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NO.532
June
24.06.2025

![]()
互文类型与定义
这一分项与先前曾介绍的两项摄影互文性形成一个分类上的断层。。就形式而言,这里的后成作品多是复合的组成结构,也就是由两张或更多张相片组成一件作品,在这整体作品的内在空间内依某种顺序排列组合、并列呈现。而这些组合元素的两两相互关系是:一者为另一者的「另一种可能」,一者为另一者的潜在形式,或者二择一之选,各自并无绝对性,且没有任一者占上风。所谓的「前作、源头或前依者」(hypo-texte、source、avant-oeuvre),实际上也出现在作品中。甚至前依者可能只是为了这件作品计划而特地拍摄的,并不一定具有早先或预先存在的自足地位与用途,而且通常是作者自行拍的,较少借自他人的影作。在这个特别的项目之下,我们即刻会在作品中注意到的是「空间」排列的左/右、上/下关系。不过,通常这类作品都因一个个内在单元间的现实指涉对象只有些微差异,而凸显出拍摄「时间」的更移。若就文本来讲,是在大文本内纳入许多小文本,以大文本的统筹来表现小文本之间的时空关联;换言之,这些作品是以「文本内省」(texte introspectif)为题材,也就是说,这些作品以内向反省摄影媒介本身运作的潜力和限制为主,将内省的内容直接展现于作品中,因此多少也具有观念艺术的意味。在此,互文性不只是在于创作或阅读的过程,也更是摄影的自我指涉,并呈显于各件作品中的「主题」本身。
这类作品的意义何在?首先要记得传统摄影的产制过程历经了异质载体的阶段变化:一实物被拍摄后,先以潜在影像的形式存在于底片中,再依次转为负片与正片的可见之像,而此一过程可以说是专属于传统摄影(顶多再加上电影)影像产生之前的互文关系。热拉尔·热奈特(Gérard Genette, 1930-2018年)也曾提到文学中这个前生互文阶段,并强调:「生成关系经常是一连串的自我改造,增大、缩小、替代等等」。这也的确是摄影从冲底片到洗照片,一连串生成过程的实际情况。而一旦影像摄制完成,它的运用方式也是一种经常在变动的互文性存在:就「复制」(reproduction)或「翻拍」而言,是属于影像的垂直纵向代代延续关系,尤其当影像进入传播网络的历程更是如此;就「加洗」(retirage)而言,是横向的旁系关系,由同一底片洗出一张张正片来,每张之间都多少有些差异,各自又与原被拍实物形成不同的对照关联,加洗所得的不同版本凸显相片与实景之差异,影像显然可被随意操纵。事实上,每一张相片的引申文化意涵(connotation)都是暂存而偶然的,随时随地都可改的。
针对此一现象,艺术家就其使用媒介而自我省思,进而将「方法」本身变成了「主题」:打开天窗说亮话,把对于技术过程的思考直接亮出来,将互文性彰显无遗。这种自省倾向自然带有观念艺术之余韵,而「分析比较」的科学方法成为最重要手法,以系列形式邀请观者去自行比较,从而揭露摄影的多义暧昧性。
![]()
举例简述
这类互文内省的摄影系列作往往是针对摄影成像前后之一、二项变量条件而发,如选择不同的底片感亮度、快门速度、光圈、角度、框景、景深、格式、色阶等等,再由冲洗后的加工与运用,像切割的局部,并置的顺序等,来显露摄影之无恒常性,而其「真相」只是相对的。这类作品实在不胜枚举,如加里·贝德勒(Gary Beydler, 1944-2010年)在二十分钟内取得的千变万化的春日云彩,卢·托马斯(Lew Thomas, 1932-2021年)以固定镜头对着地板记录其上的光影变化,或者索尔·勒维特(Sol LeWitt, 1928-2007年)因曝光时间长短不同,使得一片粗糙的砖墙面显出不同的两种质感。以上三者主要是时间因素造成的变化。正如对约翰· 伯格(John Berger, 1926-2017年)而言,拍照的重点可能不在于选择哪一景物,而是在于选择这一瞬间或那一瞬间。
![]()
加里·贝德勒(Gary Beydler)
《四月的二十分钟》(20 Minutes in April)
1976年,34.7cmx47.7cm
纽约现代美术馆
![]()
卢·托马斯(Lew Thomas)
《地板上的光线》(Light on Floor)
1973年,36幅银版印刷,121.92cmx152.4cm
Neil Morse and Jane Kenner藏
![]()
索尔·勒维特(Sol LeWitt)
《砖墙》(Brick Wall)
1977年,照片,27.6cmx43,6cm
纽约现代美术馆
关于空间的探索方面,有夏娃·索纳曼(Eve Sonneman, 1946-至今)对同一景取不同的角度(俯视、平视)拍摄;而约翰·希利亚德(John Hilliard, 1945-至今)只将同一张相片作不同的外围画面切割,便可分别取之,套上不同的图说,比如砸死、淹死、烧死、摔死,以文字固定图意,自圆其说。这些作品都在吐露摄影见证功能的相对性。
![]()
夏娃·索纳曼(Eve Sonneman)
《视像/音响:致麦可.郭德堡,希腊萨摩斯》
(Sight/sound: For Mike Goldberg, Samos, Greece)
1977年,彩色照片,20.2cmx51.7cm
纽约现代美术馆
![]()
约翰·希利亚德(John Hilliard)
《死因》系列(Cause of Death)
1974年,黑白照片,每幅约40x40英寸
再如罗伯特·卡明(Robert Cumming, 1943-2021)的作品颇具辩证性:是左右并列黑白反的正负像,因所拍内容是黑底白文的黑板,上头画着球形、圆锥及立方块等几何图以明暗法营造立体感,故再反转一次,玩弄虚实真假黑白正负明暗等相对价值,作品很巧妙地取名为《学院里的阴影渐层习作》。
![]()
罗伯特·卡明(Robert Cumming)
《学院里的阴影渐层习作》
(Academic Shading Exercise)
1974年,照片及负片相纸,每张约19.5cm×24.4cm
艺术家自藏
值得注意的是,较为特别但也相当常见的是像肯尼斯·约瑟夫森(Kenneth Josephson, 1932-至今)的作品同时属于引用式和序列式的互文分类,或许藉文学中的镜像缩影(mise en abyme)来描述更恰当:他的相中相,呈现同一景像不同季节的景观,如前景拍者伸出一只手拿着风景名胜美好晴日的明信片,对比后成品中,作为被拍物的同一角度同一景,只是比起明信片来,已换了季节天候,气氛孤寂苍凉「不上相」。
![]()
肯尼斯·约瑟夫森(Ken Josephson)
《瑞典,德洛特-加龙省宁霍姆》
(Drottningholm, Sweden)
1967年,14.9cmx 22.8cm
纽约现代美术馆
以互文性来看,在这些系列呈现形式的作品中,有两种关系秩序组织在其中:一方面,在每个可选之像(image alternative)之间,彼此具有相互的后承文本关系(relation hypertextuelle),用语言学上的用语是类似句法中的纵轴取换(paradigmatique)关系;另一方面,整组作品与其中各别包含的许多附属影像或子像(image subordonnée)之间,又有一种后设文本关系(relation métatextuelle)。整一系列内聚结合为一体,在作品世界的框内,一方面以相互性自相评述,另一方面又以后设性在评述摄影的物理化学特性与文化作用。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