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布拉格 Strahav Library
撰文、整理|米兰
剧焦编辑部原创
大家好,与时俱进的六月书单来了。
前段时间,「北小京看话剧」这个戏剧观众熟知的ID出书「掉马」,引发了剧圈不少讨论。这本书究竟如何呢?
这个月上海国际电影节热闹开幕,涌现影迷观影热潮,但怎样才能更好地欣赏一部电影?
最近,又发生了某剧院舞台监督「评鉴」女性观众、Labubu被炒出天价…种种事件,我们如何思考判断?不妨把目光望向书架,在书中或许可以找到答案。
六月书单,推荐以下8本——
01《北小京看话剧》
1个人,12年,260部剧的忠实记录
![]()
孟丹峰著
《北小京看话剧》是一套共三册话剧评论文章合集,书中内容和「北小京看话剧」账号中发布的内容无异。
如果用两个词来总结这些文章,可以说是「个人」和「真实」。所有的剧目评价基于个人感受,不为创作者甚至也不为看剧评的人。
需要说明的是,作者直抒胸臆的精准表述,读来十分畅快但同时也十分「危险」。因为文字是一种权力,虽然孟丹峰本意并非鼓励读者去看或者不看某部剧,但很可能在无形中已经影响了读者的看法。
而剧目体验千人千面,也受各种因素影响。一篇「差评」的产生,就像作者本人说的,可能是「今天炸酱面吃太咸了呢?」
与其让「北小京看话剧」的剧评成为争议被讨论,不如让《北小京看话剧》这份忠实的记录变成一个走进剧场的号召。这可能是这本书最好的打开方式。
02《认识电影》
从此看电影算是「开眼」了
豆瓣评分:9.3
![]()
【美】 路易斯·贾内梯 著
最近正值电影节,大量新旧好片集中上映。外行看热闹,内行看门道,如果想知道镜头的魔法如何起作用,那就必须隆重有请这本《认识电影》。
这本书由电影人、影评人、电影理论家路易斯·贾内梯撰写。问世以来,一直作为各大院校的经典影视课程入门教材,畅销至今。
它从电影的摄影讲起,涵盖了景别、光线、色彩等电影画面如此塑造的基本要素,以及电影拍摄、制作的方方面面,还有戏剧、故事等组成电影叙事魔法的原因。
最后以电影《公民凯恩》为例,将所有前述章节的内容进行了详尽分析。原理和实例兼备,看完仿佛开了「第三只眼」。
03《张艺谋访谈录》
说一千道一万,不如听听当事人发言
豆瓣评分:7.8
![]()
张英著
《认识电影》之后,再来看看电影人。虽然最近「老谋子」在网上频繁被「群嘲」,但别忘了他仍是中国最重要的电影导演之一。
这本书囊括了张艺谋的成长经历和创作经历。分为张艺谋小传、电影访谈录和奥运访谈录。后两部分张艺谋亲口揭开了不为人知的创作过程和细节。
因为家庭背景问题,张艺谋从小被打成「黑五类」。凭着对摄影的热爱,他写信自荐,才被破格录取进电影学院摄影班。而后从文艺片到商业片,从电影到奥运盛事,个人的身影在时代中沉浮显现。
让我们抛开营销号对张艺谋的总结,翻开这本《访谈录》,看看他本人说了什么、做了什么。相信在更了解这位导演之余,也会涌现出更多感动和敬意。
04《哗众取宠》
艺术家毒舌辨析令人费解的当代艺术
豆瓣评分:7.7
![]()
【英】格雷森·佩里 著
前脚离开电影界,后脚再来看看艺术圈。
「杜尚小便池」出现之后,当代艺术的边界越发模糊,为什么有些艺术品可以炒出天价?如何判断艺术品的价值?参与到当代艺术中有何意义?
这些在佩里的书中都能找到答案。
格雷森·佩里是一位极具影响力的英国艺术家,曾担任伦敦艺术大学(UAL)校长。在这本书中,佩里以一个参与者同时也是旁观者的身份,对当代艺术进行了犀利吐槽。
虽然全书都有一种信手拈来、随口吐槽的语气,但句句「大实话」,读来深感共鸣。不知不觉间就会跟随他进入到对当代艺术的严肃思考中。
05《地位与文化》
人们追赶潮流,原来是「地位」作怪
豆瓣评分:8.4
![]()
【美】 W. 大卫·马克斯 著
当代艺术的种种抽象还在令人摸不着头脑,大众消费领域潮玩的爆火又引起了新的话题。
别着急,这本书它来了。
W.大卫·马克斯出生于美国,主要研究日本潮流文化,曾出版时尚必读书《原宿牛仔》。他曾发现人们不惜烈日下排队数小时买一件衣服,由此开启了对潮流文化的研究。
今天熟悉的剧情在全世界范围内重演,如今风头正盛的可谓是Labubu。为什么人们争相抢购Labubu?有人说是情绪价值,有人说是审美满足…
在《地位与文化》这本书里你会发现,经过长期对流行领域如音乐、艺术和时尚等的观察,马克斯引出了一个关键概念——地位。
「社交媒体上上演着每周七天、每天24小时的炫耀盛会。」对地位的无形渴求塑造了我们的欲望,设定了美丑的标准,进而塑造了我们的身份认同。
原来,事物之所以成为一种流行文化或现象,还有这层心理根因。
欲知详情?欢迎一看。
06《凯列班与女巫》
重新书写女性的历史
![]()
【意】西尔维娅·费代里奇 著
剧院的某男性舞台监督,把女性观众按照外表分类为「姨姨、公主、辣妹、白富美…」,为什么广大女性感到如此愤怒?
翻开《凯列班与女巫》,答案出现——「女权主义者认识到,对人的能力进行等级划分并将女性定义为一种退化的肉体,在历史上有助于巩固父权和男性对女性劳动的剥削」。
这本书从女巫被围猎的历史里,用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等理论武器,探究什么是妇女受压迫的根源,以及在争取妇女解放的斗争中应采取怎样的策略。
或许看完你会意识到,性别不应该被视为一种纯粹的文化现实,或者生物特征的不同,还可能是阶级关系的一种具体化。
今天我们无法再将「女性主义」视而不见,它深刻地影响我们看待世界的方式和世界看待我们的方式。
无论是女性还是男性,都有必要在书单里加一本对历史事实的再思辨。
07《卡夫卡日记》
「偷窥」卡夫卡的内心世界
豆瓣评分:8.9
![]()
【奥】卡夫卡著
接下来,来本「轻松」的日记看一看吧。
《卡夫卡日记》收录了卡夫卡在1910-1923期间的日记,也是他大部分作品的创作区间。卡夫卡的作品里有自己的影子,他的日记更将他的内心和写作状态展露无遗。
因为这本日记并未计划出版,所以里面零散地穿插着对日常事件和身边人的观察、梦境、一些文学草稿、以及大量写不出来的痛苦等。
阅读这本私人日记如同在作家本人的脑海深处独自探险。
卡夫卡在世时并未品尝过成功的滋味。他的日记里充满着自我怀疑、反思,时常出现的无力和绝望感。卡夫卡同样「脆弱」的心灵,也让我们知道自己不孤单。
08《海边》
如果痛苦能看见,我确信它在《海边》
![]()
【加】瓦日迪·穆瓦德 著
这是一本剧作集,其中收录了瓦日迪·穆瓦德最重要的作品——《海边》和《焦土之城》。
穆瓦德出生于黎巴嫩,在他八岁时内战爆发,他和全家成为战争移民。他的作品聚焦于战争的创伤。
《海边》是乌镇戏剧节2024年的闭幕大戏,《焦土之城》同名电影由《沙丘》导演丹尼斯·维伦纽瓦搬上大银幕,获奖无数。
《海边》讲述了一名青年为安葬父亲而去往父亲的故乡,却发现墓地全满。他只能背起父亲,向山脚下灯亮了又熄的地方走去…
《焦土之城》是从一个母亲的遗嘱开始,要求一对双胞胎姐弟找到他们从未谋面的父亲和哥哥,最后他们发现了惊人的残酷真相。
剧本的文字如诗行一般,传递着凛冽的、令人鼻酸的阵阵冷意。两个剧本中从未描写战争场面,读完之后战争带来的的心灵创伤却再难遗忘。
也许,这就是文学的力量。
以上就是六月书单了。如果您有推荐的书目,欢迎在评论区补充。
剧焦书单将会每月更新,欢迎持续关注!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