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23日开始,各地陆续公布2025年高考成绩,家长考生学校怀着紧张、激动的心情开始查询成绩,媒体则聚焦于报名、录取过程中的各种热点故事。“高考移民”的个体行为口诛笔伐的同时,与高考招生分省配额相关的结构性教育不公平鲜有讨论。
与此同时,另一场无声的“战役”正在广州等城市的流动人口家庭中上演——随迁子女积分入学拟录取名单陆续发布,尽管相对前几年,学位供给有所增加,但是依然有很多流动人口家庭,即使办理了居住证,依然因为积分较低而被拒于公办学校之外。
这一 重要 的 教育 公平 问题 , 同样多年 鲜有 媒体 重点 关注 了 。
自2 0 1 4 年 国务院 启动 户籍 制度 改革 以来 ,政策 就 不断地强调“保障随迁子女平等享有受教育权利”,但在很多人口流入城市,对于随迁子女来说,即使是义务教育阶段入学公办学校,依然是很难。无论 是 北京 、 上海 所 采取的 “材料准入制” , 还是 广州 、 深圳 所 采取的 “积分入学制” , 对于普遍的 流动 人口 家庭 都是 一道 不低 的 门槛 。
2021年3月,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在两会记者会上说:“对于在城市的农民工子弟,只要拿到居住证,一定要让他们有受教育的机会。决不能因为家境、区域不同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机会公平中,教育公平是最大的公平。”,但是在北上广深等核心城市,距离实现“随迁子女仅凭居住证入学”依然非常遥远。
义务教育积分入学公平表象下的隐形藩篱
积分入学制度是在早期人口流入地公共服务供给不足时,用于“有序分配资源”的一种过渡方案,现实是很多人口流入地城市几乎从未考虑过将全部常住人口随迁子女纳入公共服务范围,反而以积分入学制度筑起了难以逾越的高墙。居住证、社保年限、学历职称——看似客观的指标,却将工作不稳定、低收入的流动人口家庭推向边缘。
从广州市目前已发布“积分入学拟录取名单公布”的一些城区的情况来看,黄浦区随迁子女通过积分入学录取到公办学校的比例为68.9%(1567/2297)【1,2】,比2024年提高了0.5个百分点;番禺区的录取比例为77.78%(2890/3716),比2024年提高了19.25个百分点。如果考虑到还有一些家庭因为积分较少,并没有报名参加积分入学,实际的录取比例更低。
这意味着 很多外卖员、服务员、清洁工、建筑工人等等的子女往往因父母“积分不足”,只能被迫让孩子在父母工作、生活的城市入读民办学校,承担不菲的学费;或者将孩子送回老家,成为留守儿童,从起点便被剥夺了平等享有受教育权利的机会。
随迁子女仅凭居住证入学积分用于学校间统筹
变化已经开始,2025年浙江十方面民生实事在教育助学方面要求【3】:“为持有居住证的农民工随迁子女100%提供义务教育公办学位,确保符合入(转)学条件的持有居住证的农民工随迁子女应读尽读、应转尽转入公办学校。”让流动人口家庭不再担心孩子上学的问题。
但是,在北上广深等城市:
北京依然要求“四证”,居住证、工作证明(连续社保,本市或本区)、居住证明(房屋产权证明或租房合同)和全家户口本。
上海同样要求居住证、工作证明(连续6个月社保或满3年的灵活就业人员登记证)、居住证明(房屋产权证明或租房合同备案证明)等。
广州和深圳所采用的则是积分入学制度,积分只是表象,公办学校招收随迁子女的学位供给数量才是关键,在学校录取名单发布之前,每一个流动人口家庭的心都是惴惴不安的。
我们期待核心城市也能像浙江一样,尽快落地“随迁子女仅凭居住证入学”,为持有居住证的随迁子女100%提供义务教育公办学位,至于积分则仅用于在不同学校之间的统筹。
关于流动人口子女教育公平的呼唤
教育公平不仅要对特权阶层对教育资源的操纵发出愤怒的抗议,更要解决几千万普通流动儿童“入学无门”的困境。
当数以亿计的流动人口家庭在为家庭生计和经济发展抛洒汗水的时候,家庭不必就孩子能否在居住地入学、升学而惴惴不安,居住证不应只是一张薄卡,而应是打开教室大门的钥匙。
当我们说教育公平的时候,保障随迁子女在居住地平等享有受教育权利尤为重要,在有居住证的地方,就能平等享有受教育权利。
为此,我们进一步呼吁修改《义务教育法》,将第十二条,“适龄儿童、少年免试入学。地方各级人民政府应当保障适龄儿童、少年在户籍所在地学校就近入学”,修改为“适龄儿童、少年免试入学。地方各级人民政府应保障适龄儿童、少年在其父母或者其他监护人的工作或者居住的地区方便就近入学“。进一步从法律基本权益上保障随迁子女的受教育权利。
【1】各区教育部分公开发布资料,由广州地区伙伴机构广天、火把整理
本文首发于魏佳羽个人公众号,个别词句有编辑。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