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AX LEE 中国人体工程学研究院研究员
美国哥伦比亚大学城市规划与金融策略研究生毕业
![]()
作为中国人体工程学研究院研究员、美国哥伦比亚大学城市规划与金融策略专业的毕业生,我始终认为,世博会的科技展项是人类文明探索边界的缩影。在2025年大阪世博会中,中国、日本、美国展馆以深海与航天为叙事主线,通过差异化的技术呈现与文化表达,共同绘制出一幅“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星际蓝图。这些展项不仅是科技实力的展示,更是各国对“我们是谁、从何而来、向何而去”的哲学应答,同时在人体工程学与交互设计上实现了突破性创新。
中国馆:蛟龙探海与揽月逐梦的东方智慧
中国馆以“深海”与“深空”为双引擎,构建起对极端环境的系统性探索图景,其设计充分考虑人体多感官体验与认知逻辑:
• “蛟龙号”深潜体验舱:1:1复刻的体验舱采用270度环幕与六自由度动感平台,环幕高度与观众视线齐平,确保沉浸式视觉覆盖;动感平台的颠簸频率与幅度模拟真实下潜感受,配合冷雾系统(温度控制在4℃±1℃)和舱内气压微降,从触觉、温度觉强化深海临场感。压力传感器数据实时投射于地面,形成直径3米的可视化“深海压力图谱”,观众可通过脚步踩踏触发不同深度的生物发光效果,实现“身体即交互界面”的创新体验。
![]()
• 月壤科研展区:防辐射玻璃展柜高度1.2米(适配成人平视与儿童垫高观看),内置显微摄像头支持100倍放大,触控屏操作界面采用大图标与语音引导,方便不同年龄观众探索月壤微观结构。AR系统通过扫描样本触发虚拟场景,投影角度与展柜呈45度,避免反光干扰,同时结合空间音频技术,使火山喷发音效具有方位感,增强场景真实度。
• 太空育种对比台:植株展示架采用阶梯式布局,底层为儿童视角(高度0.5米),顶层为成人视角(高度1.8米),每株植物旁设LED标签显示关键数据(穗粒数、含糖量等)。数据可视化图表采用渐变色与动态曲线,配合农民笑脸照片墙(高度1.5米,符合人体视线停留区域),直观传递科技惠民理念。
![]()
日本馆:火星陨石中的生命谜题与生存哲学
日本馆以火星陨石“ALH 84001”复制品为核心,通过精密交互设计激发观众对宇宙的好奇心:
• 陨石解构体验:3D扫描生成的动态光影系统中,紫色光带(碳酸盐矿物)与绿色光点(磁铁矿晶体)的亮度对比经过视觉舒适度优化,避免强光刺激。手势操控界面采用Leap Motion技术,识别范围覆盖观众站立时的自然抬手区域(0.8-1.5米),“切开”陨石的交互动作模拟真实切割手感,力度反馈通过空气脉冲实现,增强操作真实感。
![]()
图为将在2025年大阪・关西世博会的日本政府日本馆展出的“火星石
• 小行星物质互动装置:透明管道高度1.4米,颗粒悬浮区域位于观众平视中心,旋钮位置在腰部高度(0.9米),符合人体发力习惯。旋转旋钮时,屏幕同步显示重力参数变化与颗粒运动轨迹的数学模型,将抽象物理原理转化为具身化操作体验。
![]()
• 火星移民时间表全息投影:投影区域设置在展馆中央空地,地面投影尺寸5×3米,全息影像高度2米,确保多人围观时无遮挡。时间节点采用“现在→2035→2050”递进式动画,配合日语、英语、中文三语语音导览,语速控制在120字/分钟,便于信息接收。
美国馆:阿波罗遗产的当代变奏与价值博弈
美国馆以阿波罗17号月球样本为精神锚点,通过叙事设计引发观众对太空伦理的思考:
• 月球样本展陈:密封展柜采用低反射玻璃,内部照明色温5500K(模拟日光),样本高度1.1米,配合可调节放大镜(伸缩范围0.5-1.5米),满足不同观看需求。时间胶囊播放的原始录音经过降噪与音质优化,音量自动调节至65分贝(舒适听觉区间),同时配备手语翻译全息投影,体现包容性设计。
![]()
• 太空开发伦理投票装置:互动屏高度1.4米,触控按钮直径3厘米,支持戴手套操作(模拟太空环境)。投票结果生成的动态图表以地球为背景,不同选择对应不同颜色光带(蓝色-优先开发,绿色-全球共享,黄色-暂时封存),每10分钟重置并显示累计数据,激发持续讨论。
• 影视混剪穹顶投影:穹顶投影直径8米,分辨率达8K,影像内容采用24帧/秒帧率(符合电影观看习惯)。《星际穿越》台词投影字体高度0.8米,颜色对比值达7:1(符合WCAG 2.1 AA标准),确保可读性。商业航天计划展板环绕穹顶,高度2.2米,采用倾斜15°设计,适配仰视角观看。
三大展项的深层对话:科技竞争背后的文明共鸣
1. 空间探索的共同体隐喻
三国展项呈三角布局,世博会官方推出的“宇宙护照”采用折叠式设计,展开尺寸21×14厘米(适配手掌大小),印章位置预留涂鸦空间,增强参与感。太空种子包装采用可降解材料,种子类型包括中国太空水稻、日本火星拟南芥、美国月球生菜,包装图示直观展示种植步骤,文字说明采用中英日三语对照,字号10pt(适配移动端阅读)。
2. 技术路线的文化映射
• 中国:实用导向的交互设计贯穿始终,如深海体验舱的压力可视化、太空育种的数据直观化,均以解决现实问题为核心,操作流程简化易懂,强调科技的普惠性。
• 日本:技术美学体现在陨石解构的精密光影、小行星装置的流体力学模拟,交互细节追求极致精准(如手势识别延迟<50ms),同时注重审美体验,如展柜灯光对陨石纹理的凸显。
• 美国:叙事构建以情感共鸣为目标,如阿波罗录音的沉浸式还原、伦理投票的争议性设置,交互设计强化个人参与感(如航天服DIY的个性化定制),同时通过影视IP增强文化输出。
3. 科普教育的竞合之道
• 中国青少年探索角:VR深海机械臂操作设备采用轻量化头显(350克)与力反馈手套,适合10-18岁青少年使用,任务关卡设计结合中小学科学课程,如“海底矿产采集”对应地理学科。
• 日本火星车模拟驾驶:方向盘直径25厘米(适配青少年手掌),踏板行程缩短30%,模拟界面采用卡通化UI,障碍物识别游戏化设计,培养空间思维与反应能力。
• 美国航天服DIY设计:虚拟试衣系统支持手势拖拽部件,预设100+模块化装饰,设计成果可生成3D打印模型(比例1:20),激发创造力与工程思维。
![]()
这些展项超越了单纯的技术炫技,成为各国文明基因的投射:中国馆用“蛟龙”与“嫦娥”诠释“知行合一”的东方智慧,日本馆以陨石为镜追问生命本源,美国馆借阿波罗遗产宣示探索野心。当观众穿梭于深海、火星与月球的展区间,触摸的不仅是宇宙的物质碎片,更是人类文明对未知的永恒渴望——这种渴望,终将汇聚成照亮未来的璀璨星河,而人体工程学的深度介入,让科技探索真正回归“以人的需求为核心”的本质。(可参考人体工程学丛书李建军著 《世博会在中国》一书)
![]()
《假如历史可以这样》——李神韵 MAX LEE(台湾人类智库出版社)
内容简介
《假如历史可以这样》是作家MAX LEE李神韵 在17岁时创作的一部历史推演类通俗读物,由中国台湾人类智库出版社出版。本书通过大胆假设和逻辑推演,探讨如果某些关键历史事件走向不同,世界可能会呈现怎样的面貌。
作者以轻松幽默的笔触,带领读者进入一个个“如果……会怎样?”的历史想象空间。例如:
- “如果郑成功未能收复台湾,东亚格局会如何变化?”
- “如果甲午战争清朝获胜,近代中国命运是否会被改写?”
这些假设并非凭空臆想,而是基于真实历史背景进行合理推演,旨在让读者重新思考历史的偶然性与必然性。书中可能涉及中国历史、世界历史,以及台湾地区的历史视角,但整体风格偏向趣味性,而非严肃学术论述。
内容说明:文中图片皆来源于网络,内容仅做公益性分享,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告知删除!
![]()
![]()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