的好处。"

张志远笑着说,"想走就走,想睡就睡,多自由。"

他们住在静安区的一套精装两居室里,房子不大但布置得很温馨。

客厅里摆着从各地旅行带回来的纪念品,书架上整齐地排列着各种文艺书籍和专业资料。

最让他们骄傲的是那面"荣誉墙",上面挂着林晓雯获得的广告创意奖项证书,还有张志远的各种技术认证。

两人都是高知分子,收入也偏上,日子过得也不错。

"晓雯,你看这个。"

张志远指着手机屏幕,"又有朋友在朋友圈晒娃了,说孩子半夜发烧,在医院折腾了一宿。"

林晓雯撇了撇嘴:"看着就累。还好我们没有这些烦恼。"

两人相视而笑。

结婚十五年来,他们一直坚持丁克生活。

别人家的孩子哭闹时,他们在享受烛光晚餐;

别人为了孩子的教育费用发愁时,他们在计划下一次的出国旅行;

别人周末要陪孩子上各种培训班时,他们可以睡到自然醒,然后去看电影或者逛街。

"志远,你妈又打电话催了吗?"林晓雯问道。

张志远苦笑着摇摇头:"昨天又说了,说什么'都四十多岁的人了,还不要孩子,老了谁来照顾你们'。我直接挂了电话。"

"我爸妈倒是开明多了,说只要我们过得开心就行。"

林晓雯庆幸地说,"不过偶尔也会问一句。"

张志远握住妻子的手:"我们的选择是对的。你看,现在生活多美好。工作有成就感,收入稳定,还有时间培养自己的兴趣爱好。要是有了孩子,哪还有这份轻松。"

林晓雯点点头,那时的她坚信这个选择。

她热爱自己的工作,享受创意迸发的时刻,也珍惜和丈夫的二人世界。

孩子在她的人生规划里,从来不是必需品。



下半年,一些事情开始让这对夫妻的坚持出现裂痕。

李强和张志远是从小一起长大的兄弟,两人关系一直很好。

今年年初查出肺癌晚期,仅仅半年时间就走了。

在医院的病床前,李强拉着张志远的手,声音虚弱地说:"兄弟,我这辈子最后悔的事情,就是没有留下个孩子,我爸妈以后可办,我媳妇肯定也会再找的!"

张志远红着眼眶说:"强子,你别胡思乱想,好好养病。"

"志远,我是过来人,听我一句劝。"

李强费力地坐起身,"人这一辈子,总得给自己留点什么。事业再成功,钱赚得再多,人走了就什么都不是了。只有孩子,才是真正属于你的传承。"

送走了李强,张志远很长时间都闷闷不乐。

林晓雯发现丈夫开始经常发呆,有时候看到别人家的孩子,眼神里会流露出一种说不清的情绪。

"晓雯姐,你怎么不要孩子啊?像你们这样有文化有经济基础的,生出来的孩子肯定很优秀。"新来的小李好奇地问。

林晓雯笑着说:"我们习惯了两个人的生活。"

"可是晓雯姐,你都四十岁了,再不生就来不及了。我有个亲戚,四十二岁生的,孩子特别聪明。"小李不死心地劝道。

"是啊,晓雯姐,有孩子的生活才完整呢。"另一个同事也附和道。

林晓雯表面上笑着应付,心里却开始有些波动。

她发现自己在公司里有些格格不入,大家的话题她插不上嘴。

最大的冲击来自于张母的病重。

深夜,张志远接到老家的电话,说母亲突发心脏病住院了。

两人连夜赶回徐州老家,在医院里守了三天三夜。

张母躺在病床上,脸色苍白,身上插着各种管子。看到儿子和儿媳妇,老人家眼泪就下来了。

"志远,妈可能不行了。"

张母虚弱地说,"妈这辈子就一个遗憾,就是没能抱上孙子。"

"妈,您别胡说,医生说了,您这个病治好了就没事。"张志远握住母亲的手,声音有些哽咽。

"儿啊,妈求你了,趁着妈还活着,给妈生个孙子吧。"

张母拉着林晓雯的手,"晓雯,妈知道你是好孩子,可是咱们家就志远这一根独苗,不能断了香火啊。"

林晓雯看着婆婆满脸的泪水,心里五味杂陈。

她能感受到一个老人对血脉传承的渴望,也能体会到张志远内心的挣扎。

从医院回到家的路上,张志远一言不发地开着车。

林晓雯知道,丈夫的内心正在经历着激烈的斗争。

"志远,你在想什么?"林晓雯轻声问道。

张志远叹了口气:"晓雯,我们是不是应该重新考虑一下要孩子的事情?"

这是张志远第一次主动提起这个话题。

林晓雯沉默了很久,最后说:"我们回上海再说吧。"

然而,命运似乎在这个时候和他们开了个玩笑。

2014年12月,林晓雯发现自己意外怀孕了。

两人都很震惊,因为他们一直采取避孕措施,没想到会有这样的意外。

"怎么办?"林晓雯拿着验孕棒,声音有些颤抖。

张志远看着妻子,第一次觉得也许这是天意。"要不,我们留下这个孩子?"

林晓雯犹豫了很久,最终点了点头。

她想,也许这真的是缘分。

两人开始畅想有孩子的生活,甚至开始讨论孩子的名字。

林晓雯还买了几本育儿书籍,开始学习孕期知识。

可是,在怀孕七周的时候,林晓雯突然流产了。

医生说,这在医学上叫"自然流产",在怀孕初期很常见,可能是胚胎发育有问题,或者其他原因。

走出医院的时候,林晓雯哭了。

她没想到,自己竟然会为一个还没有成形的胚胎而难过。

张志远搂着妻子,心里也很不是滋味。

"也许,这是在告诉我们,应该主动要个孩子了。"张志远轻声说道。

林晓雯擦干眼泪,看着丈夫:"你真的想要孩子吗?"

"我想试试。"

张志远坚定地说,"强子说得对,人总得给自己留点什么。而且,我们的经济条件也允许。"

林晓雯想起婆婆在病床上的眼泪,想起那个失去的胚胎,心里某个柔软的地方被触动了。

"好,我们试试。"她说。



2015年的春天,林晓雯和张志远开始了求子之路。

经过几个月的尝试,林晓雯都没有怀孕。

去医院检查后,医生建议他们考虑试管婴儿。

"林女士,您的年龄确实偏大了,卵巢功能开始衰退,自然怀孕的概率比较低。"

妇产科医生拿着检查报告,"试管婴儿是您最好的选择。"

听到"试管婴儿"这四个字,林晓雯心里有种说不出的感觉。

她从来没有想过,自己会有需要借助医学手段才能怀孕的一天。

张志远握住妻子的手:"晓雯,我们试试吧。"

试管婴儿的过程比他们想象的要艰难得多。

首先是前期的各种检查,抽血、B超、造影,林晓雯几乎每个星期都要往医院跑。

然后是促排卵阶段,每天都要打激素针。

"这针要打在肚子上,每天同一个时间。"

护士教张志远怎么给妻子打针,"手法要轻一点,不然会很疼。"

张志远拿着针管,手在发抖。看着妻子白皙的肚皮,他怎么也下不去手。

"志远,快点,时间要到了。"林晓雯催促道。

张志远深吸一口气,快速地把针扎了进去。林晓雯疼得皱起了眉头,但还是咬牙坚持着。

连续打了十几天的针,林晓雯的肚子上青一块紫一块的。激素让她的情绪变得很不稳定,动不动就发脾气。

"这个鸡蛋怎么煎得这么老!"林晓雯看着张志远做的早餐,莫名其妙地发火。

张志远有些委屈,但还是耐心地说:"我重新给你煎一个。"

"算了,我不吃了!"林晓雯摔门而去。

这样的场景几乎每天都在上演。张志远知道妻子是因为药物的副作用才这样,他只能默默忍受。

取卵手术那天,林晓雯躺在手术台上,看着医生拿着长长的针管,心里紧张得要命。

虽然打了麻药,但还是能感觉到针头在体内移动的感觉。

"取到八个卵子,质量还可以。"医生说,"现在等着看受精的情况。"

三天后,医生告诉他们,只有四个胚胎成功受精,而且质量都不太好。

"我们建议移植两个,提高成功率。"医生说。

移植手术很快就结束了,接下来就是漫长的等待。

林晓雯每天都在家里卧床休息,心情忐忑不安。

张志远每天下班后都会陪着妻子,两人一起数着日子。

十四天后,抽血检查的结果出来了:没有怀孕。

林晓雯拿着报告单,眼泪止不住地往下流。

张志远搂着妻子,心里也很沮丧。

第一次试管失败了,花了三万多块钱,换来的却是失望。

"医生说,可以再试试。"张志远安慰道,"很多人都不是一次就成功的。"

林晓雯擦干眼泪,坚定地说:"我们再试一次。"

第二次试管开始了。

这一次,林晓雯提前三个月就开始调理身体,吃各种营养品,做瑜伽,早睡早起。

"这次一定要成功。"林晓雯在心里默默祈祷。

也许是精诚所至,金石为开。第三次试管终于成功了。

当医生告诉他们怀孕的消息时,林晓雯和张志远都激动得说不出话来。

两年的努力,十几万的花费,无数次的痛苦和失望,终于有了回报。

"我们终于要有孩子了。"张志远拥抱着妻子,声音有些哽咽。

林晓雯紧紧抱着丈夫,眼泪流了下来。这次的眼泪,是喜悦的眼泪。



2016年11月,张小宇出生了。

那是一个阳光明媚的早晨,林晓雯经过十几个小时的阵痛,终于听到了孩子响亮的哭声。

当护士把血淋淋的小婴儿放在她胸前时,她的眼泪瞬间涌了出来。

"是个儿子,七斤二两,很健康。"医生笑着说。

张志远在产房外激动得来回踱步,当听到孩子的哭声时,这个四十多岁的男人也忍不住红了眼眶。

"恭喜你,是个大胖小子!"护士抱着孩子出来时说。

张志远接过儿子,小心翼翼地抱在怀里。

孩子闭着眼睛,小脸皱巴巴的,但在他眼里却是世界上最美的天使。

"小宇,爸爸等你等了好久。"张志远轻声说道。

张母从徐州赶来照顾月子,看到孙子的那一刻,老人家激动得直抹眼泪。

"我的乖孙子,奶奶终于见到你了。"

张母抱着孩子,爱不释手,"长得真像他爸爸小时候。"

月子里的日子虽然辛苦,但充满了喜悦。

张小宇是个乖孩子,不怎么哭闹,吃了就睡,睡了就吃。

林晓雯虽然夜里要起来喂奶,但看着儿子粉嫩的小脸,再累也觉得值得。

"晓雯,你看他在笑呢!"张志远指着儿子说。

"哪有,他还太小,不会笑的。"林晓雯笑着说,但眼神却舍不得离开孩子。

满月的时候,他们办了一桌酒席,邀请亲朋好友来看孩子。

大家都夸小宇长得好,说像爸爸又像妈妈。

"志远,晓雯,你们这下圆满了。"朋友们都这样说。

林晓雯抱着儿子,心里确实有种前所未有的满足感。

看着小宇在她怀里安静地睡着,她觉得之前所有的痛苦都是值得的。

"我们有孩子了。"

她在心里默默地说,"我们终于有孩子了。"

张志远也沉浸在初为人父的喜悦中。

下班回家第一件事就是抱儿子,给儿子换尿布、喂奶粉、讲故事,虽然小宇还听不懂,但他乐此不疲。

"小宇,爸爸今天在公司又升职了,以后可以更好地照顾你和妈妈了。"张志远抱着儿子说。

周末的时候,一家三口去公园散步,推着婴儿车,接受着路人善意的目光。

林晓雯觉得这就是她想要的幸福生活。

"志远,我们的决定是对的。"

林晓雯看着推着婴儿车的丈夫,"有了小宇,我们的生活更完整了。"

张志远点点头:"是啊,现在想想以前那些担心都是多余的。有孩子的生活确实不一样,更有意义。"

那段时间,他们沉浸在初为人父母的甜蜜中,完全没有意识到,真正的挑战还在后面。



小宇一岁的时候,问题开始显现。

首先是林晓雯的事业。

因为怀孕和坐月子,她错过了公司一个重要的项目竞标。

等她休完产假回到公司时,发现自己的位置已经被一个年轻的男同事替代了。

"晓雯,你刚当妈妈,精力肯定要分散一些。"

老板委婉地说,"这个项目就让小王负责吧,你先负责一些相对轻松的工作。"

林晓雯心里不服气,但也只能接受。

更麻烦的是,小宇经常生病。一岁的孩子抵抗力差,三天两头感冒发烧。

每次孩子生病,林晓雯就得请假带他去医院,一请就是好几天。

"林总监,您这个月已经请假八天了。"人事部的同事提醒她。

"没办法,孩子生病了。"林晓雯有些尴尬地解释。

工作上的不如意让林晓雯倍感压力,而家庭的开支也在急剧增加。

"晓雯,我们小区的妈妈们都在讨论早教班,说孩子从一岁就要开始启蒙教育。"

张母在电话里说,"咱们小宇这么聪明,不能输在起跑线上啊。"

林晓雯去了解了一下,发现早教班的收费高得吓人。

一个学期的学费就要一万多块,还不包括各种材料费。

"这么贵啊?"张志远看着价格单,有些心疼。

"别的孩子都在上,咱们小宇不能落后。"

林晓雯咬咬牙,"我们省点别的,给孩子报个班吧。"

除了早教班,还有游泳班、音乐班、绘画班,各种兴趣班让人眼花缭乱。

看着别的孩子都在上各种班,林晓雯和张志远也坐不住了。

"小宇,你喜欢音乐吗?妈妈给你报个钢琴班好不好?"林晓雯抱着两岁的儿子问。

小宇懵懵懂懂地点点头,他还不理解什么是学钢琴,只是觉得妈妈很开心。

钢琴班一个月的学费是两千块,还要买钢琴,一架入门级的钢琴就要两万多。

张志远看着信用卡账单,心里有些发愁。

"晓雯,咱们每个月的开支快赶上收入了。"

张志远拿着账本给妻子看,"房贷、车贷、孩子的各种费用,还有生活费,几乎没有结余。"

林晓雯也很无奈:"可是别的孩子都在学啊,咱们不能让小宇落后。"

为了增加收入,张志远开始主动加班,有时候晚上十点多才回家。

林晓雯也接了一些私活,在家里熬夜做设计。

两个人都变得很疲惫,再也没有了以前那种悠闲的生活。

更让人头疼的是住房问题。

原来的两居室住三个人已经很拥挤了,加上张母经常过来帮忙带孩子,房子就更显得小了。

"志远,我们是不是该换套大点的房子?"

林晓雯看着客厅里堆满的玩具和婴儿用品,"小宇大了需要自己的房间。"

张志远也觉得房子太小了,但看着房价,他有些望而却步。

"要不我们再等等?"

张志远说,"等攒够首付再说。"

"等什么?等小宇上学了吗?"

林晓雯有些急,"现在换房子还来得及选个好学区,再晚就来不及了。"

学区房,这又是一个让人头疼的问题。

好的学区房价格比普通房子贵一倍,但为了孩子的教育,很多家长都咬牙买下。

"咱们小宇这么聪明,一定要上个好小学。"

林晓雯说,"我们当初要孩子不就是希望他有出息吗?"

张志远点点头,虽然压力很大,但为了孩子的未来,他愿意承担。

他们终于咬牙买了一套学区房,是一套八十平米的老房子,总价五百万。

为了凑首付,两人把之前的房子卖了,还借了不少钱。

"从现在开始,我们每个月要还房贷两万五。"张志远看着贷款合同,心情很沉重。

林晓雯也感到压力,但看着在新房子里开心玩耍的小宇,她觉得一切都是值得的。

"为了孩子,我们辛苦点也无所谓。"她说。

可是,他们没有想到,这只是开始。



"我家孩子已经认识三百个汉字了,还会背二十首古诗。"

"我家的英语词汇量有五百个了,每天都在看英文动画片。"

"我们开始学编程了,听说现在人工智能很重要。"

林晓雯看着群里的消息,心里越来越焦虑。

她发现小宇好像什么都不会,别的孩子都在各种学习,只有小宇还在单纯地玩玩具。

"志远,你看群里别的家长说的,咱们小宇是不是太落后了?"林晓雯拿着手机给丈夫看。

张志远皱着眉头看了看:"这些孩子才四岁啊,这么小就要学这么多东西?"

"现在竞争这么激烈,不学就要被别人超越了。"

林晓雯说,"我们也给小宇报几个班吧。"

就这样,四岁的小宇开始了他的"学习生涯"。

英语班、数学思维班、绘画班、钢琴班,一周七天排得满满当当。

小宇从最初的新奇慢慢变成了厌倦。他开始抗拒上课,每次去培训班都要哭闹。

"妈妈,我不想去上课,我想在家玩玩具。"小宇拉着林晓雯的衣角,眼中含着泪水。

"不行,别的小朋友都在学习,你也要学。"

林晓雯硬着心肠说,"学好了以后就能上好学校,找好工作。"

小宇不明白什么是好学校好工作,他只知道自己每天都被拉着去各种地方,学各种他不感兴趣的东西。

更让人崩溃的是经济压力。

各种培训班的费用加起来,每个月要花掉一万多块钱。

"晓雯,你最近怎么这么憔悴?"闺蜜小张看着林晓雯,担心地问。

"没办法,为了孩子啊。"

林晓雯苦笑着说,"现在的孩子不学不行,别人都在学,你不学就落后了。"

"可是孩子才四岁啊,这么小就这么大压力,真的好吗?"小张问。

"我也不想,但是有什么办法呢?"

林晓雯叹了口气,"现在的社会就是这样,竞争太激烈了。"

小宇上小学后,情况变得更加严重。

"小宇,我们每天晚上做一页数学题,再背两首古诗,好不好?"

"妈妈,我已经很累了。"小宇委屈地说。

"累什么累?你看人家,每天学到晚上十点呢。"林晓雯没好气地说。

六岁的小宇开始出现各种问题。

他变得沉默寡言,不爱笑了,有时候还会无缘无故地发脾气。

"小宇,怎么了?为什么不开心?"张志远问儿子。

"我不想学习了,太累了。"

小宇说,"我想像以前一样玩玩具。"

"男子汉不能说累。"

张志远虽然心疼儿子,但还是坚持,"爸爸妈妈都是为了你好。"

为了孩子的学习,林晓雯辞掉了工作,专心在家陪读。

每天晚上,母子俩坐在书桌前,一坐就是三四个小时。

"这道题怎么又错了?刚才不是教过你吗?"林晓雯看着儿子的作业,声音有些尖锐。

"我忘了。"小宇低着头说。

"怎么能忘呢?这么简单的题都记不住,以后怎么考好学校?"林晓雯的声音越来越大。

小宇被吓哭了,眼泪啪嗒啪嗒地掉在作业本上。

"哭什么哭?哭能解决问题吗?"

林晓雯没有安慰儿子,反而更加严厉,"重新做,做不完不许睡觉。"

这样的场景几乎每天都在上演。林晓雯变成了一个她自己都不认识的妈妈,急躁、焦虑、苛刻。

张志远每天加班到很晚,回到家就看到妻子在辅导儿子作业,母子俩都是一脸疲惫。

家里的气氛变得越来越压抑。

没有了欢声笑语,没有了轻松愉快,有的只是无穷无尽的学习和争吵。

张志远开始怀疑,他们的选择到底是不是正确的。

看着日渐憔悴的妻子和越来越沉默的儿子,他心里充满了困惑。

这还是他们当初想要的生活吗?



2022年,小宇八岁,林晓雯和张志远都进入了四十五岁以后的中年阶段。

这一年,各种压力如潮水般向他们涌来。

首先是张母的身体出了问题。七十岁的老人家患上了阿尔茨海默病,记忆力急剧衰退,生活不能自理。

"志远,你妈妈又走丢了。"

邻居打来电话,"我们在小区门口找到她,她说不记得家在哪里。"

张志远赶紧请假回老家,看到母亲茫然的眼神,心如刀割。

医生说,这种病会越来越严重,需要专人照料。

"要不接妈过来住?"林晓雯提议。

"咱们家这么小,哪里住得下?"

张志远为难地说,"而且小宇正在关键时期,老人家这样会影响他学习。"

最后,他们只能请保姆照顾张母,每个月的费用是八千块。这又是一笔不小的开支。

屋漏偏逢连夜雨,林晓雯的父亲也查出了糖尿病并发症,需要定期住院治疗。

"女儿,爸爸这病花费太大,你们压力也大,要不就算了。"林父在病床上说。

"爸,您别这样说。"林晓雯握着父亲的手,眼泪直往下掉,"我们一定会治好您的病。"

医疗费用、保姆费用、孩子的教育费用,再加上房贷,每个月的开支已经远远超过了他们的收入。张志远不得不找朋友借钱,信用卡也刷到了极限。

"晓雯,我们的钱真的不够了。"

张志远拿着账单,满脸愁容,"我在想要不要换个工作,找个工资更高的。"

"你都四十七了,换工作哪有那么容易?"

林晓雯也很焦虑,"我再想想办法,看看能不能接点私活。"

可是林晓雯已经两年没有正式工作了,行业变化很快,她发现自己有些跟不上了。

以前轻松就能拿下的项目,现在却竞争不过那些年轻的设计师。

"林老师,我们考虑一下,过两天给您回复。"

客户客气地说,但林晓雯知道,这又是一次失败的竞标。

与此同时,小宇的问题也越来越严重。

八岁的孩子承受着巨大的学习压力,每天晚上写作业到十点多,周末还要上各种培训班。

他开始出现一些行为问题:咬指甲、拔头发、不愿意和小朋友交流。

"小宇最近怎么了?感觉他有点不对劲。"张志远发现儿子越来越安静。

"可能是累了吧。"林晓雯也注意到了,但她把这归因为学习压力,"等适应了就好了。"

学校的老师也开始反映问题。

"张小宇家长,孩子最近上课总是走神,作业质量也下降了。"班主任打电话说,"你们在家里是不是管得太严了?"

"我们也是为了他好啊。"林晓雯辩解道。

"理解您的心情,但是孩子的心理健康也很重要。"

老师提醒,"建议您们适当减轻一些压力。"

可是怎么减轻?别的孩子都在拼命学习,他们敢让小宇放松吗?

林晓雯看着班级群里其他家长的消息:

"我家孩子报了奥数班,准备考杯赛。"

"我们在学编程,说以后很有用。"

"我家的英语已经可以读原版小说了。"

她不敢停下来,她怕小宇被别人超越,怕他输在起跑线上。

2023年的一个晚上,一切终于到了爆发了......

付费解锁全篇
购买本篇
《购买须知》  支付遇到问题 提交反馈
相关推荐
无障碍浏览 进入关怀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