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武汉深陷疫情漩涡,病人塞满走廊,病床一席难求,救护车刺耳鸣笛日夜不休。
在疫情肆虐之际,三万名顶尖人才齐心协力,仅用十二天便创造了史无前例的建筑奇迹——雷神山。
因为有它,挽救了千万个家庭。
如今5年过去了,这座创造无数奇迹的医院,是否荒废了呢?
本文章所展示的图片及内容均来源于网络,部分情节虚构,请理性观看,侵权请联系删稿
雷神山创造奇迹
2020年1月25日,农历新年的喜庆氛围被武汉严峻的疫情形势无情打破。
城市街头冷冷清清,医院里却人满为患,走廊上挤满了等待救治的患者。
但是医疗物资极度匮乏,口罩、防护服等供不应求,交叉感染的风险也愈发提高。
于是当机立断,模仿着当初非典的收治模式,紧急兴建了雷神山医院。
近20名各专业人员进驻设计单位,仅用60小时,便完成了全部施工图纸。
1月25日,200多名管理人员和600多名工人奔赴“新战场”。
高峰期时,现场施工人员超过1.3万人,1400多台建筑机械开足马力,日夜轰鸣。
建设者们被分成多个班次,24小时不间断作业。
一方有难,八方支援。得知雷神山医院建设的消息后,江苏、上海等地的企业纷纷伸出援手。他们紧急调配箱式板房,派遣专业技术人员奔赴武汉。
一辆辆满载建筑材料的货车源源不断地驶向工地,社会各界捐赠的物资也汇聚成强大的力量。
随着建设的推进,医院规模也在不断扩大。
原计划1000张床位的医院,最终扩容至1600张,建筑面积达8万平方米,相当于11个足球场大小,总投资约5亿元。
2月6日,雷神山医院完成建造,进行验收,2月8日,雷神山医院正式接收首批患者。
从开工到投入使用,仅仅只用了12天!
雷神山医院投入运营后,67个日夜,医护人员身着厚重防护服一刻不停地为患者监测生命体征。
在这场战斗中,雷神山医院共收治2011名新冠肺炎患者,其中重症和危重症患者占比极高。
随着全国疫情防控形势逐渐向好,武汉的新增确诊病例数持续下降。
终于,在2020年4月14日,雷神山医院迎来了历史性的时刻—最后4名患者转院,各个区域进行全面消杀工作。
至此,雷神山医院全面“清零”,完成了阶段性的抗疫使命。
4月15日,一场庄重而简朴的休舱仪式在这里举行。
雷神山医院暂时关闭,进入了“闭舱休院”状态。
到底荒废了吗
雷神山医院休仓后,未来的用途引自然也就引发了社会各界的广泛讨论。
毕竟耗费了那么多人力物力财力,肯定不能随意处置。
一时间,各种声音纷至沓来。
有人提议将其改造成纪念馆,通过展示医院建设过程中的珍贵照片、防护服等实物,警示后人铭记这场没有硝烟的战争。
当然也有观点认为,雷神山医院工期太短,采用的是箱式板房结构,使用年限有限,且后续维护成本较高。
将其拆除后恢复原貌,还能重新规划土地资源,利用或许更为合理。
不过雷神山医院是疫情期间的大功臣,它的未来的用途与归处自然是要好好考虑的。
专家们经过多轮实地考察和研讨论证,最终赋予了这座特殊医院新的使命—成为国家传染病应急救治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设施维护与应急准备随即成为雷神山停用后的首要任务。
尽管医院暂时关闭,里面很多医疗设施都被搬走了,但是它的很多系统依旧还在运转,一旦发现问题,立即组织抢修,确保医院时刻处于良好的备用状态,必要时可在24小时内重新启用。
而留在医院内部的,医护人员以及病人留下的涂鸦,以后很可能会被移交到博物馆,作为抗役成功的标签被后人铭记。
与2003年非典后的小汤山医院相比,雷神山医院的后续利用更加系统化、科学化。
小汤山医院在非典结束后,部分设施闲置,2010年更是被拆除。
而雷神山医院从一开始就被纳入国家传染病应急救治体系的整体规划中,不仅设施维护保养工作有序开展,还建立了完善的应急预案和人员培训机制。
如今5年过去了,雷神山医院静静矗立在那里,虽暂时没有患者的身影,但它并未被荒废。
它就像一位沉默的卫士,时刻准备着在未来可能出现的公共卫生危机中再次挺身而出,守护人民的生命健康。
它的存在,不仅是中国抗疫胜利的象征,更是国家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能力不断提升的见证。
参考资料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