眼瞅着2025年已经过半,想问下大家:
你家孩子今年的身高长了多少?
孩子的身高,一直是件让父母十分头疼的事。
就像我家孩子,在班里属于中等个子,但今年开春到现在,他的身高却基本就没咋变过。
虽然都说男孩发育晚,也许我家孩子只是还没有到“猛长期”。
但眼瞅着他的同学和玩伴,一个个唰唰唰往上拔,说不焦虑、不着急是假的。
而且在查阅了一些资料后,才知道孩子的身高,可不仅仅取决于经验判断和遗传因素。
反而是一些被忽视的“身高密码”:
比如“下肢骨是否停止生长”“第二性征发育时间的早晚”“骨龄发育速度如何”等,才可能是决定孩子最终身高的关键。
有句话说,再难,也不能不重视孩子的身高问题。
不管有钱没钱,都别让孩子因为我们的忽视,而遗憾一生。
话说回来,对于很多父母而言,我们可太需要一些“接地气”的身高管理实操方法,最好拿来就能直接用到自家孩子身上。
所以这次,十点君给大家推荐一本从一线门诊、科普讲座、直播活动中,整理出了很多家长关注的高频身高管理问题的书籍——
《身高的密码》。
书中引用了60+经典案例,帮助父母们通过通俗、易懂的语言,助力孩子长出理想身高:
有人说,孩子走过最长的弯路,是父母认知的路。
孩子长高这件事,家长认知的高低,有可能决定孩子未来身高的高低。
先分享几个书中的案例:
1. “孩子才17岁,怎么就不长了?”
17岁的女孩小白,成绩优异,长大想要成为一名主持人。
虽然她的身高目前还没到1米6,但她爸爸却一点都不着急。
他觉得小孩的身高,每年都会窜一窜,等女儿长到30岁,怎么也能超过1米6。
直到偶然的机会,他遇到了本书的作者——
中国优生优育协会儿童早期发展专委会副主任,主攻儿童营养和生长发育,在儿科临床、儿童保健工作了40余年的身高管理门诊首席专家蒋竞雄博士。
和蒋博士聊完后,他才意外得知:
原来女孩初潮后,身高虽然还能继续增长1-3年,但身高潜能也只有5厘米。
而他女儿初潮是5年前,这几年身高又没咋变过,所以以后也基本不会再长高了。
关于小白的案例,蒋博士在书中给出了贴心地叮嘱:
要尽早帮助孩子进行身高管理,否则等错过身高生长的最佳时机,只能悔之晚矣。
2.“我和老公个子都不低,孩子将来一定矮不了。”
小青的身高是170厘米,她老公的身高是175厘米。
有了那句“爹矬矬一个,娘矬矬一窝”的俗语做底气后,她坚信自己女儿将来一定不会是个矮个子。
尤其是她女儿小学在班里也算大高个,吃得好睡得也香,她就更不发愁了。
可让她没想到的是,她女儿长到158厘米后,医生给孩子拍完手骨片,说:
孩子的身高基本已经停止增长了。
蒋博士在这个案例后,痛心疾首地强调:
骨龄受遗传的影响非常小,有些孩子看着长得高,可能只是短暂的“虚高”,所以一定要做骨龄评价。
3.“我儿子只不过运动少点,喜欢玩游戏,怎么还影响长高了?”
迪迪的父母从幼儿园开始,就有对他进行身高管理。
迪迪12岁的时候,身高长到了152厘米,骨龄11.5岁,预测成年身高可以到 175厘米。
可意外的是,自从迪迪上中学开始住校后,迷上了吃甜食、喝饮料,运动也是几乎没有,一回家放松下来,就通宵玩手机。
当时他父母工作也比较忙,忽视了对他身高管理的继续监测。
结果初中三年,迪迪的骨龄每年增长速度都超过1岁,甚至有次达到了2岁。
而他的身高在增长速度有2年都是7-8厘米后,几乎再没有迅猛增长过。
遗憾的是,读高中时,迪迪的身高停在了168.5厘米。
迪迪的案例,也让蒋博士十分可惜,她说:
青春期骨龄的发育速度会加快,必须让孩子保证良好的睡眠、运动、情绪状态。
书中的这些案例,每个看着都无比熟悉,因为这些身高管理问题,是很多父母都可能会踩的坑。
次次吃了认知的亏,次次还都吃得不一样:
遗传决定不了孩子的身高;
不清楚“下肢骨生长停止是身高生长停止的风向标”,可能会错过孩子的长高时机;
只关注孩子的身高数值和生长快慢,却忽略了骨龄的变化……
每一项父母对身高管理的认知不足,都是孩子未来身高迅猛生长的“拦路虎”。
前几天和几个家长聊天,说起对孩子未来身高的期望,发现很多家长都会说一些模棱两可的话:
比我和他爸长得高就行。 别太矮,差不多就可以。 要是能长高点肯定更好,不过还是随缘吧。
《长高的密码》中有句话说:
父母的目标不明确,反而很可能耽误孩子的身高。
仔细想想,也不无道理。
目标不明确,规划和检测孩子的身高管理时,就很难持之以恒地坚持下去。
而“身高目标”,就是书中提到的身高核心词之一。
它可以是“以家长主观意愿为主的成年期望身高”;也可以是“遗传身高”。
作为父母,当我们知晓对孩子的“身高目标”时,就可以在和医生沟通时,成为医生判断孩子身高发展的依据。
还有另一个关键词——“生长水平”,也很值得父母重视。
顾名思义,这个词是评价孩子身高和体重的指标。
书中也提到了测量身高的“四定原则”:
1、每1-2个月,固定日期进行一次测量;
2、测量时间最好固定在早起后;
3、使用同一测量工具;
4、由同一测量人员进行测量。
越精准的数据,越能及时知晓孩子真实的生长水平。
而我们做父母的,就可以拿着这些数据,对照书中正常生长水平的7个档位,去看看孩子是否有差距,以便及时追平。
再想问下,你有没有遇到过这种情况:
孩子身高的生长速度,有时候特别快,有时候又特别慢。
这种情况下,如果我们不清楚每个年龄段身高增长的正常值,就可能会错过最好的身高干预时机。
比如书中提到的:
孩子到了青春期,生长速度会加快,但加快的时间,一般只有1-2年;
3岁-青春期,正常范围增长值为每年为5-7厘米……
但只要孩子的身高生长速度在正常值范围内,我们做父母的,就不需要太过焦虑。
正如书中写到的一个案例:
小男孩大米的身高几乎属于矮小症范畴,但他最近一年的身高生长速度属于正常范围,所以除非需要延缓骨龄,否则完全不需要使用药物治疗。
在前面的内容中,我们一直提到两个字——骨龄,而它恰恰也是书中提到的身高核心词之一。
骨龄的作用,是判断身高是否停止生长,身高生长潜能,和身高水平高矮的指标。
不过应该有很多家长和我一样,有时候帮孩子测了骨龄,但自己却完全不懂得该怎么看待骨龄?
关于这一点,蒋博士在书中还专门强调了:
1、评价骨龄不是简单的计算数字,而是要比对骨骺发育状态的图形;
2、不同的医生,看同一张手骨片,可能会得出不同的评价结果;
3、对身高管理最有价值的数据,是精准评价出的骨龄结果。
除了这三个核心词外,我们想要给孩子做好身高管理,还要做一些和营养相关的。
比如骨密度、体脂率、维生素A和维生素D的检测。
你看,身高管理,真的是一项“系统工程”。
只有打好每一项“地基”,这个“工程”才能到达最佳运转状态。
不过话说回来,作为父母,我们想要了解“身高密码”,终究是想让孩子能长高几厘米。
就像我们关注孩子到了“猛长期”的信号,也是为了帮孩子及时“添把火”。
那有没有可以直接拿来就能用的“长高密码”?
作者在书中就给出了很多方法。
比如:
1、及时监测准确的数据
身高和骨龄,是影响孩子最终身高的关键。
男孩的骨龄到了16岁,女孩的骨龄到了14岁,基本就很难再长高了。
所以我们可以用定期带孩子拍手骨片评价骨龄,和固定监测孩子身高的方法,来及时了解孩子身高的生长速度和骨龄的发育速度。
然后再对照书中的曲线图,决定是否需要及时干预。
2、调快身高生长速度
正常来说,每个孩子每年正常的身高增长值有2厘米的范围,那么这个范围就是我们可以帮助孩子长高的空间。
而身高的生长速度,除了遗传因素外,还受到环境因素的影响。
那我们就可以通过影响身高生长速度的营养、睡眠、运动、情绪等环境因素,来帮孩子“添砖加瓦”。
3、调慢骨龄发育速度
在前面的案例中我们有提过,骨龄的发育速度,和孩子的年龄关系并不大。
一般来说,骨龄1年平均增长1岁,如果我们能让孩子的骨龄增长速度不要太快,就能给孩子更多的身高生长空间。
而影响骨龄发育速度的因素也和遗传、环境有关。
遗传很难改变,只能说可以让我们对孩子的骨龄发育速度有一个提前的预判,所以我们还可以从环境这个角度入手,去帮助孩子。
比如从影响骨龄发育速度的生长激素和雌激素两点进行干预。
具体为给孩子控制体重,适当减少豆类食物的摄入,最好不吃甜食或油炸食物等方法。
当然,还有很多父母们特别关心的问题,比如:
1、知道营养均衡可以帮助孩子长高,但孩子胃口比较差,这种情况该怎么管理身高?
2、孩子爱喝奶,该怎么控制喝奶的量和频次?喝奶的最佳时机是什么时候?必须喝温奶吗?
3、孩子喜欢吃肉,但不同年龄,肉的摄入量应该是多少?烹调方式选哪种?
悄悄补充下,蒋博士在书中,分享了她摸索出的“鸡蛋肉饼”做法,很值得参考哦。
写到这里,不得不提一下我对整本书的感受:
书中除了有大量的真实案例,可以让我们家长作为参考,还有诸多既科学又丰富的理论知识,拓展我们关于孩子身高密码的认知。
但整本书最让我惊喜的,是书中随处可见的“蒋老师的叮嘱”:
身高益生菌,在理论上确实可以提高身高生长速度,如果孩子身高生长速度过缓,可以试用,但要及时监测身高增长值;
定期监测和干预骨龄,可以减少遗传对孩子身高的负面影响;
监测骨龄是为了实现期望身高……
这些温馨的提示,让孩子长高,不再变得遥不可及。
最后想说:
盲目乐观或焦虑,都可能错过孩子的长高最佳时机。
最好的身高管理,是用科学、客观的方式,不给孩子的生长留下遗憾。
及时有效的身高管理,才可以真正助力孩子长高。
想把书中的一句话送给父母们:
身高,是影响儿童一生幸福的健康指标。
希望这本书中的内容,可以帮助父母学习更多身高管理知识和技能,能为孩子提供更专业、科学的身高管理方法。
也希望每一个孩子,都能在父母的悉心养育下,长出最理想的身高。
与诸位父母共勉!
作者 | 牧青野,教育从业者,家庭教育指导师,青少年学习指导师,已出版《第一性原理学习法》。
主播 | 沙漠之狐,微博@狐狸爱CUC,公众号:笙夜时间。
图片 | 视觉中国,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